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研究
2022-12-24张雪伍李艳平康争光应梅
张雪伍 李艳平 康争光 应梅
(1.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1;2.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江苏南京 210042)
中小企业大都是轻资产运营,固定资产极少,因此很难通过固定资产抵押获得企业发展资金。国家已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至今依然没有完全解决[1]。供应链金融一直被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促进供应链上企业共同发展壮大的一项有效措施[2],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一直面临诸多问题,如存货动态监管难、订单真实性确认困难等,能否做好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是决定其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3]。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带来了新的工具和手段,但如何更好地推动两者融合协同,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水平,迫切需要开展深入研究[4]。
1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析
1.1 预付类融资
预付类融资是发生在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行为。供应链上融资企业以供应商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银行控制其提货权为条件,向银行申请贷款额度。预付款类融资主要涉及供应商、融资企业、金融机构和物流仓储企业,在整个融资过程中,各方要相互配合,供应商愿意承诺回购,融资企业愿意以预付款购买的生产原材料为融资担保,物流企业需要提供担保验收证明材料,并按照银行指示完成货物发放等操作,金融机构对仓单质押融资的整个业务流程实施监管,根据业务情况进行相应处置。
1.2 存货类融资
存货类融资是发生在企业生产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供应链融资企业将自己的存货或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以获取贷款。存货类供应链融资主要涉及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和金融机构,融资企业将未消化的库存或存货放到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仓库,由物流公司开具仓单给融资企业,融资企业将仓单质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仓单货物实际价值给融资企业审批贷款额度。当贷款到期后,若融资企业不能按时归还贷款,金融机构有权对抵押物进行处置,以弥补金融机构贷款损失。
1.3 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融资是发生在企业产品销售回款阶段的供应链融资。上游中小企业为了销售更多产品,通常采取赊销的方式向核心企业销售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拥有供应链话语权,常常利用自身产业链优势地位延长账期,导致中小企业回款变慢,无法采购原料,进而生产停滞,甚至资金链断裂。融资企业将商品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主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保理两种类型。应收账款融资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由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和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共同承担。
2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2.1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建立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信用之上,是通过核心企业的信用外溢来开展相关金融业务的,因此核心企业的信用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基石。一旦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问题,整个供应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金融项目就将成为风险项目。因此,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核心就是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做好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识别和防控,能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的金融风险。
2.2 业务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主体多、业务人员多,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业务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识操作风险,即业务操作人员不熟悉操作业务,操作错误引发的金融风险。另一种是企业故意为之,如在应收款项确认、交易真实性核实、货物权属确认和监管等方面采取欺骗、隐瞒等方式完成相关业务操作而引发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但无论何种原因,业务操作环节风险都可能引发供应链整体金融风险。
2.3 虚假交易、重复抵押风险
供应链金融建立在真实的交易基础上,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以真实交易中的应收账款、库存货物、预付款等为抵押物,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如果交易是虚假的或同一批抵押物出现多次融资抵押,供应链金融安全运行基础将不复存在,金融机构就面临无法收回贷款或收回全部贷款的风险。
2.4 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如建立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金融票据自动识别与鉴定、物流信息跟踪与监控等。信息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相结合,延展了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高了供应链金融服务覆盖度,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新风险。这些信息技术相关风险一旦防控不好,就会直接影响供应链金融安全运行,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
2.5 管理失控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仓储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参与方,负责供应链金融中的存货、原材料等抵押物的物流、仓储管理和仓单材料提供等诸多业务。金融机构本身并不涉及物流仓储相关业务,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因此物流仓储企业的抵押物品相关信息的可靠性就变得异常重要,成为影响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仓储物流引发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物流仓储自身业务能力不高,对抵押物管理失当或操作失误,造成抵押物损失或减值而引发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物流企业为了获取高额收益可能会与融资企业合谋伪造出入库登记单据、虚构抵押物数量、擅自处置抵押物等行为,使银行面临贷款资金损失的风险。
3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3.1 建设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
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供应链金融综合信息平台,对供应链企业的生产经营、上下游企业原材料、产品交易、企业信用等信息及第三方物流仓储的供应链金融相关仓储物流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对供应链金融参与方相关活动的全流程监管。同时,借助网络爬虫和云计算技术对供应链外部的行业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提前预判企业经营存在的外部风险。供应链金融综合信息平台能够借助信息技术消除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及时掌握企业外部经营风险,全方位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预测,提前做好应对,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金融风险。
3.2 开展票据真实性验证
