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女山湖灌区现代化改造需求与对策
2022-12-23孟伟杨琼
孟伟 杨琼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是我国“十四五”期间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2018 年中央1 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决策要求,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安徽省女山湖灌区为例,介绍灌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灌区现代化改造的理解,分析女山湖灌区现代化改造的需求,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和建立现代化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灌区现代化改造的措施和对策。
一、灌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女山湖灌区概况
安徽省女山湖灌区位于蚌洪区间南岸池河的中下游地区,地跨滁州市明光市、定远县及凤阳县。灌区以梯级拦蓄利用当地径流和引用淮河过境水为主,总面积1186km²,现状有效灌溉面积57 万亩。灌区于1979 年2 月开工建设,已建成女山湖、山许、池河三级枢纽,两岸建有41 座灌溉提水泵站。灌区可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有池河地表径流、地下水和淮河过境水等。2020 年,灌区总供用水水量为2.430亿m³,几乎全为地表水。2000 年女山湖灌区被列为《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402 个大型灌区之一,2020 年被列为《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安徽省七个大型灌区之一。
(二)存在问题
女山湖灌区自发挥效益以来,有效改善了灌区工程设施和管理状况,提升了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灌区在工程建设、供水保障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对支撑灌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女山湖灌区自建成以来,山许枢纽翻水站机电设备一直未能配套齐全,池河翻水站也一直处于规划中而未能建成。使用中的抽水站大都建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厂房土建年久失修,管理设施陈旧。现状用水计量率低,存在部分灌溉用水无法通过计量计收水费的现象。
2.现状灌溉保证率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女山湖灌区位于江淮分水岭北侧,由于地理和气候因素,降雨多集中在汛期,池河上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有限,加之现状灌溉方式以提水灌溉为主,二级、三级灌区以上的有效灌溉面积达不到规划要求,现状灌溉保证率只有50%。即使在平水年份,由于电灌站机电设备老化,现有的灌区供水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的要求。加上灌区渠系工程有衬砌的较少,灌渠堤身树木杂草丛生,部分出水池渠段混凝土衬砌面存在严重开裂、渗水,导致水资源浪费,影响灌溉效益。
3.灌区管理能力薄弱
现有的女山湖枢纽管理处隶属明光市水利局领导,山许和池河枢纽管理处隶属定远县水利局领导。具体抽水站分别设有管理所,属县(市)水利局或乡镇水利站直接管理,县(市)水利局指导。灌区管理除供水计划与水量调度是统一管理外,其他工作以分级管理、专业管理和乡、村两级行政管理为主,与群众管理的结合相对较弱。
二、现代化灌区改造需求分析
(一)基础建设方面
对照现代化灌区的要求,根据工程项目在整个灌区中所处的地位、效益大小,按轻重缓急,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首先安排枢纽工程和骨干工程的建设,山许站和池河站两级翻水站作为枢纽提水工程,对提水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尽快提升灌区灌溉效益,枢纽翻水站工程的建设应作为首要任务在“十四”期间完成;再配合建设枢纽工程,新建和改造骨干提水泵站,保证各级工程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其次,加快各级用水计量设施的建设,为精细化配水和水费征收提供条件。此外,还要针对灌区蓄引提调全水源配置、复杂工程调度和日常管理需求构建信息化平台,高效地服务于灌区管理处和各级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应用。
(二)水资源配置方面
灌区水源是沿池河的三级枢纽通过拦蓄当地径流,在干旱年份利用女山湖翻水站提引淮河水,并经山许翻水站、池河翻水站逐级向上游翻水,用水制约因素较多。优化水资源配置一方面要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增加可供水量,使二级、三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和灌溉保证率达到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要改善渠道条件,减少水资源浪费。除工程措施外,还要建立新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在水资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合理解决用水紧张时上下游用水矛盾;加强渠首水量调度与田间用水管理的沟通协调,通过田间土壤墒情监测,改变以往单纯依靠经验调水模式,实现真正的田间按需配水。
(三)灌区管理方面
长期以来,灌区边建设边发挥效益,长期积累的管理体制问题已一定程度上制约灌区的发展:
1.灌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现状灌区管理处负责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和渠首水量调度,支渠及以下田间工程以当地行政管理为主,其他事业另有专业管理和分级管理。管理机构协调困难,需建立灌区资源、工程和人员统一管理体系,加强灌区管理处对基层的下沉管理。
