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榫卯结构的互动性首饰设计研究

2022-12-22李想何魁

中国宝玉石 2022年6期
关键词:榫卯互动性首饰

李想,何魁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北京 100083

前言

榫卯作为一种古代的主要结构方式,具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其运用的灵活性更是让其在诸多不同的领域得以展现。虽然在产品更新换代越来越迅速的当下,榫卯结构因其效率不具备较强竞争性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造物文化对当今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了解和学习这一文化的同时,发展和创新自然也成为了当代设计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当今首饰行业的发展较为迅速,种类也日渐多样,越来越多尝试不同的首饰风格、类别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涌现。作为行业的新鲜力量,笔者自然也热衷于探索首饰的更多可能性:怎样才能让观众更喜欢你的作品、对你的作品更感兴趣,是笔者始终追求的目标。在研究如何让首饰更具创新性的同时,本文也注重其设计语言的运用,比如将传统的工艺:榫卯结构,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中国古人的智慧永远都能带给人启发与新的灵感,榫卯结构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对人们都意义非凡,因此传承与创新也是该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所在。“基于榫卯结构”成为了本文作品的设计语言,在进行了较为广泛而充分的调研之后,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来发掘传统榫卯结构与首饰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1 榫卯结构的渊源与主要功能

1.1 榫卯结构的历史与发展

建筑和家具之所以不需要铁钉,都是因为有榫卯结构在发挥作用:它的构件中,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头,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眼,对应的榫头和卯眼相结合,就能将木头紧密的连接在一起。榫卯结构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就被古代的中国人运用[1]。春秋战国时期,榫卯结构被最早运用到了家具上,日后家喻户晓的鲁班锁也在这一时期被鲁班发明。秦汉时期,中国古建筑出现了第一次发展的高潮,榫卯结构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建筑的木头构架体系基本形成。隋唐盛世,精密而坚实的建筑风格让榫卯结构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宋代,《营造法式》一书将榫卯分为铺作卯口、梁额卯口与合柱鼓卯[2],该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此时的斗拱结构也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做为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各方面都进一步走向成熟,榫卯在建筑中运用到的结构也大大简化,只保留了它固有的功能,种类渐趋齐全,最终样式也得以展现。

1.2 榫卯结构的种类与主要运用领域

榫卯按照结构组合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面面结合”、“边边结合”或“面边结合”,例如“燕尾榫”、“穿带榫”、“槽口榫”等;第二类主要是以“点”为主的结合,如成角连接、交叉连接、丁字连接,常见的有“锲钉榫”、“勾挂榫”、“明榫”、“暗榫”、“格肩榫”等;第三类主要是“三件结合”,即把三个木质构件相互组合连接,常见的有“粽角榫”、“插肩榫”、“抱肩榫”等。

可见,榫卯结构的种类多种多样,结合的方式也各具特色[3](如表1)。

自古以来,榫卯由于其结构的稳定性被广泛运用于家具、建筑当中,古船、古桥、古车……榫卯结构几乎成了功能性的代名词,千百年来通过各种实用产品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表1 榫卯结构的主要类别与其对应特征笔者制表,图例来源《榫卯的魅力》、笔者绘制、网络查找Table 1 The main categories of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 tabular, legend source "mortise and tenon charm", the author draw, network search

2 榫卯结构的互动性

2.1 榫卯结构与它的互动性

实际上,榫卯结构与人的互动性仍不容忽视,在一些艺术品和玩具中,往往能展示榫卯结构除去功能性以外的价值。

将原本单独的几个物件,通过正负形的相互咬合,融合统一,得到一个全新的物件,这本身就是一件奇妙而有趣的事情,而榫卯结构,就是这一过程的主角。古代的鲁班锁也进一步证明,榫卯结构从诞生到那一刻起就携带着“能够与人互动”的标签,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被更广泛的运用到了一些生活生产必需品中,如建筑、家具。但在基础设施已较为完备的当下,榫卯结构的互动性不应该被继续忽略,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4]。

