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硬铬槽液的质量控制要求
2022-12-22胡剑锋尹中秋黄红武黄天勇
胡剑锋,尹中秋,毛 喆,黄红武 ,黄天勇,郝 锐
(1.空军装备部驻郑州地区军事代表室,河南 郑州 450005;2.航空工业郑飞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5)
0 前 言
硬铬层具有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应用广泛。电镀硬铬槽液典型配方为铬酐(CrO3)200.00~250.00 g/L,硫酸(H2SO4ρ=1.84 g/L)2.00~2.50 g/L,三价铬(以Cr2O3计)3.00~8.00 g/L。铬酐的水溶液是铬酸(H2CrO4),是铬镀层的惟一来源[1],硫酸是镀铬的催化剂,三价铬是阴极生成的胶体膜的主要成分,只有镀铬槽内含有一定量的三价铬,铬的沉积才能正常进行。在日常工作中,镀铬槽液主要成分通常包括六价铬(Cr6+)、硫酸根(SO42-)和三价铬(Cr3+)。因三价铬在镀槽内含量低,一般要求将其浓度控制在2.00~5.00 g/L的范围内[2],为了减少分析误差,一般换算为Cr2O3来计算。
合格的镀铬槽液是保证镀铬质量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槽液质量不佳造成镀铬层质量差的情况。本工作分析了槽液配制、分析、日常管理3个方面并提出了控制措施,以确保镀铬槽液质量持续稳定。
1 槽液配制
1.1 原材料
1.1.1 铬酐
铬酐也叫铬酸酐,HB/Z 5072-92“电镀铬工艺” 中要求配制溶液的铬酐为工业级,应符合GB 1610“工业铬酸酐”的要求。GB 1610从铬酐纯度、不溶物含量、浊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将铬酐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3个等级,优等品的各项指标均为最佳,尤其是在浊度方面,优等品要求≤5 NTU,一等品要求≤15 NTU,而合格品在浊度方面没有要求。为减少杂质含量对槽液的影响,在选用原材料时,选用优等品铬酐。
1.1.2 硫酸
硫酸在镀铬槽液中含量低,但作用非常重要,HB/Z 5072-92要求选用符合GB 534“工业硫酸”规定的一级硫酸,但该硫酸还属于工业硫酸的范畴,其中铁、铅、砷等杂质含量高。在配制镀铬槽液时,应选用符合GB/T 625“化学试剂 硫酸”规定的硫酸,其纯度优于工业硫酸且杂质含量低。
1.1.3 水
水中的氯离子、硝酸根离子对电镀硬铬都有影响,会造成镀层出现针孔、发黑等缺陷,因此,配制镀铬槽液严禁使用自来水,应使用去离子水,且其水质要求应符合HB 5472“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工艺用水水质规范”中B类水的要求。
1.2 配制方法
配制槽液时,先加入计算好的铬酐,补充水至规定容积处,再补给硫酸。初次补给时硫酸按浓度为1.5 g/L加入,经分析测量后,再进行硫酸的补加至浓度为2.2 g/L,这是因为工业中常采用硫酸法制造铬酐,即将重铬酸钠与硫酸在反应釜中加热,生成铬酐,反应式为:
Na2Cr2O7+2H2SO4=2CrO3+2NaHSO4+H2O
加热停止后通过静置使物料分层,使较轻的硫酸氢钠浮于上层,较重的熔融铬酐从反应器的底阀排出,经冷却凝固制片,制得铬酐成品。这种生产工艺决定了铬酐中必然含有硫酸根。配制槽液时,应考虑铬酐中硫酸根的带入量[3]。
溶液生成后,进行通电处理,生成三价铬,即在40~60 ℃下,保证阴极面积大于阳极面积10倍以上,以1~2 A/dm2的电流密度进行通电处理,生成镀铬溶液所需的三价铬。
2 分析控制
槽液应按标准HB/Z5072-92规定的周期进行分析,保证槽液能持续稳定,在分析槽液时,各环节应严格按规程或手册操作,减少人为误差。
2.1 取液
槽液分析前,必须保证槽液取样具有代表性,即分析的所用试液能代表整个槽液的平均组成。否则,无论分析工作做得怎样认真、准确,所得结果也无实际意义,更严重的情况下还提供了无代表性的分析数据,给实际工作造成严重的混乱[4]。镀铬槽液取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槽液温度 取液时应保证镀铬槽在日常工作的温度范围内,即50~60 ℃,这样能保证槽液内的如PbSO4等微溶物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增大,使分析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操作的情况。
(2)液面标记 槽液一般均设定有相应的液面标记,槽液在工作温度下,会因槽液中的水挥发而导致液面水平面下降,每天操作时都会补充水至液面标记处。若低于标记处取样,则会导致分析结果的值比实际工作时的值高。如镀铬槽高度1 000 mm,一般设定液面标记处为800 mm,若此时槽内铬酐含量为200 g/L,当工作液面只有750 mm时,则分析的结果为213 g/L,误差达6.5%。
