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工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研究

2022-12-22杨星敏

中文信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社工康复儿童

杨星敏

(肇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肇庆市康复幼儿园),广东 肇庆 52602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希望子女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满足。但是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理论、学校教育和家庭参与理论等。社会支持理论是由弗兰西斯·卡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论断,他认为,人在面对困难时,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并不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而当个人遇到困境时,需要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而这种求助行为又是建立在与被服务者的互动上的;当被人接受了治疗,那么他就会感到受到尊重,并愿意将此作为一种动力来投入到工作中去[1]。学校教育与家庭介入理论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该观点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即“以人为本”,强调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度过人生中的成长时光。

2.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家庭教育的研究;第二,国内研究者对儿童成长阶段的关注;第三,社会工作者对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的研究;第四,青少年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特殊的群体来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本文的社工介入,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以个案工作的方式为基础,以小组活动的方法为依托,来解决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困扰,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和谐与进步[2]。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期望社工作为一线的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处理各种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进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3.介入

介入是指社工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以小组工作的形式,为特教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与支持,帮助家长解决家庭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介入的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家庭焦虑,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群体。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了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家长的心理状况,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对案主(被试)及其家人(班主任、个别化康复老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干预方案,并通过案主的反馈及家长的参与来对特教教师的康复效果做出评估。最后由社工根据评估结果,以及自己的观察和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同时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心理调适的行为特征及干预路径分析

1.心理调适的行为特征

1.1 情绪的波动性。特殊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发展水平有限,他们往往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强烈的反应和主观的判断并作出决定。当孩子的行为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时,其表现出的情绪就会具有一定的不稳定。

1.2 情感的丰富性。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而这种感受是建立在对周围事物的熟悉上的一种认识,这些知识、经验、经历等都是可以被开发的资源或材料。当幼儿的感觉器官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时,其表现出的情绪就会变得更加的激动和复杂。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也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调节好与他人的关系,并及时地调整好与同伴的相处方式。同时,家长也要多关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成才。

2.干预

干预是指通过一些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儿童或家长建立自信心,使其在困难中重新获得自信,从而改变其生活自卑的性格和行为方式。一是个案工作法。二是心理咨询法。三是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对象是家长,所以需要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康复机构的康复情况,以及家庭的环境氛围,让家长能够更好地与老师沟通,并及时地给予指导。同时,也要关注到家长的需求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建议,以促进双方的和谐发展。这些都是社工介入的重要方法。社工介入的目的就是为了疏解身心压力,改善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间的情感联系,进而提升康复的质量与水平。因此,社工介入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被督导者的心理疏导,更应该重视被督导者的情绪状态,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引导其健康成长。

3.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角色定位

社会工作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入:

3.1 专业化的介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家庭康复教育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运用到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对其心理状况、个性特征以及需求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才能更好地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3.2 个案研究。社会工作的介入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角度分析,更多的是针对整个群体的个体或小组的情况来制定计划,并通过对案主的访谈、观察,发现案主存在的各种心理障碍,从而为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或建议。因此,社工的介入能够提高案主的自我效能感,改善他们的情绪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

3.3 多元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既强调了人的全面性,又注重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社工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对策

1.总体规划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有效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是有限的;康复机构和家庭的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等。社工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对策有:

第一,政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度。第二,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第三,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孩子健康成长。第四,改善家园联系方式,让家长与教师之间更多地接触和互动,真正做到家园共育。第五,发挥康复机构中家属资源中心的效能,增加家园活动的开展频率,丰富家园生活。第六,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家长。第七,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本论文的最终目标即是为社工的介入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策略,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相关的研究者带来一点启发。

2.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的保障机制

社会支持是一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帮助的力量和资源。它包括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等。

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因此,政府要加强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特殊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让他们能在康复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从而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工作环境,为特教师资的来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积极争取国家的财政拨款,并给予一定的资助;最后,也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公益事业,提高人们的参与度,使更多的人加入这项研究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真正的“助人为乐”。

3.对社工介入特殊儿童的心理调适支持

特教工作者在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时,主要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来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障碍并给予其一定的支持和鼓励。

社工介入后,康复机构可以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一些生活服务,如,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一对一”的主题班会等。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社工介入后,儿童对自己的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对教师的工作也有了新的理解与认知,学会尊重、信任、关心,从而建立起与家长的良好关系。社工介入后,儿童不仅能够从父母身上获得温暖和照顾,还从家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4.强化社工介入特殊儿童的心理调适反馈

社工可以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来强化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在小组活动中,班主任和教师应扮演不同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和优势,共同完成小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社工工作者要加强对儿童的了解与沟通,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同时,也要注意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让家长能够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兴趣以及能力,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鼓励。社会工作介入的目的是减轻家长的身心压力,提高康复质量,促进家庭和谐。因此需要社工介入的对象不仅仅是父母,还包括其他家庭成员。

5.小组工作

在小组工作中,社工通过对小组成员的访谈和观察,了解到当前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并根据其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使组员能够顺利完成小组目标。

5.1 建立“一对一”的家庭教育模式。在这个阶段,社工主要是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咨询者、协助者、监督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人的助手或者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是充当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5.2 开展多元的社会交往活动,构建多元化的亲子关系。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照顾。因此,社工要鼓励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孩子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进行康复训练,培养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家属资源中心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的公益性的游戏项目,让家长参与其中,增强家长的安全感、归属感,增加家访的机会等。另外还应该注意的是,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这些都是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重要资源。

6.心理与教育的关系——自我参与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每个人的心理都有其独特的一面[3]。在这个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强烈的、自觉的和有一定的目的性的行为表现。而家庭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要经常跟教师进行电话联系,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变化,并根据孩子的身心状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其次,要与班主任保持良好的关系。班主任应主动关心每一位孩子,帮助每一名儿童建立起积极的班级氛围,使其能融入班集体当中。最后要加强亲子互动:家长应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增强情感的体验。

7.康复机构介入活动

康复机构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来,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机构的康复进度和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校园这个大环境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康复机构应该为家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通过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儿童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对儿童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干预,使其健康快乐地度过童年。为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园氛围,利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家访,对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给予关心,并与之建立联系,共同讨论,促进双方之间的情感融洽,增强彼此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在家属资源中心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增进亲子间的互动性,如:“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活动”“我最棒的游戏活动”等,这些都能成为改善家园关系的有效途径。

8.社会工作介入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的设计反思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工作在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调适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工作的介入方式也是多样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和服务目标的确立为解决家庭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本文从个案工作的视角出发,以班主任访谈法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调适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以期提高特殊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没有针对特殊群体的特定需要,不能很好地帮助家长处理好孩子的情绪、思想状态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案例中,社工介入后的效果如何还不理想,还需进一步地探索来检验。

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在家庭环境中,社工介入的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调适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社工介入的这项帮扶措施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在社区层面,虽然有专业的社工机构,但缺乏专业的评估、指导和对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帮助家长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在康复机构层面,设立内部家属资源中心,为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康复知识培训、家庭关怀支持、文体娱乐活动等,能很好地为家长提供支援性服务,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但并不是所有地区的康复机构都有条件设立家属资源中心,所以需要社工的长期努力。

猜你喜欢

社工康复儿童
青春社工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社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