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支撑效应

2022-12-23马双张翔

社会科学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马双,张翔

(1.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连 辽宁 106026;2.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 20043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1]文化发展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承载着中国的繁荣昌盛。可见,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竞争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21世纪是中华文化复兴的世纪,拥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持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不竭精神源泉。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它不是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发展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前提,还需要文化支撑。中华民族世代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中华文化蕴涵的人文精神、思想品德、道德规范架构起全民族的集体意识和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早已深深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甚至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亚文化圈。中华文化的崛起促进了国家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中华民族复兴凝聚起精神伟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凸显,成为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基因。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日益频繁,进一步加强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对接,使得各民族文化正在有形无形地进行着现实性的较量。尽管各种文化本身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但外化于形的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较量却是十分现实的,更是无法回避的。

文化是思想的力量,一个国家只有当经济的发展凸显文化的品格时,当文化发挥出比经济和资本更为强大的力量时,这个国家才能取得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之路,我们从一个既穷且弱的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客观地审视当下,我们面临的矛盾前所未有地复杂和严峻。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反差:一方面是经济大国与文化软实力的反差。当今世界之竞争本质上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文化力才是持久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文化供给与文化诉求的反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诉求呈现爆发性增长。而面对“富而思文”的需求,文化供给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华民族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要真正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的强大,文化复兴更是重中之重。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文化作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崛起、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头,同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政治、经济、军事的强势发展,同时也需要发挥中华文化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指出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于宇宙规律,精髓是天人合一思想;探讨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基石作用,分析了中华文化对民族复兴具有的独特价值;同时,通过研究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效应,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二、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舞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复兴圆梦凝聚磅礴力量。

(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文化起源于伏羲太极文化,经天纬地,与宇宙同根,包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哲理,阐述的是宇宙规律和生命规律。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天道文化获得了应用性的发展,催生了文化百家争鸣的轴心时代,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大繁荣。

经过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几百年的文化碰撞与交融,中华文化的内在核心仍然保存了下来。中华文化是智慧之学,培养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能够全面提升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真正掌握中华智慧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人生视野,具有调动各种资源的掌控力,能够成就一番惊人的事业。

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阴阳。《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华文化自古饱含哲学思想,所谓大道,就是阴阳①阴阳学说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哲理,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阴阳相冲,生化万物,奠定了东方逻辑思维的基础。。《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概括起来,阴阳有着六大规律:(1)阴阳一体:对立又互相统一,变化之中而生成万物。(2)阴阳互生:阴阳互相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相依存,互为作用,都不能孤立存在。(3)阴阳消长:阴阳的变化始终处在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的动态平衡之中。(4)阴阳转化:阴阳消长的程度会不断拉大,拉大到临界点就会物极必反,向反方向转化,阳变阴、阴变阳。(5)阴阳互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既是互补,又是彼此变化的内因。(6)阴阳吸斥: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而变化之妙,无不由阴阳而得之。

中国文化立足于宇宙之学,具有极大的格局和包容性,使生命和宇宙同在,万物与我为一。宇宙中的任何某一存在所确立的时空场,弥漫于整个宇宙之中。因此,宇宙中的其他一切存在,都在这一存在所确立的时空场的包容之中,理论上称此为兼济天下或胸怀天下②西方科学家大都是研究物理、化学、数学、几何等无生命现象的物体,结果把在物理、化学、数学中得到的结论用在人类社会上,也就是说西方主要是研究大自然无生命物体和规律,从而形成了代表具体事物的“物质”概念,这个“物质”概念主要指自然界无生命现象的物体,但西方把从研究自然界无生命现象中得出的结论用在人类社会上,认为大自然与人类社会是一回事。。宇宙为时空和运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存在和运动的每一种可能性,是时空的一个维度。而人类认为三维、四维或者多维,只是人类对于时空属性的局部认知。因此,宇宙中的时空应该是无限维的,不会因为别人对其感觉的局部性而有任何改变。

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处于宇宙中其他一切存在对它的作用之下,没有任何某一个存在可以独立于其他一切存在对它的作用之外。宇宙中的任何某一存在的运动状态除了取决于自身的能动性之外,也取决于其他一切存在对它作用的总和。其小无内可以无有入无间。其大无外,可以有统帅全局的力量。在基本粒子看来,宇宙空空荡荡,如无人之地,这就是其小无内。若站在宇宙大一统的角度上看,所有的星体连成一气,构成不可分割的紧密整体,这就是其大无外。

