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民行为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2022-12-22戚文钰
戚文钰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0
引言
随着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针对社区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障居民舒适居住以及安全出行等基本需求,还需更加人性化的兼顾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如归属感、被尊重、价值实现等。在市场经济及高周转现状的影响下,很多社区设计更看重经济成本方面的利益,而忽视了居住者的一些真实需求。因此有必要结合居民的实际行为规律以及需求,进行小区公共环境的设计。
1 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理论
《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那么居住区公共空间则是居民实现社会交往及社会资源共享的核心场所。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讲,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居住小区需要结合居住人口规模,打造一套能够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的配套设施,而公共空间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场所[1]。社区公共空间可以自由开展各种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参与性的特点,对居民的心理以及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各类型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以及对人们感觉方面造成的影响,同时考虑是否能够为居民的日常行动提供充分服务。
20世纪中叶,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即生理要求、安全要求、社会归属和爱的要求,相互尊重的要求和自己的要求。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也为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2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现状问题
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居民行为与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本文建立在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当前较为常见的小区居民行为,并且分析了和公共空间设计产生的实际影响。目的在于讨论居民日常行为规律和特征,找出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真实感受以及具体需求。
2.1 行为规律及类型分析
2.1.1 日常运动行为。综合新时期的住宅小区居民实际活动需求来看,活动需求较高的群体通常分为中老年群体以及青少年和儿童群体。青少年及儿童正处于日常身体发育阶段,有着较高的活动需求,而中老年群体在退休之后空闲时间较多,对于休闲娱乐的需求更高。综合具体的活动类型来讲,通常以跑步、散步、广场舞、羽毛球、篮球这些公共活动为主[2],其主要的特点为所需活动场地较大,需要较多的活动专业设施,在兼顾居民安全的基础上,需要提供更加完善的活动场所。但是当前一部分小区在公共活动空间设计方面存在着部分问题,例如由于小区建成较早,景观较为单一,公共活动空间不足,儿童游乐场所成就,甚至缺乏儿童游乐场所硬质广场以及散布道路面积不够,被公共车位、车行道所占据。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活动安全。
2.1.2 休闲娱乐行为。绝大部分的休闲娱乐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散步、休憩、赏景等行为。这些行为对于活动场所的要求较高,活动场地不受限,但是其最大的需求在于有着开阔的视野,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景观结构,能够满足休闲娱乐的具体需求。但是当前一部分小区在进行景观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未能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性以及心理需求,景观设计的审美理念不足,刻意追求耗资巨大,但是又牵强生硬的景观效果,导致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被忽视,造成了功能性的空间缺乏。
2.2 公共空间整体性不足
公共空间整体性主要指的是小区的景观设计以及空间设计本身具备协调性,不同要素之间能够相互互补。当前部分小区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前期的统筹控制,再加上后续需要进行部分老旧小区的整改,往往会在公共空间或者景观工程中存在机械性的填空行为。这种行为会导致景观设计和公共空间设计之间被割裂,景观性以及功能性的空间,被动地分散在住宅小区的建筑周边,无法形成整体的公共空间联动结构。
2.3 公共空间功能混乱
结合当前部分老旧小区的发展状态来看,由于原有的公共空间较为有限,人的行为和感受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形成较为混乱的感知。例如,儿童活动区域和老年健身器械区域重叠,这不仅会出现使用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还会导致活动安全隐患;景观观赏区域和日常活动区域之间的区分不够明确,基础设施的识别性不强,会导致归属感缺失。除此之外,大量的小区住宅设计存在着标准统一化的特点,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填充了小区的公共空间,不仅缺少地域性,还会导致审美多元性不足。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行为需求,还会导致城市的小区公共空间设计逐渐缺乏自身的文化底蕴,缺乏社区自身特色,这不仅影响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同时也会影响中国传统住宅文化的传承。
3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对策
通过对当前居民日常行为规律以及需求进行定位发现,新时期的居民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不仅强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更强调灵活多样的生活空间,因此,以居民需求为依托进行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个性化特点,还需要秉承着新时期城市发展理念进行创新。
3.1 坚持以人为本,以居民需求为依托提供全方位服务