通过前文对榫卯结构种类与应用的分析,不难看出,榫卯结构具有极高的可变性。无论是哪一类结构,都产生了形变的过程,本文以榫卯结构为出发点的玩具设计案例中,也是运用到榫卯能拆合、能分解变形的原理,使得产品有着更多的可能性。笔者便是以此为切入点,将榫卯结构的可玩性与可变性运用于首饰设计,从而让首饰作品能够与佩戴者产生互动。

2.2 榫卯结构互动性的运用

2019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赵智睿发布了硕士毕业论文[5],其研究的内容是以榫卯结构为基础的玩具设计,他调研了多种以榫卯结构为核心设计的玩具类型,有将生肖形态与榫卯结合,从而赋予玩具更多纪念意义的十二生肖鲁班锁(如图1);有将益智类游戏与榫卯结合的榫卯结构七巧板、识字板;还有将原本运用于建筑上的榫卯结构进行微缩并与机械装置相结合的榫卯结构八音盒……可以说榫卯结构自身所具备的互动感与可变性,让它在各式各样的玩具中都占有了一席之地。

图1 十二生肖鲁班锁[5]Fig.1 Luban lock of the 12 zodiac signs

纪念碑谷这款游戏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极高的热度,它的画风唯美治愈,关卡构思新颖巧妙,但这款游戏引人入胜的点就在于关卡中几何形态的变换:玩家的每一次转动、移动都会让里面的建筑产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这与榫卯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中的一关还运用到了中国古建筑的外形(如图2),可见,榫卯结构的互动体验不仅能运用于现实生活中,还能在游戏世界里给人们带来新奇的乐趣[6]。

图2 《纪念碑谷》游戏内截图Fig.2 In-game screenshot of "Monument Valley"

3 榫卯结构的互动性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首饰行业的发展,首饰设计早已不仅仅停留在作为装饰的华丽,想要打动消费者,设计师们需要在更多方面做出努力,赋予产品更多的价值[7]。

在2020年,中国设计师赵雨涵基于对传统鲁班锁的研究[8],设计出了一套可拆卸分体式的情侣首饰(如图3),不仅实现了首饰的情感化设计,也巧妙的结合了古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众所周知,鲁班锁是基于榫卯结构的可拼拆玩具,自身便具备解谜、连接、交互的属性,这正好能与作者想表达的情侣及个体所处的不同状态所产生联系,通过对项链上的结构进行组合、拆解,来展现不一样的首饰呈现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这种互动让首饰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了更直接、更强烈的联系。

图3 赵雨涵设计的《环环相扣》情侣项链[8]Fig.3 "interlocking"couple necklace designed by Zhao Yuhan

4 基于榫卯结构的互动性首饰设计实践

4.1 设计思路

通过前文对首饰设计语言、呈现方式上的调研,笔者思考了作品与观众产生互动的方式和可能性,并选择了合适的主题加以运用。

笔者认为榫卯结构产生互动的关键在于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连接、变换关系,于是将设计的主题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讨。经过对身边实例以及热点问题的观察,笔者认为“双重标准”已成为当下十分普遍且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人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待有差异的个体,对待自己喜欢的人和厌恶的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等等的不同群体之间,出现的双重标准的现象,它的存在就如同一个可以随意变换长短的尺子,如同可以随时调节松紧的紧箍咒……在一个人戴着有色眼镜、或是添加了强烈的主观意识之后,才得以出现。笔者发现楔入式榫卯结构能很好地呈现这一现象,于是这组实验将相关的榫卯结构进行改造、再设计,运用于首饰中,制作具有不同佩戴方式和状态的互动性首饰,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当下“对人对己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这一社会现象。

这套首饰的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佩戴者可以通过对首饰进行结构上的互动或改造,来实现佩戴的不同体验。其表现形式也抓住了“主观施加”、“人与人”、“松紧变换”等关键词,并结合了古代插入式榫卯的特点—需要有锲钉使其变紧致,来进行关键的变换设计。