2.构建现代化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用水户用水权益的管理,保护合理用水,建立和完善供水评价考核体系。
3.加强对田间工程的管理。现状支渠以下的大部分渠系工程处于没有配套或者有配套无管理的状态,与灌区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有一定距离。因此,健全管理体制,精细化水资源管理和提高田间设施的管理能力是灌区现代化管理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对策
(一)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
根据工程设施现状调查评估情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施工技术及建设管理水平等因素,规划工程建设任务。“十四五”期间女山湖灌区主要工程建设任务有:(1)在三级枢纽池河站新建翻水站,设计流量6.0m³/s;扩建山许二级枢纽,设计流量20m³/s。(2)为保证正常输配水、防洪与运行安全,需新建56 处放水涵,合并、改建总干渠上的现有的36 座取水涵闸。(3)在干渠的行政分界处、支口、斗口处设置巴歇尔量水槽,对于灌区内明渠的用水计量结合干、支、斗渠的新建和改造,建设量水建筑物,配合灌区信息化建设,在量水建筑物布设测点,读取需要的参数,精准计算水量。(4)构建水资源、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平台,健全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建设各层级、各专业和相关部门的基础数据,为现代化管理提供信息平台。灌区水资源管理主要涉及池河流域降雨量,池河干流进水闸上游实时流量、水位、水质信息的监测;工程管理主要涉及池河闸、山许闸上下游水位、流量,干渠节制闸上下游水位、流量,分水涵闸上下游水位、流量,总干渡槽、倒虹吸上下游水位等信息的监测。
(二)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
实现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是灌区现代化改造的目标之一。在灌区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年灌区的可供水量与各行业需水量,提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此外,针对灌区以提水灌溉为主的特点,开辟节水试验田进行节水灌溉研究,制订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的灌溉定额、最优灌溉制度、最优种植比例,作物间灌溉水量最优分配等指标,有效促进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灌区渠系水量调度是现代化灌溉水管理的核心。应用水情监测、工情监测、水量配置、流量控制等先进技术开展灌区水量调度可以增强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能力。平水年份在田间土壤墒情、旱情实时监测的条件下,由灌区管理处按需分配灌溉用水;用水紧张时,还要统筹考虑上下游来水条件、用水需求、工程能力、种植结构等因素,统一分配水量,确保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建立现代化灌区管理体制
1.优化调整女山湖灌区管理体制
滁州市引淮灌溉工程管理处直接管理的工程权限拓展到县(市),县(市)管理站(局)。乡(镇)水管站隶属关系与业务指导关系不变。滁州市引淮灌溉工程管理处统一负责灌区水利工程及供用水管理,输配水调度,工程供水计划编制,具体负责女山湖、山许、池河枢纽工程以及总干渠、干渠和重要分渠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的运行与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所辖范围内支、斗渠及以下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管理运用。乡(镇)供水站在人事上隶属于当地政府,业务上受上级专管部门指导。
2.推进用水管理能力建设
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要求,构建强化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快灌区水权制度建设。严格取水许可,确认与维护灌区取水权;开展水资源确权工作,制定灌区水量分配方案,明确各县市、各渠系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确认用水权益;细化分解灌溉水量,确认灌区内用水户水权;推进与规范水权交易,保障各方合理用水,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
3.田间工程的下沉式管理
灌区田间工程斗、农、毛渠道和建筑物,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负责做好斗、农、毛渠(配水管)的分水管理及其他田间用水事宜的处理。工程管理上,支管高位水池以上管道及其附属建筑物由灌区管理处进行统一的管理、维修、加固,田间工程以及其附属建筑物由用水协会管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积极性。
四、结论
安徽省女山湖灌区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配置与调度方式、管理体制不够先进,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亟需进行现代化改造。到“十四五”末,女山湖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80%,有效灌溉面积达91.7 万亩;供用水总量控制在4.61 亿m3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 以上,农业灌溉用水斗口计量率达到80%以上。基本建成与水利现代化发展要求、粮食主产区地位相适应的灌溉工程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有利于灌区良性发展的制度体系。女山湖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后,建设经验可为其他大型灌区建设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