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做好人物专访的策略
2022-12-23商丘广播电视台袁晓庆
■商丘广播电视台:袁晓庆
所谓专访,就是媒体对某个新闻人物或单位部门进行专题访问的通讯体裁。一般分为人物专访,亦称人物访问记,人物专访就是对该人物的总体性认识报道,另外还有事件专访和问题专访。近几年来,媒体的全面改革,给专访节目带来了一个重大变化,特别是人物专访逐渐被各家媒体重视起来。一些报社设立“本报专访”专栏,还专门组织精兵强将专门从事新闻人物专访,有的媒体单位还设立了专访部,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因为成功的“专访”而出名。比如:《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易立竞《立场》等。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典型人物或模范代表、英雄人物层出不穷,这些人物都可以及时进行专题性报道,设计好采访方案,以生动、迅速、灵活的方式进行采访,这样的采访更加有感染力,因此也非常吸引人。
1.人物专访的特点
人物专访相比人物消息更详尽、更生动地描绘新闻人物,它可以用叙述、笔录、描写、议论与抒情多种方法并举的方式写人、记事,这是人物专访与人物通讯类似的地方。然而其又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特别强调新闻性与现实针对性。任何新闻报道都要求具有新闻性,然而不同报道体裁对此的要求并不一样。相比而言,人物专访的新闻性与现实性要比人物通讯更强一些。人物专访所报道的应是观众想要可了解的、比较有名气比较火的人物。譬如,在香港回归前夕,去访问香港特别行政区最高长官董建华;在大学高考之后,针对那些落榜考生的悲观失望情绪去采访电光源专家蔡祖泉,请他谈自学成才的经历和体会。总之,一定要针对现实、师出有名才行。
特别注重现场活动。人物专访一般注重再现访问的过程与现场情况,给人以亲临其境之感。
特别突出专题性。专访的突破口一般都较小,记者在进行人物专访时,预先都有明确的目的,所谈的问题往往集中于某一点上,这样往往能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言简而富有鲜明特色。由于人物专访的几个特点,就决定了其在采访写作上的三个特殊要求:一是“特定的问题”,二是“特定的对象”,三是“特定的场合”。抓住了这三点,就容易形成人物专访的特色。
2.选准专访的对象、时机与场所
2.1 专访对象的选择,对采写成败有决定意义
一般而言主要有两大类:①引人注目的时代人物。某人一旦成为社会焦点人物或新闻人物时,观众就会迫切地想进一步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背景、学习经历、爱好、真实思想,以至家庭状况、人际关系等等情况。若是再进一步分析的话,便会发现新闻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他们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比如:社会先进人物。一些具有重大发明创造,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或者是荣获一些荣誉称号的社会精英,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专访对象,比如科学家屠呦呦、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副董事长孟晚舟、特斯拉总裁马斯克等。
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如采访冬奥冠军谷爱凌,对这类为国争光的新闻当事人进行专访,必将会引世人瞩目。社会名流。一些著名的学者、艺术家和其他社会知名人士,都可以成为专访的对象。本地名流若有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活动,也可以成为专访对象。各条战线的人才、精英。如名门之后、体坛新秀、救人英雄等都可以做一期人物专访。②某些与重要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有关的知情人,也是重要的专访对象。他们往往能提供一些内幕情况,这对于澄清某些事件真相或者从侧面展示某些新闻人物的形象,都是很有必要的。
2.2 专访场所的选择
选好访问的场所,有时候可能会给我们的采访带来意想不到的好事。新闻人物生活的环境,往往会有很多值得我们仔细观察和发现的细节。比如央视记者采访全国道德楷模张桂梅校长,就选择在张桂梅校长的办公室,记者很敏锐地发现张桂梅校长的十个手指,几乎都贴着膏药,就此就问道是怎么回事,采访话题就这样打开了,也让全国人民了解到这位伟大的女校长身患多种疾病,却依然坚守在工作一线,为的是不耽误女高学生们的考试,她说自己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强忍病痛每天在学校里穿梭着,只为山里的女孩们能够通过高考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紧接着记者又在张桂梅校长的办公室看到,有一个喇叭和一本名为《红岩》的书。记者再次发起疑问,墙上挂的小喇叭是做什么用的?张桂梅校长说,这个喇叭是为了每天喊学生起床用的,她每天都要用这个小喇叭,只要她的小喇叭一响,华坪女高就醒了。喇叭声是课间操开始的指令;学生们用餐时,张桂梅用手机通过喇叭扩音传出的红歌响彻食堂;深夜,张桂梅拿着她的小喇叭站在宿舍楼下催孩子们睡觉。只要张桂梅在,喇叭就闲不住。所以,采访的场所选对了,采访就非常顺利,也就有了不同的发现。从而让观众从侧面更加了解人物。
2.3 专访时机的选择
新闻专访的采访与写作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在许多情况下,一旦错过时机,此篇报道也就失去了报道的价值。例如冬奥冠军谷爱凌,从美国来参加北京冬奥会,获得奥运冠军,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当事人感受最深、最强烈,话匣子也容易打开,抓住这样的时机,采访一般比其他时候要顺利一些。记者想要采访谷爱凌,就一定要抓住时机,赶在第一时间。不然等她参赛结束回美国,就会错失良机,无法采访到这么传奇的人物了,也就会与一档优秀的人物访谈失之交臂。
