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高质量分层设计
2022-12-24陈桂兰
陈桂兰
(临夏市前河沿小学,甘肃 临夏)
所谓作业分层指的是由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之后依据各层级水平安排作业内容,确保各层级学生能够有效地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作业的高质量分层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很好地实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了小学数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当前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情况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空间想象,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具有灵活性并且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但从现实角度看,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作业模式大多沿袭传统的方式,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掌握,教师常采用堆叠同种题型的形式,要求学生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一旦学生没有按时完成或者作业质量不高,教师就会将学生的作业按照不认真完成处理。于是,为了使自己的作业合格,学生之间就会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形成了懒惰的心理,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还严重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创新以往固化的作业模式,通过分层设计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高质量分层设计措施
(一)综合学生情况科学分层
一方面,在进行分层时,教师需要秉持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这是落实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前提与核心。为此,在分层环节,教师应忽视学生主观上的差异,不以数学成绩好坏进行分层,而是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主线进行分层,以此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保障分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另一方面,在上述基础上,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层,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后进行分层,也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测试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大致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良好掌握内容、总体掌握内容、未掌握内容,之后对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这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具体算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要点。在基础知识传授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列举一定数量的计算题要求学生完成计算,并依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进行分层:对于良好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布置作业时以强化为主,适当增加题目的难度;对未掌握计算方法的学生,布置作业时以巩固为主,适当降低题目难度,以有效保障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丰富小学数学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指出,要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富有弹性的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注重作业设计的多样化。丰富的作业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写作业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能够有效保障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时,需要以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为目标设置多样的作业形式,在提升数学作业质量和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教师需要优化作业内容,尽可能将其精细划分为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作业形式。尤其针对重复性的作业内容时,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遴选,尽可能将机械的、重复的题目删去,加大思维性作业题目的比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有效摆脱传统作业模式的局限,调动学生作业兴趣的同时,满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立体化教学的要求。
另一方面,教师在批改作业时需要时刻坚持良好的态度,即使学生出现没有按照要求完成作业甚至未完成作业的情况,教师也不能否定学生,而是需要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对数学学习一般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作业标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成绩,保障学生的发展。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口头描述、书面作业、动手实践三种形式的作业,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口头描述和动手实践的作业,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对于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书面作业,适当提高作业难度,进一步强化学习效果。
(三)丰富作业分层设计内容
“双减”政策的落地,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观念,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这一点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方面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课余时间。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充分挖掘小学数学作业资源,不断丰富数学作业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题目的难度对作业进行进一步分层,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选择作业内容,以此满足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采取以下两种内容。
1.分数累计
这种形式的作业内容主要是以分层作业布置为依据发展而来的,相比于传统的作业内容,分数累计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其灵活的特征。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时,教师从多个渠道搜集相关的作业内容,之后将其划分为基础题、计算题、应用题与实践题四个部分,采取百分制:基础题20道,每道1分;计算题10道,每道2分;应用题8道,每道5分;实践题2道,每道10分。学生做完题目后可明确自己的得分,教师可依据得分规划后续的教学内容。
2.闯关式作业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游戏的兴趣非常浓厚,因此,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可以与游戏有机融合:由教师选择作业内容将其设置为闯关游戏,要求题目的难度逐级增加,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各类作业软件构建闯关游戏。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只需要告知学生具体的闯关章节,之后让学生找到对应的章节进行闯关即可,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软件后台的闯关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指导后续教学。
(四)落实作业分层评价机制
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其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综合素养。为此,教师需要落实数学作业的分层评价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数学主要以计算为主,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学习难度,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总会在作业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作业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作业划分为“优+”“优”“良好”三个等级,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心理特点给予其不同的评价,保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信心。具体来说,由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势必会出现成绩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需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对高质量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高层次评价并鼓励其继续保持,帮助其构建强大的自信心;对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时,需要格外注意语气与方法,尽可能语气和蔼,同时,不应完全根据作业质量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需要与学生有效沟通,帮助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错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改正,以有效激发这部分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解“多边形面积”时,教师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课后习题并完整地写出面积推导过程。作业批改中,在看到高质量的作业时,教师给予“优+”等级,并进行鼓励性评价;看到整体质量不高的作业时,教师给予“良”等级,并进行勉励性评价。这样,使两类学生得到了有效的激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充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指导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联系日常生活,将数学作业与生活内容相结合,在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加减乘除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三角形的稳定性用于结构的加固、多边形的面积用于实物生产或包装、加工等。利用生活实践,可以有效推动小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将生活内容融入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有效解决传统模式下作业内容、形式单一乏味的问题,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点安排分层作业:首先,教师需要安排统一的作业内容,要求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圆,并通过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圆的特点,之后将相关内容总结到作业本上;其次,对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安排实践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之后,要求学生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并结合自己制作的圆,测出相应的具体数值;最后,对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索圆的周长、面积等相关内容,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测量圆的周长,同时,了解圆周率相关内容,并根据课本对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算出圆的周长与面积,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阶段的数学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教师通过科学分层、丰富形式、丰富内容、分层评价以及联系生活五项措施,将分层理念完美地融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仅达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而且实现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