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于道,阐述的是宇宙规律。中国文化是一种宇宙思维,以天地准绳,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善至美。

(二)中华文化的精髓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最核心的遗传基因,是中华民族解读宇宙、世界、自身的密码,体现了中国人看待宇宙、自然、社会、群体、自己和他人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思维让中国人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也让中国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因此,天人合一思维是中华文化的底层基因,影响着中华民族最本真的思维方式。[2]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之中,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哲学理念。外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内讲性命双修,心性自由。在天人合一思维的指导下,中华文化融汇了众多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智慧,形成独特的价值取向、信仰追求与道德准则,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天人合一思维强调对立包容、互补发展、共赢共生,具有巨大的胸怀和气魄,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相契合。

天人合一思维是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生命规律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就是科学规律,研究的是宇宙生生化化和相互作用的规律。(2)生命之道。生命之道研究的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发展和演化的规律,探索生命的真谛和生命之路。(3)自然对生命的作用。就是掌握自然运化规律的一种能力,来维护生命长远的发展,认识天地之道和人文之道相互作用的关系。天地是大宇宙,人则是一个小宇宙,应顺应天地之变化规律繁衍生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以琴棋书画来说,不仅是修身养性的方式,更是体悟道之规律的途径。琴之道,在于其高洁清雅,中国古代以清音雅乐为上,推崇琴声的平和清幽。琴弦即心弦,琴声悠扬,内涵丰富,彰显了中华民族海乃百川的广阔胸襟。棋之道,在于其势均力敌,反映了棋者的心性与品格。棋盘即是天下,下棋亦是体验人生百态。棋者既需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又需要有细致入微的观察。于书而言,书法不仅能反映时代的发展特征,也能凸显个人的性格特征。书本作为传播知识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引导人们明理明德、规范社会治理的主要方式。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足见书法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于画而言,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中国山水画往往气势磅礴、沉雄高古、意境悠远,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家国情怀,也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天人合一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辩证处事方式,即把人和宇宙看作一个整体,由此衍生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厚德载物、顽强不屈。一方面,要有包容精神,能把世间万物(包括西方文化)容纳于心,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顺应自然,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下,文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标志。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赢得了主动权。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在国家硬实力上的差距不断缩小,文化软实力将逐渐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导向,也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智力资源,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因素,各国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文化竞争力。[3]文化竞争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在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上的较量也愈演愈烈,并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要方式之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整体的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心中的一种无形力量,能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凝聚力量和精神动力。文化的兴衰事关一个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兴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兴盛,也必将极大地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影响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奠定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显著地位。中华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依托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将成为中国发展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根,文化的复兴起始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基”,而只有文化复兴才能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大厦”。

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层面,还是在社会、军事、自然等要素中,都离不开文化的维系,文化发挥着平衡协调各个要素共同发展的关键作用。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是依靠文化的反馈形成系统的回路。当文化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时,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前进;当文化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时,则形成了一种负向反馈,导致约束甚至阻碍经济社会的前进发展。此外,在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中,一旦文化与其他要素不匹配,也会深刻地反映到其他要素方面,最终造成经济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

文化作为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是培育和塑造民族精神的价值底色,是形成独特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使得社会成员在理想价值、道德准则、伦理规范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同源共享之处,也由此构成了民族认同和民族共同体。[4]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生存发展,正是依赖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共享的文化根基。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气质形象,为民族团结提供强大的凝聚力量,是民族自信和独立的精神源头。

中华优秀文化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的内在核心,而且对于人类问题的思考解决也大有裨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维持自我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彰显民族气质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国家巍然屹立的底气和根基。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中华文化始终在历史的长河里连绵不绝,绽放异彩。历经五千多年的开拓与沉淀,成就了中华文化这颗世界文化舞台上的闪耀明星。纵观世界民族之林,唯有中华民族一脉相承、世代相传,唯有中华民族兼容并收56个民族的文化精华,谱写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赞歌。

