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

2022-12-24连茂君

求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街镇滨海新区高质量

连茂君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为未来五年奋进新征程、开创新局面描绘了发展蓝图、确立了行动指南。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扛起全市发展战略引领责任,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滨城”,加快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当好高质量发展龙头之头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发展的龙头,要在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优化、拼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

1.突出制造强区之“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力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滨海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滨海新区已形成4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77 家百亿级企业,培养46 家上市公司,2021 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其中,12 条重点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064.7 亿元,占77.1%,这既是新区发展优势所在,也是产业升级关键所在。要聚焦制造业立市,深入实施“制造强区”战略,打造“主导产业链+主题园区+产业(人才)联盟+共同缔造理事会”四位一体产业发展体系。围绕12 条重点产业链,发挥18 个产业(人才)联盟优势,锚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串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围绕41 个主题园区发展需要,完善主题园区共同缔造理事会功能,精准配套数据、网络、检验检测等“新三通”设施,推动产业主导性、园区主题率更加突出。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 万亿元,形成6 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2.突出创新立区之“新”。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牛鼻子”,抓好科技创新,才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滨海新区坚持“创新立区”战略,集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28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占全市的43%、70%、89%,R&D 投入强度(2020年)达3.62%,高于全国1.22 个百分点。要深入落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部署,坚持“以用立业”鲜明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通。重点打造“一心三室四谷”创新体系,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科创园区+企业”四类创新载体,推动“揭榜挂帅+里程碑”创新体制,推广“创新券+创新积分+人才服务证”创新激励机制和政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争取到“十四五”末,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300 家。

3.突出项目为王之“王”。项目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区域强。2022 年上半年,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内资932.5 亿元,同比增长32.7%,实际利用外资32.1 亿美元,同比增长46.3%;落地内外资项目4325 个,投资额3733 亿元,同比增长47.6%。要坚持项目为王,重点是坚持引资引智“双引”并举,践行主动性、跟进式、精准化招商理念,做到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聚焦产业高层次人才、紧缺型人才,发挥龙头企业、高端项目平台作用,做到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以产业引人才、以人才兴产业。坚持存量增量“双轮”驱动,把服务好现有企业作为最大的招商引资,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链主”企业、总部机构、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做好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以存量带动增量;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关键,大力引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促转型的项目,以优质增量加快动能转换。

4.突出经济大盘之“稳”。“稳”是大局、是基础,稳住经济大盘,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笃定前行。滨海新区积极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2022 年上半年,累计退税金额167.2 亿元,惠及12904 户企业;下达专项债券额度264.8 亿元,发行121.4 亿元;为2.5 万户企业拨付稳岗资金4.6 亿元;组织线上招聘活动50 场,累计参与求职者15 万人次。要坚持落实好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消费扩大内需、稳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等6 方面123 项任务措施,推动与“助企纾困15 条措施”、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等措施有效衔接,打出组合拳,稳住经济大盘,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切实当好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

二、牢牢把握改革开放这一根本动力,引领好改革开放之先

深化改革开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滨海新区要当好改革开放的先锋队、“野战军”,用好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1.持续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滨海新区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北京重点项目4047 个、协议投资额1.1 万亿元,引进央企二三级总部项目347 个;天津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 万标准箱。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区位、产业、交通等比较优势,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加快打造“一基地三区”核心区。重点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夯实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平台功能,争取央企、领军企业总部型机构落户,加强区域产业协同;推动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承接天津港非经营性资产移交,完善天津港集疏运体系,拓展沿海捎带业务,加快从“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

2.持续推进制度创新。天津自贸区是中国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肩负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重任。近年来,自贸区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探索金融开放创新等重点领域,累计实施502 项制度创新措施,其中38 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要全面落实创新时限最先、政策上缘最高、创新幅度最宽、创新内容最大胆的“四最”要求,发挥自贸区和综保区协同创新优势,把握RCEP 发展机遇,打造自贸区升级版。重点围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金融自由、人才自由、数据自由等领域加快突破,推动实用创新;做大做强租赁保理特色产业,拓展放大“五大保税中心”功能,发展“贸易+制造+结算”业态,打造“租赁+”“保税+”“外贸+”等发展模式,推动实业创新。