4.2 作品创作实践

笔者根据前文的分析与思考,选择了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同时又能很好表达“双标”这一观点的结构,进行了草图绘制与设计方案的调整,最初的设计设想是想添加具有变色效应的宝石来体现变化,但与指导老师们讨论过后,觉得此方案欠妥,其一是宝石的位置较为偏下,略显隐藏,并不能很好的展现给观众;其二是这套作品的重点在基于榫卯结构,应着重表现结构带来的互动感,若添加其它元素,很可能显得画蛇添足,也不能让参与者很好的感受到作品的重点,于是我在最终方案选择把宝石去掉,使整个作品只有结构上的变化,同时对不同部件进行质感上的区分,如金属、木材、树脂,使整套作品在视觉效果上更为丰富。

在进行结构上的总结、归纳与筛选之后,笔者发现并不是所有榫卯结构都能在首饰上得到很好的展现,想要结构既能保留榫卯的特点,又能适合首饰的佩戴,需要进行多次的修改与调整。

以下为成品最终的展示效果(见图4至7)。其中项链为可以单独佩戴的部分,亦可以与手镯、戒指部分相结合,对整体的首饰进行松紧控制,从而形成互动体验,实现趣味性。

图4 榫卯结构创作实践1 - 手镯Fig.4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creation practice 1 - Bracelet

图5 榫卯结构创作实践2 - 戒指Fig.5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creation practice 2 - Ring

图6 榫卯结构创作实践3 - 手镯Fig.6 Mortise and tenon structure creation Practice 3 - Bracelet

实践一是基于燕尾榫拼合的改造设计,它有尚未插入楔子的宽松状态和插入楔子的紧致状态。将手镯与项链进行组合与拆解,能使得整体结构由紧变松,即让佩戴者感受到“对他人苛刻的标准”与“对自己宽松的标准”。

实践二是由双平肩明榫结构改造而来的戒指设计,其原理也是通过一个结构嵌入另一个结构使得首饰松紧发生变化,从而使佩戴者感受到不同的状态,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趣味。

实践三是以楔钉榫为主要结构的首饰设计。佩戴着带有楔钉项链的参与者1与佩戴着手镯的参与者2互动,当参与者1将项链两端的长方体楔钉插入时,佩戴者2将体验到被束缚的紧致感,但当手镯由参与者1自己佩戴时,参与者1则会取出楔钉来保证自己佩戴的舒适。参与者1能通过主观加入和取出楔钉,来使首饰达到不同的状态,也映射了生活中我们主观添加的情感让同样的事物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实践四是以十字交叉站榫直接为主要结构的手镯设计,单独佩戴内环时是较为宽松的状态,套入直径更小的外环后再加入锲子将内外环固定,整体结构会变得紧致和稳定。互动的方式以及结果与实践三类似。

5 结论

根据以上的实践,笔者初步论证了榫卯结构在趣味性首饰中运用的可能性。首饰的转型已成为当下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单一的装饰性早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为自己的作品加入多种形式,从交互到实验艺术,设计师应用更多的方法探索首饰与身体的可能性。

本文在榫卯结构运用于互动性首饰设计上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从最初对榫卯种类及应用领域的调研来寻找设计语言的切入点,接着再分析榫卯结构互动性的可能性与案例,继而调研如何将这种互动结构与首饰设计更好的结合,以此来打动消费者。归纳总结了榫卯结构的种类后,将具有运用可能性的结构加以实验,再进行筛选、绘制和制作。

本次探究与实践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笔者未考虑到结构上会出现的金属缩水问题,在建模里严丝合缝的结构,做出的实物却有可能对接不上,从而导致实物作品在互动体验感上打折扣;设计互动首饰时,调研人体工程学、关注佩戴舒适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该实践着眼于结构上的设计却在这一方面明显还欠考虑……笔者也深知该阶段的实践与设计只是庞大艺术体系里的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和深入,因此笔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能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结合不同的设计语言、不同的结构和材质,来让首饰拥有更多可能性,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

猜你喜欢

榫卯互动性首饰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Master carpenter becomes a YouTube sensation 阿木爷爷成“油管”网红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