在新时代,文化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标志。文化作为血脉和营养,渗透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只追求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强大,这样缺乏文化内核作支撑的民族复兴也只会是昙花一现,难以持久。因此,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依赖于先进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脊梁撑起的是这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华文化的腾飞发展也定然铸就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国力的超越。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血脉传承,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创辉煌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开放包容而源远流长,因与时俱进而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因此,中华民族在强国复兴之路上昂首前行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复兴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遗产,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特有的精神记忆。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坚定基石。[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抛弃传统文化,就等于抽掉了民族的脊梁,丢掉了立身之本,那么民族振兴也就无从谈起。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根本,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之中,通过去伪存真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打造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凝练出时代发展的精华。[6]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既体现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追梦发展的时代征途中,中华民族源源不绝的精神力量正是来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凝心聚力的思想旗帜。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追求的梦想。传统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人们价值观念、思考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国家的强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意志力,体现了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量。文化强国作为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加以实现的。

中华文化复兴和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诚信缺失等深层次问题,深化改革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文化转型的支撑作用。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升华,是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只有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才能保证民族繁荣昌盛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文化的全面复兴,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四、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础上,以文化发展促进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传统文化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根基,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树立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一)文化自信的支撑作用

如今,中国已经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在回归。我们要依靠中华文化来提升文化自信,培养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以及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文化自信与民族独立、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文化自信是发自内心的力量,可以为民族、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立足于高度的文化自信,只有筑牢文化基础,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奠定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7]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也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之基,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自信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文化自信并非仅仅代表文化方面,而是与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息息相关、相互支持。对于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言,建设文化强国也绝非仅仅与文化领域相关,而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推动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东方大国的崛起,更是东方古老文明的振兴。

要想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创造力,首先必须要消除西方文化中心论和文化霸权主义所造成的文化自卑感。这种文化自卑感使得部分国人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盲目地崇洋媚外,缺乏理性判断和清醒的自我认知。如果中华民族缺乏高度的文化自信,那么很容易就会随波逐流、妄自菲薄,必将丧失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也终将阻碍国家的前进和民族的振兴。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正是为了消除近代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自卑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塑造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其内在的缺陷和弊端已经暴露无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现代社会治国理政、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生态理念的精神源泉。中国广大知识分子必须潜下心来修习中华优秀文化,把根基牢牢地扎在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用批判的锋利之剑指向日益衰退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使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信仰追求、价值观念发扬光大,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强基石,将持续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前行,再创民族辉煌。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文化竞争是最核心的竞争,只有通过文化凝聚和文化引领才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国家力量。[8]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为了抵御西方中心主义以及文化霸权主义的入侵,中国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二)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文化自信必须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积淀中汲取营养,从而为中国文化自信打造坚实的思想基石和厚重的历史底蕴。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萃取精华和汲取能量,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繁荣昌盛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建设,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

第一,积极研究中华文明史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根基,是中华民族自信勇敢的主要力量源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道德准则、价值理念,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并成为中华儿女行为的指引。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创新和普及,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力度。同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既要避免文化虚无主义,也要摒弃文化复古主义,严格拒绝照搬照抄,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同时,要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时代特征,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和延伸,使其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升在文化自信上的底气。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引,也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检验的真理,其对世界的认识是科学的。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才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深刻把握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思想。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促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从而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9]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深刻联系,否则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只会沦为一句空口号。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全盘接收,而应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推陈出新、前进发展。

第三,加强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创新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独特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国人的精神归宿,也是文化创新的依托和源泉。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创造出更好的文化来支撑,在文化创新中提升文化自信,从而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巍然耸立。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创造出具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要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与需求,激发中华民族创造活力,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内容表达,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富有现代气息和现代表现方式的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加以完善和拓展,增强其影响力。

第四,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融合必将成为全球文化的发展趋势,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单一文化的独秀,文化将逐步地走向融合共生。伴随着互联网等快速、便捷的新型媒介的广泛应用,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加强,这种流动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已经成为最显著的文化特质。加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创新交流方式,拓宽文化传播途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独特的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中华民族需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元素,强化文化传播的无界限、无优劣。[10]要主动去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人类其他文明的精华和有益成分,排除文化交流的阻碍。

第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环,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还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避免制度上的错位削弱文化活力。[9]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控,制定和引导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重构国家文化管理体系。同时考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健全完善文化发展体制,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和效率,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消除制约文化市场发展的阻碍因素,规范文化市场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理顺文化管理部门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五、结 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崛起之魂。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精神支撑,从中获取强大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传承和发展好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华文化所发挥的核心支撑作用,揭示其重要的潜在价值。文章探讨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明确提出了宇宙规律和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基因;研究了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根基和源动力,有助于催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研究了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效应,并探讨了文化自信的提升路径。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要基于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阐发文化基因中的价值,提升全民族创造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融合创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增强文化自信,汲取时代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