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农”问题解决对策分析

2022-12-22赵晓丽

新农民 2022年32期
关键词:三农农村经济

赵晓丽

(贲红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400)

“三农”问题关乎民生,需要将“三农”问题的高效处理放在全党任务核心位置。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精准扶贫获得显著成效。但在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三农”问题越来越多,不仅农业效益偏低,农民生活质量也迟迟得不到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将重点放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上,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与对策,保证农业现代化能跟上我国总体现代化建设步伐。

1 “三农”问题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制定两个重要战略,其一为快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其二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因为历史环境以及资金等因素的局限,只能从两个战略中选择一个重点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中,不仅供给弹性缺乏,无法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进程持续推进,弹性需求也相对匮乏,不能起到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进程深入推动的作用[1]。

我国工业化在起步阶段,原始积累只能依靠农村。自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愈发侧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这一特点使得农村生产要素出现长期净流出的问题,“三农”问题也越发突出。分税制改革在1994年实施后,农村的税费负担空前加重,农村社会发展稳定性差,群体性事件出现频率高。发展到21世纪,“三农”问题规模越来越大,强烈程度高于以往的各个时期。为让“三农”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于2005年提出,国家将发展重点放在“三农”上,存在的问题也得到良好解决,但从宏观角度分析,“三农”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获得好转。随着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在2012年进入“新常态”,在2017年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三农”问题解决上的决心。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表现

新时期下,我国农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和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发展速度迟缓,农民生活水平偏低于城市,在生活环境以及条件上也远远不足城市居民。针对部分经济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所处位置偏远,交通不发达,农村群众的思想较为闭塞,很少能走出农村,而外界的人员以及企业也无法进入其中,导致地区在发展期间,没有充足的资助金支持,暴露出的问题较多,导致农村发展受限,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落实[2]。

2.1 环境遭到污染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推进过程中,虽然经济水平在持续提升,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大,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环境污染愈发严重。在农村地区发展期间,由于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在耕作、捕捞以及放牧等方面不知节制,致使水土流失加剧。部分农村由于所处位置偏僻,因此在建设期间投入的资金较少,很多基础设施不能建设完全,脏、乱、差问题始终无法得到高效解决。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滞后,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道路仍然以土路为主,导致交通不便利,降低了生活品质,甚至会出现环境问题。并且在电力以及水利设施等方面,建设水平不高,大量农村劳动力正在朝着城市发展,经济发展规划缺乏合理性,再加上被自然条件、环境等局限,最终导致各项机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发展。与城市不同,村里的养殖业发展很快,存在养殖区和生活区不分,造成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农业技术发展落后,部分农民在经营期间,对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掌握不充分,盲目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天然有机肥应用不合理,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浪费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倘若农村地区经济条件滞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便会加剧,不能对污水经净化处理,直接将废水或者江河水引入农田灌溉中,部分地区的农民还会将没有经过净化的水作为生活用水,最终使得农产品受到污染,传染病出现的概率增大[3]。

2.2 农业经济分散

现阶段,我国农业在生产建设中,应用的模式分散性特点显著,暴露出来的问题颇多,不仅影响了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也为现代市场经济建设进程的深入推动造成很大阻碍。因为被传统商业模式以及发展理念长期影响,我国大部分农村在发展过程中,习惯性利用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偏低,致使农业生产工具缺乏先进性,不能对设施设备及时更新,机械化的普及率和覆盖率不高,阻碍了耕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农民在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市场发展规律了解不深入,没有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不能第一时间获取前沿市场信息,导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盲目耕作的问题。而经营者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由于不能对天气精准获取,很有可能被自然环境因素干扰,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无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4]。

2.3 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

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促进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中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为了提高生活品质和经济水平,纷纷进入大城市务工,而这一现象也使得城市人口逐步增多,农村人口日益下降,农民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阶段,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中,有将近1/3的人口为中老年。在现代化农业的深入发展红,对科学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的应用愈发重视,并且部分农村地区开展了“科技下乡”等活动,力求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发展步伐,但由于服务体系缺乏完善性,资源配置缺乏统筹规划,没有落实相应的引导措施和政策,再加上农民老龄化严重,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意识薄弱,接受科学技术的速度要比青年人慢,无法快速适应新产业,致使新技术和新设备无法在农村地区发挥应用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下,因为被农民老龄化现象影响,农村经济增长速度整体呈缓慢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

