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下“播说结合”方法的尝试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
2022-12-23河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车行洲
■河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车行洲
《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于2019年7月29日正式推出的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的内容密切关注热点,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新闻,用通俗语言传递主流声音。开播几年来,该栏目微博同名话题就已收获超90亿次的阅读量和超200万的讨论量,主持发起的多个社会热点相关话题也屡登微博热搜榜。在此期间,《主播说联播》在抖音的同名话题也收获了超57亿次的播放量,官方账号中发布的多条节目内容点赞已逾百万。《主播说联播》栏目的成功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百年积淀息息相关,中国新闻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语境下屡屡创新,总结出最为适合时代特色的新闻语言。
1.广播电视新闻的视听语言
在早期的电台新闻播音中,由于所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播音员在播读新闻时保持着激情高亢的状态,这时的语言音调高、具有义正辞严之感。从听感角度出发,受众在接收信息时则会缺少自己对于一些新闻事件本身的客观理解。
但新闻工作者本身应对新闻事件保持客观态度,达到传播效果。正如邓拓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新闻工作》中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无产阶级的站稳立场,运用唯物论辩证法去观察一切事物’”在新闻播音中应贯彻真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概念,不然在传播信息的过程当中很容易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在早期电视环境下的视听语言当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但是由于电视的可视化,主持人的一些副语言被观众接收,能够有效防止这类情况的出现。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节目启播,标志着客观性的新闻视听语言开启中国新闻新纪元。在长期的摸索下,前人根据新闻的特点对于新闻播音做出总结。而现在的新闻节目,真实客观、播音准确、语言平实、语调自然,更加满足大众新闻传播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下,视听语言也可富有人文关怀、态度明晰,广播电视新闻也真正日趋成熟。
2.新闻的“播说结合”
随着广播电视的发展,新闻类型有了统一的概括。其首先为播音员确定了新闻的大致基调,通过主播更加细致的二度创作之后,受众也能更明了地接收信息。从最初的统一基调,到如今的分门别类,越来越多分类细致的新闻节目出现在大众视野。而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始终保持着真实客观的总体要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技巧的多样和媒介核心技术的研发,提出了更加平实自然的处理方法—“播说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道类、时政类、国际类新闻中,此种技巧基本不会被使用。由于这几类新闻对于报道往往要求客观、真实、较为严肃,所以轻松式的新闻不适用于其中。但在民生新闻党总,这种轻松并不会被认为“娱乐”,反而会让受众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本身,实现最为有效的传播。这不仅是中国新闻适应新媒介传播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新闻对标受众的定位的一大提升。新闻从受众中来,返还给受众,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形式和内容,满足受众对于新闻接收和欣赏的需要。
“播说结合”这一技巧的提出为中国新视听语境下的新闻播读做出了勇敢尝试,也为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说新闻”提供了技术支持。总的来说,中国新闻的视听语言一直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新闻理念。在此基础上,中国新闻人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和实践出适应新时代的新闻播读方法和形式。
3.新媒体平台带来新发展机遇
新媒体是近年来刚刚出现并取得迅速发展的新兴媒介,这类媒体的出发点是运用互联网来为受众进行传播服务。新媒体的出现是基于我国先进的电脑、手机等智能科技领域的发展伴随而来的。由于新媒体背后的数字技术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使传媒发展实现了介质的超越、传受关系的超越以及内容服务与非内容服务界限的超越,一大批传统媒体纷纷向融媒体过渡和发展。
