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红霞”葡萄促早栽培破眠技术研究
2022-12-22钱亚明王西成王壮伟闫莉春王苏琴吴伟民
钱亚明,王 博,王西成,王壮伟,闫莉春,王苏琴,吴伟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4)
设施促早栽培是葡萄生产上重要的栽培模式之一[1],由葡萄种植户在避雨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实现葡萄提早上市10~15 d,其产值、总成本、净利润均大幅高于延迟栽培和避雨栽培[2],而以“夏黑”“乍娜”等早熟葡萄品种进行设施促早栽培可实现更早上市[3-4],这也是葡萄果实抢早上市、提升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葡萄促早栽培过程中,破眠催芽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而目前普遍研究认为,使用石灰氮水提取液和氰氨基化钙、单氰胺水溶液等对打破葡萄冬芽休眠、促进萌芽整齐有较理想的效果[4-6]。
“紫金红霞”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2008年以“矢富罗莎”为母本、“香妃”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早熟欧亚种葡萄,果肉多汁,有淡玫瑰香味,极具市场潜力。本试验以“紫金红霞”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破眠剂、不同处理方式对保温促早栽培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仪器、设备
“紫金红霞”葡萄于2017年定植,“一”字整形,1~3芽短梢或极短梢修剪,定植株行距3 m×4 m。树体长势中庸,田间管理基本一致。供试药剂:50%单氰胺水溶液,由阿拉丁公司生产;98%复硝酚钠粉剂,由西安富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赤霉酸可溶粉剂,由美商华仑生物科学公司生产。国产容积为500 mL的手持式喷雾器、日本产PAL-1型可溶性固形物测量仪,均为市购。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葡萄种植基地进行,根据不同处理药剂、处理方法、处理次数,试验共设11个处理,分别为T1:50%单氰胺水溶液20倍液,1次涂抹;T2:50%单氰胺水溶液20倍液,1次喷雾;T3:50%单氰胺水溶液20倍液,2次涂抹;T4: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涂抹;T5: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喷雾;T6: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2次涂抹;T7:98%复硝酚钠15 000倍液,1次涂抹;T8:20%赤霉酸可溶粉剂4 000倍液,1次涂抹;T9:50%单氰胺水溶液20倍液+98%复硝酚钠15 000倍液,1次涂抹;T10:50%单氰胺水溶液20倍液+20%赤霉酸可溶粉剂4 000倍液,1次涂抹;CK:对照,不做任何处理。配制混合溶液时,以配制的溶液体积为基准,保证各破眠剂的稀释倍数不变。1次喷雾或涂抹处理在2021年1月28日进行;2次涂抹处理的,在第1次同步涂抹结束后间隔1周(2021年2月4日)进行。每处理不少于5个结果母枝,重复3次。
1.3 试验管理
试验采用单膜覆盖进行促早栽培,2021年1月25日开始覆膜,破眠剂处理当日浇足水。萌芽前处于覆膜保温状态;萌芽后结合棚内温度,在晴好天气适当通风降湿。
1.4 调查内容
物候期。参照《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7],分别调查各处理的绒球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浆果始熟期及浆果完熟期。
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自任何一个处理开始萌芽时起,至不再有新的芽萌发为止,间隔1周,分别调查各处理的有芽萌发的结果母枝数,统计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计算公式为: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有芽萌发的结果母枝数/调查结果母枝数×100%。
萌芽率。自冬芽开始萌发起,至不再有新的冬芽萌发为止,间隔1周,分别调查各处理的萌芽数,统计萌芽率,计算公式为:萌芽率=萌芽数/调查芽数×10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于2021年7月7日(有果穗成熟)、7月14日、7月21日、7月23日(采收期),采用日本产PAL-1型可溶性固形物测量仪测定葡萄果穗上、中、下部位3粒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平均值。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采用SPSS 19.0软件Duncan’s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物候期的影响
由表1可见,不同破眠处理对“紫金红霞”葡萄物候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使用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喷雾或涂抹(T4、T5和T6)的,浆果完熟期为7月13日或14日,较对照(CK)提早3~4 d,促早效果相对较好;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1次涂抹(T1)、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98%复硝酚钠稀释15 000倍1次涂抹(T9)、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20倍+20%赤霉酸可溶粉剂稀释4 000倍1次涂抹(T10)的“紫金红霞”葡萄绒球期、初花期、盛花期、终花期与对照相比有较明显提前,说明这2个处理对“紫金红霞”萌发、开花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浆果完熟期较对照有明显推迟,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1 “紫金红霞”葡萄不同处理的物候期