3.专访前的准备
做好人物专访前的准备工作,能为专访打下可靠的基础。准备越充分,采访时越能提高效率。根据人物专访的特点,我们应作好下述准备工作:
3.1 尽可能了解并研究同采访对象有关的情况
例如我们国内著名主持人杨澜女士,她主持的《杨澜访谈录》是专门以采访世界风云人物的节目,杨澜在介绍自己多年的人物专访经验时谈到,一般在对人物进行访问前,她会提前花费几天的时间作好准备工作,去了解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和一些事迹的报道,从中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观众想了解的内容,由此做好采访时需要提及的问题,确定下来采访主体。她强调预先对采访对象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研究,对专访会有很多好处,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条:要及时找到沟通双方思想感情的桥梁。在谈话最初时就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要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和你交流感到非常轻松愉快,这种情况下,专访才有成功的十足把握。要及时进入实质性谈话,提高采访效率。记者在进行专访前,一定要预先研究下该人物的有关材料,对被采访人要进行一定的了解,谈话过程才不会耽误彼此时间。这样也会使被采访人知道你对他有所了解,马上会对你有好感,就愿意接受采访,谈话气氛会更融洽。要对谈话采访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预判,并预想好如何应对复杂场面的对策,确保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3.2 拟订采访计划或者谈话提纲
采访计划一般包括这样三项内容:首先要明确此次专访的主题;其次要确定适当的访问场所与时间;第三是访问方式。是通过某个熟人介绍去见那个访问对象,还是自己闯进门去?是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还是旁敲侧击?第四,采访中提问的顺序、谈话提纲、观点要点,这些预先都要有所准备。记者若在采访前能根据研究有关材料的感受,列出一张较为全面的谈话提纲,等于预演一下采访的全过程,临到正式采访时,就会胸有成竹,遇事不慌了。3进行采访前沟通联系。就是要提前和采访对象约定好采访时间、地点,并告知采访随想所采访的大致内容和意图,让采访对象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4.专访的方法和技巧
4.1 注意谈话的原则
首先,与专访对象见面前,就要把谈话的主题确定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谈话。倘若采访对象是和你比较熟悉的人,事先打过招呼,有特别的胜算,那就不妨开门见山,这样能够节省大家的时间。而对于大多数专访对象来说,在访谈之前要先熟悉一下彼此,轻松地聊一会儿天,再把话题转到采访主题上,效果会更好。经验丰富的记者非常善于观察,见到被采访对象时,会先观察对方的着装或一些喜好,再以此打开话题。比如某记者采访80后“白发校长”张程鹏,记者先从与他的白发聊起,以此展开了话题。
第二、在人物访谈过程中,记者一定要掌控住谈话的方向,要使谈话内容围绕着事先设想好的主题进行,或是在访谈的过程中,抓到更有趣的话题来进行探讨。一定要清楚,离开被采访人,回去是必须出一期好的节目的。因此,对方所谈及的内容,是否适合在电视上播出,这些都要考虑到,并做到随机应变。并根据被邀请的人物所说的这些内容,是否已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还需补充哪些内容?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是否都已提及到?是否还需换个角度来进行提问或讨论?当采访对象的话题脱离我们的报道主题的时候,一定要想方设法巧妙地把谈话主题再扭转回来。
第三,所提的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先后关系,且要符合采访对象的思路发展,生拉硬扯就会把采访对象的思路打乱。在专访过程中,切忌不好意思提出尖锐的问题,越是尖锐的问题越是精彩部分,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通常在提及一些敏感的话题时,谈话时要巧妙地有所铺垫,要让谈话内容自然而然的在专访中顺势提出,不要让采访对象觉察出你是有意为之。
第四,在进行人物专访中,记者提问问题时要注意分寸,做到张弛有度,在连续提出几个严肃的问题后,注意观察采访对象的变化,要适当换些轻松的话题调和下现场的气氛,再慢慢转入严肃性的问题进行提问,这样不仅可以调节气氛,还能开拓思路,或许有意外收获。
第五,在访谈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牵扯个人隐私或重要的问题的时,不能因为采访对象不肯说就轻易放弃。要想方设法不断改变提问的角度,诱使对方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
4.2 倾听的原则
首先,记者在进行人物专访时,不要对来访对象进行详细地介绍,还要避免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导致采访对象产生反感情绪。毕竟我们是来采访的,要抓住采访的重点。
其次,要敞开思想,要接受各种不同的、崭新的思想观点,甚至包括你认同的那些思想观点。通常,在人们的固有的思维中,认知里总有某些排他成分,当某些事情或某种人的思想与做法与我们的三观相悖时,会不自觉想表达出不同见解。普通人可以这样,但作为一个记者就不能这样,否则将无法如实客观的对事件或人物进行报道。
第三,不可随意打断采访对象的谈话,要给采访对象充分的时间陈述他的观点,或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第四,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想表达的内容。这时可以通过观察采访对象的面部表情或吞吞吐吐、欲说又止的神态以及某些经过斟酌而待意使用的词句来发现微妙之处。
