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话和习作教学的几点意见
2022-12-24何金林
何金林
(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 海盐)
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习作教学很重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近几年围绕写话和习作,我们完成了“用日记积累素材,用小练笔积累表达方法,用大作文进行综合运用”的习作教学体系。
一、注重课例研究,以课例教学领悟表达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要进行写话和习作教学,必须先把好阅读关。因为写话和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习作的方法大多是从阅读中领悟到的。好的文章都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写。现行的语文教材也完全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要下大气力研究阅读教学,立足感悟点,进行读写结合的研究,逐步形成我校阅读教学的体系——
(一)研读文本,找准切入点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者是题目,或者是中心句,或者是关键词……以切入点为突破口把学生带到文章之中,让学生都积极投身到读书活动中,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的内核。
(二)抓住关键词句,确定感悟点
由切入点进入文章中,就要直扑到相关的重点段落,抓住关键词句,用心感悟。
不同题材的文章感悟点不同:
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来感悟。
记事的文章,抓住六要素,特别是事情的经过来感悟。
写景的文章,抓住不同的景点、不同的景物特点来感悟。
感悟,一方面感悟语言。通过入情入境地读,形成语感;通过真真切切地背,把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做到读中积累。为了把课内阅读积累落到实处,每学期将进行语文素质加试,主要考查学生朗读课文及背诵的情况,背诵重点课文及重点段落。另一方面感悟表达方法。
(三)强化训练,设计阅读训练点
感悟什么,训练什么,使感悟内容扎扎实实落到笔头上,进一步加深理解,进一步感悟表达方法。精读课文的重点段落必须要设计阅读训练点,每节阅读课都要有阅读自测,语文作业本就是阅读自测本。
通过课例教学,我们带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了一个来回,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思想感情,还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和模仿,感悟遣词造句的妙处,模仿布局谋篇的方法。
二、读写结合,开展小练笔,训练表达能力
领悟到表达方法,算是“知”,“知”不是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感悟得好,领悟到好的表达方法,就要进行小练笔,利用学到的方法来训练表达能力。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通过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写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感人至深。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父母的爱,抓住父母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来写。学习了《穷人》《唯一的听众》后,让学生写一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相互关爱的事情,写清楚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做了一件怎样的事,当时的心情怎样。
在写话和习作教学中,要安排多种类型的小练笔,如续写、插写、改写、仿写、读后感等。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段小练笔的侧重点,逐步形成年级小练笔的序列。低年段仿写句子,中年段主要是仿写段落,进行单项训练。高年段主要是仿写篇章。每一次练笔目的要明确,内容要精练。
三、培养日记习惯,积累写话习作素材
前面两点重在积累表达方法。懂得方法还不够,写话习作还要研究“写什么”。要通过日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记录生活的能力,并积累写话习作素材。要重视日记教学的研究,在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方法,提高日记质量。具体要求:
1.坚持长期性。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孩子都要求备有日记本,每周至少写一篇日记。
2.坚持激励性。对学生的日记,教师要认真批改,写鼓励性评语,要把“生活的、真实的就是最好的”作为评价日记的标准。通过日记,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如何进行日记批改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3.坚持交流。实践告诉我们,提高日记水平的最有效途径是进行交流,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创设各种交流的平台,如每周班级日记交流会、每月班级作文小报、班级学生博客、年级日记交流会等,总之要尽可能为学生增加读者群和知音。
四、加强课外阅读,丰富习作知识
要想写好作文,“功夫在课外”。作文要想写得好,必须要大量读书,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人人都知道的。我们要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校、教师在这方面可以做大量的工作。比如,为学生提供图书资源,鼓励个人藏书,建立班级图书角,开放学校图书室;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教材要求推荐阅读书目,低年级可以读安徒生、《格林童话》,中年级可以读《昆虫记》《爱的教育》等,高年级可以读《三国演义》《红岩》等。另外,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可以班级组织,也可以学校组织。
五、探索习作指导,激活习作储备
日记积累了习作素材,小练笔训练了表达能力,课外阅读丰富了习作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习作时得以综合体现呢?这就要上好习作指导课。习作指导课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认为主要是激活,就是通过习作指导把学生原有的素材储备、表达方法储备等给激活,让学生找到要写的内容,知道怎么写,这是关键。因此围绕激活开展习作指导课的探索是写话习作教学研究的重点。
(一)用好课例
习作前,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专题是什么,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读、背、讲课文中那感人的一幕幕,又回到课文情境中,重温了表达方法,这就为写什么和怎么写打开了思路。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阅读课上下足功夫。
(二)研究要求
习作要求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告诉我们写什么,另一部分告诉我们怎么写。现行教材对习作要求的描述清楚、亲切,贴近学生的心理。如果能引导学生用心地读一读,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理解,对打开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生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想起真事,说出真话,动用真情。
(四)加强交流
交流的目的是学生与学生互相启发,并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把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
(五)保证时间
即保证每节习作指导课都有写的时间。当学生找到要写的事,知道怎么写,就要及时写下来。避免热热闹闹说了一节课,最后一下课什么都忘到脑后的现象。提倡习作指导课连上,在课堂上完成草稿。
(六)写下水文
在上习作课前,要认真备好习作指导课,备课中教师要写好下水文,并把它作为备习作课必须要做的功课。通过写下水文,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指导上更加有的放矢,评改时更能切中要害。每篇作文教学前,要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交流所写的下水文。学校拟在每学期举行教师下水文的比赛。
六、研究习作评改,培养自改能力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习作评改课上,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两点。
(一)重在激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学习的愿望就消失了。”在习作教学中也是一样,当学生的习作得不到展示,学生看不到自己习作的成功之处时,必将挫伤写的积极性。因此,在习作评改课上,要让更多学生的习作有展示的机会,给更多的学生以激励,让他们拥有更多的读者。如在小组里交流,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交流精彩片段等。当文章有了读者的时候,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二)亲历改的过程
改伴随着写,是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一种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必须靠长期的实践。就像学生阅读能力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形成的,习作能力是在大量的习作中形成的一样,要让学生具有自改作文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去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形成改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全班集体评改,教给学生改的方法,感受改的重要性。再让学生自己改,让每个学生都来改改自己的作文。改完交流,展示改的成果,最后同桌互改。在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修改,要尊重原作者。
七、开展多种形式的作品展示,激发习作兴趣
文章有了读者才更有其存在的价值。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享受习作的快乐,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的文章与读者见面,努力使习作变成作品。
(一)集文成集
可以鼓励学生积累优秀作文,形成个人作文集,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班级每月按学校要求编辑出刊班级作文小报,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学期将编辑、发行作文集,并附有教师的点评。
(二)鼓励发表
发表的主要渠道有:《小学生报》《作文评改报》《小学生作文》等刊物。凡是发表的作品,都要隆重地向作者发放荣誉证书,不但学校的同学、教师知道,还得让家长知道,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极投身写作当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三)佳作欣赏
要充分发挥学校红领巾电视台和广播的作用,将优秀作文特别是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录制节目,在每周一次的红领巾电视台或广播节目中向全校师生播放。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要学生欣赏作品,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选材,在生活中写作。
(四)建立学生博客
引导学生经常性地上传博文,通过博客平台,扩大学生习作的读者群,以博文点评、互相回复等形式,交流习作心得,享受习作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学校拟每年举行班级优秀博客和学生个人博客的评比。
(五)习作比赛
每学期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合理安排各年级习作比赛,要研究比赛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该项比赛的知名度,把它当成学生校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并视之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习作比赛的成绩要作为学科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总之,要通过多渠道的作品展示,让孩子们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把作文当成生活中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