中央电视台大力推进“电视+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央视新闻基于社交媒体平台并且根据融媒体碎片化浏览的特征总结“播说结合”的技巧,开设了广受好评的《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
在“可快进”时代,现代社会发展节奏快、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信息传播,在短时间内通过精彩的内容和短时效的记忆冲击才能满足受众。新闻领域传统的“播”与适应智媒时代特征的“说”产生激烈的碰撞,与此同时,信息获取成本的不断降低也使得大众浏览信息的耐心尤为稀缺,而错综复杂的新媒体平台传播的一些虚假新闻也让广大民众怨声载道。
3.1 “短视频新闻”的语境特点
3.1.1 传播时间短
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大众传播的结构分散、支离破碎。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源源不断地产生信息,受众接收信息的需求愈发增加。由于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受众的注意力也被分散、接收信息的来源不再“专一”,很容易在不同的媒介之间实现跳跃式的信息接收。因此受众需要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的途径且足够具有吸引力,以短视频平台为依托的《主播说联播》恰巧满足受众的需求。其既符合受众碎片化信息接收的要求,也实现了跳跃式的信息传播。短小精悍的内容为大众所喜爱,为各大主流媒体树立了转型发展的风向标。
3.1.2 重现新闻传播的冲击点
短视频新闻虽然传播时间短暂,但是结构非常完整。如何在短短几十秒的视频当中吸引注意力分散的受众,实现信息接收的完整性是新闻类短视频必须解决的问题。《主播说联播》做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双创新,利用符合受众喜爱的特效、背景音乐等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最为重要的应是其新闻内容的冲击点重现。
由于一部分新闻追求其完整性,那就必须在几十秒的时间当中,精细的描绘新闻事件的细节特点,只有不断地给受众制造冲击点才能达成新闻完整性的传播目的。《主播说联播》根据具体的新闻事件选择合适的新闻话语,有时态度明晰、有时贬义鄙夷,在新的平台丢弃“只播读、无情感”的新闻播音特点,既明确了“内容为王”的受众需求,也彰显了栏目的特点。
3.2 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
3.2.1 生动性
《主播说联播》在新媒体平台新闻的信息传播一改原有的严肃客观,用更加生动的语言反而贴合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主播运用押韵、网络热词、方言等形式的结合,让平实的新闻语言更加具有张力和反差感,不仅是在“软新闻”的制作上,在进行“硬新闻”的讲述时加入流行语的成分,也让语言更加的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2021年9月3日发布的《主播说联播郑丽:“漂亮国”在阿富汗这事干得真“不漂亮”》,其实“漂亮国”是中国网民对某国的戏称,这种讽刺的语言在这则新闻当中出现既代替了电视新闻中“态度”的成分,也让受众接收信息时的理解更加直接、多样。
3.2.2 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主播说联播》是《新闻联播》栏目的衍生节目,由于我国新闻媒体长期以真实客观为总方针,《主播说联播》的品牌构造就极具权威。《主播说联播》栏目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所长期信赖的中央电视台,而这档节目的持续走红也离不开其背后官方平台的支撑。因此《主播说联播》栏目中的主播都是在《新闻联播》栏目中为广大民众熟知的新闻主播,这更加完善了其新闻语言的权威性。在《新闻联播》栏目当中这些主播以“播读者”的身份出现在荧屏上,这种身份本身就有“主流态度”的意识形态,在短视频平台上采用“说新闻”的方式并不会改变这些主播在受众心中的形象,虽然会造成一种反差效果,但是新闻内容和新闻语言的权威性依旧不容置疑。
3.3 智媒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发展方向
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传播信息的碎片化已成为主流,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就必须做出调整,尤其是新闻媒体。《主播说联播》是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成功案例,其背后包含的是专业的主播团队、较大的经济资源、完善的受众传递链条以及权威的平台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非主流新闻媒体很难满足上述条件,而受众也是非常挑剔,会用小平台与大平台进行比较和筛选。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内容往往会出现问题,哪怕是大平台也会因为流量争夺而疏忽、发布“假新闻”,受众迫切需要值得信任、具有权威的新闻平台来获取正确信息。虽然在文娱方面传统媒体不如新媒体具有优势,但在新闻方面传统媒体具有非常深厚的基础,谋求转型和品牌化效应是中国新闻如今的当务之急。