进一步尊重居民的行为习惯以及心理需求,打造满足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公共空间。这不仅能够满足居民的情感需求,更可以全面提升公共空间的社会价值。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模式。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空间使用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将其作为小区设计的前提和标准,让空间的设计更为合理。
比如满足儿童游乐需求以及老年人休闲运动需求,要求在小区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必须合理划分老年健身区域以及儿童娱乐区域。二者之间虽然有一定的交互性,但是对于器械乃至空间的使用强度不同。儿童娱乐需求本着释放天性的本质,要提供更大的场地,避免相互碰撞以及推挤,造成安全隐患;而老年人健身需求的节奏较慢,强调多器材、无打扰、安静宽敞的设计标准[3]。另外,从选材的角度来讲公共空间中的设施、休息桌椅、地面铺装可以尽量采用柔性材料,避免儿童以及老年人磕碰摔跤造成危险。
3.2 空间分级,实现功能与成本的双赢
城市住宅小区的环境质量对于居民的生活会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反应便是阻碍居民日常行为的顺利开展。除此之外,新时期居民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关注不仅仅在于实用性,还在于互动性及独特性。因此,新时期的公共空间设计要强调多专业的协同设计。
首先应满足居民的基本活动需求,且根据居民对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敏感度划分重点及次要打造空间,从而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不同区域的功能布局。结合使用者的需求和场地活动条件,科学地划分不同的功能场所,例如住户敏感度且使用频率较高户外儿童游戏空间、球类运动空间、广场舞活动空间、大型景观结构等相关空间为重点打造对象[4],利用不同的美学手法进行空间艺术效果的升华,可以通过不同元素的叠加和组合,合理地利用不同铺地材质、植物及户外装置,也可以通过灯光的颜色、角度、日照方向和光线的调整来丰富空间美感。
现不少社区强调公共空间主题,例如以儿童为主题,打造儿童游乐中心、家庭活动中心及运动中心等社区功能空间,各空间围绕儿童活动展开,同时兼顾成人活动、老人活动、家庭活动和社区活动。这种以主题的打造方式不仅可以让多元化的功能性空间具备互动性和观赏性,也可以进一步降低景观性空间与功能性空间之间相互割裂的问题,营造整体性的小区公共空间环境,确保功能空间和景观相融。
3.3 打造多功能的空间开发使用体系
随着新时期建筑空间设计技术的不断创新,合理开发多种类型的空间结构,已经成为小区规划的重点。传统的小区公共空间包括但不限于室内的楼梯间、走廊、电梯间以及室外的整体公共空间,而新时期的建筑,公共空间有了更多的层次,比如以大型居民住宅屋顶为基础构建的空中花园、空中餐厅、空中泳池,以多结构的公共空间景观结构为基础打造的架空层、立体化公共空间都属于新型的空间开发体系。这些公共空间设置在屋顶以及其他立体化结构中,配备休闲桌椅以及遮阴花架,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的日常休息娱乐以及景观调控需求。
以架空层为例,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空间,早期的架空层空间,主要用途是停放车辆,而随着新时期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架空层的空间可以重新更改为儿童游乐空间、健身空间以及小区居民展示记忆空间,甚至可以转化成小区文化日常展览空间。
这种多空间开发的方式有着全龄化时空重叠性的特点,某一个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可以为不同的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之前,结合该小区的实际发展标准以及居民的活动特征,按照不同年龄层次以及不同使用需求进行科学划分,打造出来的多功能空间不仅仅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了小区精神环境构建的重要依据[5]。
3.4 融合地域文化,增强公共空间的文化体验感
居民的行为需求和当地的经济条件以及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联,例如部分农改迁小区,绝大部分的居民由于受到了长期农村生活的习惯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对于城市生活有着一定的不适应情况,针对这种类型的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其归属感,进一步发挥地方独特文化的影响价值。通过这种方式构建的公共空间,才可以和居民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增强人们的城市归属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避免新时期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千篇一律的问题。
又如,中国传统居住体系中的“院落”结构对于人们的影响较为深远,那么在进行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延续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可以通过多元化院落格局的方式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例如,某小区以发挥院落式住宅设计的优势为特点,整体的公共空间造景选择微地形组团造景方式,围绕着住宅进行造景,秉承着中国传统院落文化,以传统轴线及院落变化组合,围合式布局为基础构建新的邻里关系。结合不同区域打造了组团院落以及私家院落,包括前后庭院、特色下沉庭院和私密中庭。不仅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部分私密院落空间,更可以和外部公共空间进行联动,有效满足了新时期景观空间设计的本土化以及传统化需求。同时,强调本土材料的合理运用,当地绿色植物的科学规划种植,提炼本土建筑符号应用于设计等,使地域特征与公共空间无缝连接。
这种以多要素的融合,本着文化多元化、需求多层次的特点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能够让公共空间的规划更加有逻辑及层次感,同时也可以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在传统文化延续的过程中,体现小区本身的文化体系,增强小区识别性,让居民产生认同感,获得归属感[6]。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今社区的公共空间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居民的日常行为逻辑以及精神、行为需求;建立在客观行为以及主观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情感共鸣,合理利用本土文化以及要素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从而打造高品质、多功能、个性化的社区公共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