票据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流动凭证,包括承兑票据、舱单等,是供应链企业之间交易的直接证明。票据真实性检验一直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随着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的发展,票据电子化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数字签名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可以对电子票据流转过程进行全程溯源监控,有效杜绝票据造假行为。结构化较强的票据,可以利用票据机器人进行自动处理,减少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人为干预,降低误操作和人为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
3.3 实施抵押物动态监管
货物抵押是供应链企业抵押融资的重要方式,但由于货物抵押涉及环节多、参与人员多、管理复杂,银行自身没有专门管理抵押货物的仓库,通常是将抵押存货动态监管委托给第三方实施,导致抵押存货管理环节风险点较多,如重复抵押、虚假抵押、抵押存货丢失等。通过在抵押存货上植入传感器和智能流媒体监控设备,对存货实施动态监控,实时将存货的状态、位置、外观、品质等信息传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云平台,一旦出现异常就能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处置。
3.4 开展综合金融风险预警
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信用为基础,但供应链上任意一家企业出现了金融风险都有可能引发供应链金融风险,因此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研判不能局限于某一家企业,而应从供应链整体上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企业多、参与人员多、业务复杂,传统的人工风险监测方式无法对供应链整体风险进行监测,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收集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信用数据、交易数据、外部市场数据、金融市场数据等相关数据,再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精准定位,找出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提前进行风险处置,有效降低供应链整体金融风险。
4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供应链风险管控应用建议
4.1 加大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改造力度
金融机构要加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数字化改造支持力度,积极筹措改造资金,优化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科学合理地构建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体系架构,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系统平台。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要完善企业ERP系统,提升企业ERP系统的开放水平,优化对外开放接口;核心企业要提升与供应链上中小企业ERP系统的协同水平,打造流程贯通、协作通畅的供应链业务系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建设是一个持续过程,相关企业应多方筹资,保障数字化业务改造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
4.2 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风控应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技术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实践操作中应做好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的顶层规划,强化对信息技术安全有效的认知,不过度追求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和新颖性,而是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的实际需求、供应链企业现有信息化水平、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储备、建设资金投入等因素,合理选择供应链金融风控平台的技术路线,提升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的绩效水平。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测试,并从技术安全性、风控效果等维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广泛评估,只有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时,才能进一步推广应用。
4.3 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引育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大量信息技术人才作为支撑。金融机构需要研发、运营供应链金融风险综合管理平台,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场景的变化,需要对系统平台功能模块进行调整优化;供应链融资企业需要对自身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提高系统的开放性,以便更好地将ERP系统接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平台。由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较为复杂,除了信息技术人才外,还需要大量既懂具体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金融机构和供应链企业应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加大信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育力度,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中的应用提供人才支撑。
4.4 加强供应链信息安全保护力度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平台需要收集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用、生产、财务等方面数据,为贷款额度审批和贷后风险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海量的供应链企业数据、企业管理人员数据过度集中,可能引发数据安全风险,一种是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部门的数据滥用,另一种是信息安全防范不严,导致数据泄露。因此,一方面作为供应链数据的使用者,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和使用制度,合法合规地采集和使用数据,防止数据滥用;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加强数据安全建设投入力度,持续更新数据加密、网络防火墙等数据安全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同时,国家要进一步完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维护供应链金融数据安全。
4.5 完善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机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能够提高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精度,提前发现风险点,有效将金融风险消解在萌芽状态。但仅依靠先进技术并不能更好地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和完善机制相结合才能较好地防控金融风险。一是要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机制,从贷款初审到放款再到贷后管理的每个关键环节都要进行风险评估,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消除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二是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据获取、分析和预测方面的优势,全面收集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国际政治等外部信息和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等内部数据,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模型,实施全程预警监测,为提前风险处置提供基础。
5 结语
供应链金融参与对象多、业务流程复杂,融资主体信息不健全,导致供应链金融风险较高。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消息不对称性、票据真伪、交易真伪等难题,实现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全程防控,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为进一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中的深度应用,尚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改造、供应链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信息技术人才引育、供应链信息安全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为融合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