2.4 成本上升

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业经济水平持续提高,但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成本也逐年上升,特别是我国主要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平均成本要远高于发达国家。导致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而农业产业在发展期间的机械化水平滞后是主要因素。在农村发展期间,土地资源出现短现象,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劳动力成本还是土地成本上,都需要较高资金投入,在技术以及人力等方面的资源利用率高。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始终处于弱势,需要提升的空间很大,而正因为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落实造成较大影响。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能扎实推进,将“三农”问题彻底解决,应该坚持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依照农村建设期间存在的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对策。

3.1 着重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农”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对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合理分析,强化绿色生态产业建设,保证工业经济能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在此期间,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深层次解读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分析当前农村各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从产业振兴等层面考量,利用相对科学的手段,将发展绿色产业、引领农村生态振兴作为目的,对农村景观、农田、森林等进行系统化管理。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监管力度。针对小规模种植以及养殖业,在污染治理方面严格依照规范与标准,合理排放污染物。政府部门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探索高效且便捷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坚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政府部门在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上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强化对多元化以及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进,为产业的融合提供支持。比如:在对我国内蒙古地区农村治理期间,对农业生态产品适当增加,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和旱地农田建设,防止农田过度建设、避免浪费,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同时增大生态建设服务供给,保证农民可以从中享受大更多利益,能够自主参与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中。政府部门还要起到引导和带头作用,呼吁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落实健全的法律机制,保证现代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能全面提升。

3.2 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确保“三农”问题可以高效解决,为农村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除了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之外,也应该将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依据,不断对经济模式优化和改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构建城乡一体经济模式。比如:在农村规划建设期间,加强对农村农牧业补贴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将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挥到最大。通过对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的高效落实,不仅能让农村产业得到稳定发展,还有利于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进程。在农村实际发展期间,需要将社会经济需求当作核心,加强对城乡工业结构的完善,与城乡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确保农村地区的各个产业能实现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优化,对当地人文地理优势科学利用,做好规划与调整,以便农民生活品质能整体提升。

3.3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真正实现城乡融合

面对现阶段农村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缺乏以及青壮年流失严重问题,为了能有效解决,在农村具体发展过程中,应该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核心,加强对城镇居民回农村创业机制的构建,保证农村青壮年能主动在农村创业和发展,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将传统户籍规定的限制放宽,打破以往城市居民与农民在权力、待遇等方面局限。比如:在住房上,加强对统一住房制度的实施;在资本流动方面,加强对激励机制的落实,让国有资本能在农村扎根,发挥国家的示范以及带动作用,确保社会资本与农村深度融合,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动力缺乏问题合理解决。在当前市场结构下,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出现严重不均衡现象,需要在相关制度与法规方面加以优化。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过程中,将城乡、农村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好,不仅要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充分考虑,也要让集体组织和村民的利益得到维护。

3.4 打造乡村地区经济产业建设的人才队伍

农村现代经济建设发展与人才有极为紧密的关联,因此为保证乡村振兴战略能得到深入落实,让农村经济产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应该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一支能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乡村的长久发展和建设提供助力。比如:在现代农村建设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具体发展需求,培养一批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能力人才,将实际现状与理论管理经验充分融合,创新应用技术,确保当地经济水平能得到全面提高。在现代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做好农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呼吁当地村民参与到现代农村建设中,在不断协商与探讨下,共同制定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同时将当地产业发展现状作为基础,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村级整体经济模式,将分散的小农管理模式集中在一起,真正实现管理统一化。对各方团队积极动员,让各方能认识到自身的职责与任务,可以主动参与到农村建设中,为了相同目标而奋斗,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为深入,让区域经济实现稳定且长久的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做好基层干部的教育以及培训工作,确保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通过自治、法治、德治实践的高度结合,缓解农村建设期间出现的矛盾,在制度供给以及人才方面提供保障,确保能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融入乡村振兴中。在日常发展期间,利用激励机制等方式,选择优秀的干部担当软弱落后村第一书记,滚动开展整顿转化工作,保证农村组织创造力能不断提升,促进农村组织凝聚力的增强,让“三农”问题从根源解决。

4 结语

农业现代化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相关领域人员必须给予“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意识到“三农”问题解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制定应对策略,让农业工业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加快,强化生态农业绿色化建设。同时依照农村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做好乡村治理工作,完善相应制度,提升农民思想认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构建城乡一体化经济模式,让城乡深度融合,为乡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三农农村经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