4.3 观察的原则
我们在对某些人物进行做访谈之前,通常会先到该人物的办公场地或生活场所去看一看,聊一聊。对人物事先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进入到被访人物的生活环境中,一定要仔细观察他屋内的摆设,或者书籍,或者花草什么的。比如,有一期访谈节目采访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先生,记者到了观复博物馆,发现院子里有几个猫,话匣子就此打开,记者由此了解到马未都先生爱猫养猫的经历,并利用猫震慑老鼠,以此保护馆内的文物,然后就开始进入计划中的采访内容,聊到收藏的这些文物宝贝的故事。在人物的专访过程中,一定要下意识地细心观察和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发现别人忽略掉的精彩。
其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人物专访中,我们既要提问题,又要听对方谈话,还要善于观察,因此需要合理地分配注意力,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在人物专访中,观察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从眼前的事物中寻找出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另外就是确保在访谈之后的新闻报道中对被采访人物进行详细地描述。与目的不相关的不必太关注,对于那些将在报道中需要加以描绘的东西,则要认真观察,找出其特点。
5.人物专访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要注重谈话纪实
一般情况下,人物专访的主要内容就是谈话聊天,在谈话过程中就要把观众想要了解的内容体现出来。方法有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两种,多数专访是两种方法并举。无论怎样都要注意尊重事实真相,尊重采访对象本意,不要歪曲、篡改或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5.2 要保留谈话的本来风格,体现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
采访对象的言谈,因人而异,各有各的个性。有的庄重严肃,有的风趣幽默,有的富有哲理,有的热情奔放,有的委婉细腻。在报道中最好能把这类个性特征体现出来。
5.3 要再现现场场景
写人物专访,要利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展现现场情景、气氛,这样可增加报道的感染力。
5.4 要有目的地勾勒人物形象
人物专访一般都会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节刻画,但刻画的目的并不相同。写作经验老练的记者会把对人物外貌的描述,当作是揭示报道主题、突出新闻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的记者只是生硬地描写,甚至是带有敌意的吐槽,并没有任何意义。比如:有一位美国记者写一个数学家的专访,文章中对他的秃顶与讲话牙齿漏风作了细节描写,这篇文章受到新闻界的批评,认为这些描写与他的报道主题无关,属于画蛇添足之笔。而另一位记者这样描写: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站集镇三中的卢文建老师,靠“借眼”备课教学27年。卢老师原本眼睛没有问题,后来因为疾病,眼睛逐渐失明,但依旧热爱教学这份事业,也舍不得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于是他想了个办法,让学生帮他读课文。就这样,几乎每天放学后都有一名学生主动地为他助读。学生认真地读,他就用心地听,学生读过的内容,他就在脑海里“备课”。当他再次登上讲台的那一刻,整个教室是鸦雀无声的,当他用颤抖的声音说了句:“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台下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回他亮出了他的“绝活”,他不是像往常那样规规矩矩地讲,而是唱,把课上的知识编成顺口溜,用快板书的形式唱下来:“夏启商汤周武王,秦王嬴政汉刘邦,东汉刘秀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创……”。卢文建老师就以这种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方式获得了巨大成功,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说,这种讲课方法太精彩了,卢老师把枯燥无味冰冷的历史课,编成了精彩有趣的快板书,把人物讲得有血有肉,生动感人,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历史课。这一段成功的描写,第一,引出了大家对卢老师眼睛失明的疑惑,失明了却不影响继续教学,不仅能生动的为学生们讲课,反而讲的更加精彩,这为大家段落中详细介绍卢老师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埋下了伏笔。第二,记者在专访中还详细叙述了卢文建老师在眼睛失明后,精神上深受打击,但他不畏艰难,克服命运给他带来的苦难,经受住了精神的摧残和失明的折磨,顽强地活下来,这就是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卢文建老师这种自强不息的坚韧性格。在人物专访中,人物的形象就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行为方式树立起来的。我们在勾勒人物形象之时,一定要抓住其传神之处。这样笔墨虽少,却能突显人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