3.持续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五大开发区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为进一步激发五大开发区“狼性”“野性”,滨海新区大刀阔斧推进法定机构改革,五大开发区公职人员全体起立、竞争上岗,内设机构数量压缩、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服务企业类部门占比超过80%;改革以来年均GDP 增长6.6%,占全市的比重由20.6%提升到32.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9%,占新区的比重从79.7%提升到83%。要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加强党的领导,以开展新一轮聘期竞聘为契机,选聘一批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兵强将,规范完善一系列人员管理、绩效考核、机构设置等配套管理制度,让市场化管理理念更突出、结果导向更鲜明,让开发区这个主力引擎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4.持续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体制基础,经济发展深层结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素配置的效率问题。滨海新区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优提升天津碳排放交易中心、租赁资产交易中心、北方大数据中心等要素交易市场,累计完成新型产业用地规划调整地块11 宗,滨海产业基金核准12 支母基金,总规模达263 亿元。要进一步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重点激活土地要素,加快新型产业用地(M0)、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供地模式落地,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促进土地资源精准高效配置;激活能源要素,加快新能源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和园区直供,切实降低能源要素成本;激活金融要素,以两个“千亿级”基金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新动能发展,发挥融资租赁等产业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激活审批要素,优化“承诺拿地即开工”“交地即交证”模式,深化“一企一证”+“智能审管”+“一件事”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打造最优服务环境。

5.持续推进街镇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街镇经济是坚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做优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协同的内在要求。自2021 年出台支持街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5”文件以来,街镇月均实际利用内资额、招商落地项目数等都达之前的2 倍以上。要持续激发街镇经济潜力引擎,统筹考虑各街镇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找准21 个街镇定位,推动产城融合型、城市功能型、特色农业型街镇因地制宜、分类发展;优化街镇与开发区收益共享机制,加强街镇与开发区在居民就业、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两者各展所长、借势发展;启动街镇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市场化选聘、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完善激励机制、提升主题质效,推动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向街镇园区延伸,推动街镇园区高质量发展。

三、牢牢把握共同富裕这一根本任务,建设好美丽“滨城”之美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滨海新区要全力以赴、久久为功,加快打造“形”“功”“神”兼具的美丽“滨城”,建设相映成辉、竞相发展的双城发展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大都市城镇体系。

1.强“滨城”之基。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经济转型、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9000 亿元,改造老旧小区70 个,建成5G 基站6800 个,轨道交通B1 及Z4 线加快建设、Z2 线全线开工,城市功能日臻完善。要全面落实“双城”发展战略,抢抓国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坚持经营城市理念,用好PPP、股权合作、特许经营、基础设施REITs 等模式,用足国家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政策,全力保障城市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美丽“滨城”建设“十大工程”。

2.补“滨城”之短。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行动,是推动新时代美丽“滨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五年来,坚持实施20 项民心工程,财政支出的70%用于民生领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加快建设宜居生活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重点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教育卫生领域,大力推动集团化办学、智慧教育医疗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南北两翼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民生事业均衡发展;加强同市区乃至京津冀地区名校、名院合作,加快引育名校长、名教师、名院长、名医生,实现民生事业优质发展。

3.提“滨城”之韵。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环境优区”战略,过去五年累计完成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造林1.85 万亩,修复岸线8.8 公里,12 条入海河流水质全部消劣,PM2.5 年均浓度下降近45%;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建成智慧滨海运营中心。要进一步突出“滨城”之“绿”,高标准推进“871”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抓好渤海综合治理,加强自然岸线、湿地、入海河流等修复保护,打造“一屏一带三湿地多廊道”生态格局。突出“滨城”之“特”,深入挖掘新区“盐渔文化”“工业文化”“海洋文化” 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彰显城市独特文化魅力、特色风格。突出“滨城”之“智”,完善“1+1+3+N”新型智慧城市架构,打造集信息感知、数据研判、决策治理于一体的智慧城市管理新模式,全面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四、牢牢把握党建引领这一根本保障,缔造好“二次创业”之力

办好天津的事情,关键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滨海新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升“政治三力”,以高质量党建促高质量发展。

1.突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绝对忠诚和坚决执行有机统一,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号令,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第一政治要件,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进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2.突出从严治党管党。要强化斗争精神,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面对不当言行,坚决不当“鸵鸟”“老好人”,不做“太平绅士”“逃避者”,在思想上坚定斗争意志,在工作中把握斗争规律,在行动上增强斗争本领;强化革命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营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政治生态。

3.突出“党建引领共同缔造”。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建+服务基层”,提高“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质量,开展村和社区评星定级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居住地社区报到、入列轮值等活动,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四个走遍”,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持续深化“战区制、主官上、权下放”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推动权责下放、力量下沉,构建高效能治理服务体系。

4.突出“三考合一”指挥棒。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坚持“赛道相马”、终点定局,不断完善全流程全周期的“三考合一”评价体系,实行考核结果同职务升降、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的挂钩,推进指标精准化、评价多维度、减负具体化,深化结果运用,明确事业用人“不等了”,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5.突出“二次创业”精气神。要发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激励全区党员干部发扬“跳起来摘桃子”精神,不折不扣抓落实,不待扬鞭自奋蹄,不达目的不罢休,再掀“二次创业”热潮,加快打造新时代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在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中再立新功。

猜你喜欢

街镇滨海新区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天津滨海新区 率先建立防返贫资金池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街镇资产管理探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困境与应对之策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当前街镇基层信访工作困境及出路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
外媒关注天津危险品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