2.2 对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的影响
由表2可见,单一使用50%单氰胺稀释20倍溶液涂抹或喷雾处理(T1、T2、T3),与对照(CK)相比,其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在3月5日后均有极显著增加(p<0.01),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与单一使用50%单氰胺稀释10倍溶液涂抹或喷雾处理(T4、T5、T6)相比,作用效果相对更优;98%复硝酚钠15 000倍液1次涂抹(T7)、20%赤霉酸可溶粉剂4 000倍液1次涂抹(T8),其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在3月5日后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说明这2个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紫金红霞”葡萄冬芽萌发的整齐度,而复硝酚钠、赤霉酸与单氰胺混用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反而可能影响了芽的初始萌发。
表2 不同处理“紫金红霞”葡萄不同调查日期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 %
2.3 对萌芽率的影响
由表3可见,单一使用50%单氰胺20倍液涂抹或喷雾处理“紫金红霞”葡萄(T1、T2和T3),与CK相比,其萌芽率在3月5日有极显著增加(p<0.01),且相互间差异不显著,而在其他调查时期的萌芽率虽有所不同,但多与CK无显著差异;单一使用复硝酚钠、赤霉酸(T7、T8),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萌芽率,但最终萌芽率与CK无显著差异,而其分别与单氰胺混用,最终萌芽率(3月19日)相对较高,均在95.00%以上,显著高于CK,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
表3 不同处理“紫金红霞”葡萄的萌芽率 %
2.4 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由表4可见,同一时期不同处理测得的“紫金红霞”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明显差异,这与不同处理的葡萄处在不同成熟期有直接关系。总体而言,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喷雾或涂抹处理(T4、T5、T6)的葡萄,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高于CK;复硝酚钠、赤霉酸分别与单氰胺混用处理(T9、T10)的葡萄,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明显低于CK;同一浓度单氰胺水溶液2次涂抹处理(T3、T6)的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高于1次涂抹处理(T1、T4)。从2021年7月23日测得的结果看,T6处理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最高,达20.8%,除与T4差异不显著(p>0.05)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
表4 不同处理对“紫金红霞”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
“紫金红霞”是新近育成的早熟、丰产、优质且萌芽率较高的一个欧亚种葡萄,目前在江苏镇江句容、宜兴等葡萄产区种植,市场口碑较好。为进一步提升“紫金红霞”葡萄的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早熟特性,对其开展设施促早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紫金红霞”葡萄为试验对象,在单膜覆盖保温条件下,研究单氰胺、复硝酚钠、赤霉酸等不同破眠试剂处理对“紫金红霞”物候期、萌芽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高浓度单氰胺处理即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喷雾或1~2次涂抹处理,“紫金红霞”葡萄浆果完熟期较对照(CK)提前3~4 d,其中,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2次涂抹处理的“紫金红霞”,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021年7月23日时较CK有极显著增加(p<0.01);复硝酚钠或赤霉酸分别与单氰胺混用,萌芽率较单氰胺单一使用明显增加,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CK明显降低,物候期有所延迟。
综合使用成本和效果而言,50%单氰胺水溶液稀释10倍1次涂抹相对最佳,其浆果完熟期比对照提早3 d,7月23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9.9%,极显著高于对照,有芽萌发结果母枝占比及萌芽率分别为96.97%、75.93%,稍高于对照,但相互间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