新媒体不同于纸质媒介和广电媒介,它不仅限于文娱活动和商业活动,新媒体运用自身特点积累大数据用以更多样的辅助活动。新媒体运用自身平台的数据积累,积少成多成为大数据库,而很多新媒体的数据库共享之后就会收获包括用户喜好、受众性格等等多方面传统媒体所分析不出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会更好地服务于受众,避免冗杂的推送和商业营销活动。但也正是因为数据的准确分析,会造成受众对于新媒体的推送内容质量的对比。
笔者拿抖音举例,抖音平台会通过用户刷短视频的不同类别所停留的时间和次数进行数据分析,将用户与各类短视频进行匹配。但是一旦类别确定之后,在同一类别各个视频的制作和观看效果都会有高低之分,而受众一般都会选择观看效果良好的短视频进行观看。因此新闻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保证内容的高质量输出,同时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吸引受众眼球的同时保证受众对于平台的信任。
在进行内容创造时还要保持住自己的新闻报道特色,不能为了迎合平台而随意改变风格,同时要一直保证自身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来逐步增加受众的好感程度而形成品牌效应。其次还要提升编导和制作水平,不断更新运营方法和互动策略,实现形式上的不断变化,巧妙的将原有的收视率转化为浏览量,充分利用碎片化传播的特点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3.4 新闻媒体的创新传播对新闻人同样作出要求
在碎片化传播语境的时代背景之下,新闻媒体如若谋求创新转型,同样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这也对新时代的新闻人作出要求。
3.4.1 把握“三确”的应用
传递中国新闻好声音,要求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音中做到正确、准确、明确。这首先就要求新闻播音人应具有较高的普通话水平。不标准的普通话在大众媒介传播中容易产生歧义,传播的核心内容也会因此变质而产生不良的传播效果。在汉语的语境下,相同字或词的组合会产生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含义。所以在新闻播音当中,播音员在有时间准备的前提下应该严格按照备稿六部对稿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播音的“内外部技巧”,准确把握稿件的语境和层次,实现语言传播的准确性。不止如此,新闻播音中的态度和人文关怀同样重要,我们要把握好“态度”和“情感”之间的度,不能声情并茂、朗诵似的播读。首先应明确稿件的写作态度,其次要明确播读态度,在明确稿件的态度时,仔细甄别稿件当中叙述的事件进而加入人文关怀的成分,切忌做冷冰冰的播讲机器。
3.4.2 新闻工作者要提升“四力”
“四力”包括:眼力、笔力、脑力、脚力。新闻播音当中“四力”的运用极为重要。作为新闻播音的二度创作者,我们需要充分的狭义备稿,同样也需要广泛的广义备稿。播音员和主持人是一个杂家,需要广泛涉猎不同的领域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讲好中国故事。“眼力”不只是要求我们提升,也要学会通过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本质。不同的视野和视角能够让我们在新闻播音当中有更广泛的认识,不会千篇一律。
作为语言传播者,中国新闻人要锻炼自己的“笔力”。没有好的新闻敏感性和抓取语言共鸣点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永远无法实现自身的“采编播”一体化发展,所以要锻炼自身的采编能力,针对某一事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和判断,更好地了解事实的真相。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播音员和主持人要提升“脚力”,首先要筑牢自身的政治意识并脚踏实地去了解和感受基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闻播音的真实和准确。
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思考,针对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增强“脑力”。在新闻播音当中,播音员要有非常客观的认识,而并不是简单地“见字发声”。在出现紧急状况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作用。口脑并用、善于表达是讲好中国新闻故事的关键。
4.结语
如今,智媒时代正不断推动着主流媒体前进发展的步伐。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借力新时代成功的转型代表,《主播说联播》极具新时代的新闻特色,其不仅成功延续了央视的权威性与引导力,也将受众接收新闻的语境拓展的更加丰富。《主播说联播》栏目的两个标签——“短视频”“说新闻”,也为其他新闻媒体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智媒时代为中国新闻作出了新的要求,《主播说联播》为其奉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其背后的转型策略与发展模式同样值得其他新闻媒体的学习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