(3)取样位置 取样前将槽液搅拌均匀,在槽内均匀选5~8个点用移液管取样。尽量避免在零件电镀时取样,若在零件电镀铬时取样,则应避免在阴、阳极附近取样。因为电镀铬时,阴极、阳极进行三价铬和六价铬的转化反应,在此附近取样,分析误差大。
电镀铬时的阴极反应为:
Cr2O72-+14H++6e=2Cr3++7H2O
阳极反应:
2.2 分析
由于溶液和玻璃滴定管的热膨胀系数不一样,为减少分析误差,分析时应将取样的溶液冷却到室温后再进行。
2.2.1 CrO3和Cr3+的分析
CrO3和Cr3+的分析目前采用的是滴定法,有通过指示剂变色确定终点和利用电位突变确定终点2种形式,其本质均利用了氧化还原原理,即用硫酸亚铁铵(NH4)2Fe(SO4)2为标准溶液,在AgNO3的催化下,在硫酸溶液中进行滴定将Cr6+还原为Cr3+。对Cr3+的分析,则是利用过硫酸铵(NH4)2S2O8将Cr3+氧化为Cr6+后再进行Cr6+的测定,通过与原Cr6+含量的差值计算出Cr3+的含量。反应方程式如下:
3Fe2++8H++CrO42-=3Fe3++Cr3++4H2O
2Cr3++3S2O82-+8H2O= 2CrO42—+6SO42-+16H+
在进行上述分析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硫酸亚铁铵使用前标定。硫酸亚铁铵作为标准溶液,按HB/Z 5083“金属镀覆和化学覆盖溶液用化学试剂”的要求在配制中加入了硫酸,使溶液呈酸性,以避免空气和水中氧化物质作用将Fe2+氧化为Fe3+,同时也能增加其抗光性,但其稳定性仍无法与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标准溶液相提并论[5]。实际工作中,有一次在分析铬酐含量时,得出镀铬槽中铬酐含量为280 g/L,较前次分析结果大,但在2次分析的周期内并未进行铬酐的补加,对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重新进行了滴定,标定后硫酸亚铁铵只有0.075 mol/L,与原标定值0.098 mol/L差距较大,查找原因,是由于硫酸亚铁铵存储时放在了太阳光可照射的地方,受光照作用,Fe2+氧化为Fe3+,并且在此期间没有重新标定,最终造成分析值不准确。因此,存储硫酸亚铁铵时应将溶液装入棕色瓶并放置阴凉处,在使用前必须用0.1 mol/L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标定其浓度。
(2)保证大的滴定突跃范围。使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时,在试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磷酸,使氧化后的Fe3+与磷酸形成稳定的配合物,让溶液中Fe3+浓度减少,使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降低,使滴定突跃范围加大,保证测量结果稳定。
(3)控制过硫酸铵加热时间。用过硫酸铵将Cr3+氧化为Cr6+后,多余的过硫酸铵要通过加热分解,否则残留的过硫酸铵会消耗标准溶液硫酸亚铁,使测量结果偏高。加热煮沸时间过长,被滴定的溶液体积变小,会给溶液酸度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此,一般在溶液加热出现冒大气泡后保持2 min左右后,迅速冷却溶液。
(4)对比槽液颜色与三价铬分析结果。镀液中三价铬含量低,在分析过程中极易出现偏差,可采用生产经验与分析结果相对比的方法。正常镀铬槽液呈深红色,因Cr3+在酸性溶液中的水合离子呈紫色,若槽液中Cr3+含量高时,槽液颜色深浓,三价铬含量低时镀液颜色浅淡。若Cr3+化学分析的结果与槽液颜色不相符时,应审视操作步骤,重新取样分析。
2.2.2 硫酸的分析
硫酸的分析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为重量分析法,即用BaCl2与H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通过过滤、灰化处理后,称重计算H2SO4的含量。这种方法需加热、静止2 h以上后对沉淀洗涤数次、再于800~900 ℃灼烧后冷却称重。该操作过程对分析人员技能要求高,且分析周期长,从取样到得出结果一般需8 h左右。另外,还可用EDTA容量法测定硫酸,该方法将上述生成的BaSO4沉淀在60~70 ℃下溶解于氨性的EDTA溶液中,过量的EDTA用0.05 mol/L的锌标准溶液回滴,以铬黑T为指示剂,以溶液由蓝色变红色为终点,就可得出溶解BaSO4所消耗的EDTA的量,从而可计算出硫酸含量。这种方法省去了沉淀灰化的过程,测量时间大幅缩短。后期工作中可采用硫酸快速分析仪,在规定体积的镀铬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装入硫酸快速分析仪,通过离心力作用使BaSO4快速沉积,通过BaSO4沉积的体积可快速读出H2SO4的分析结果,整个过程不需要对溶液加热、沉淀过滤,在30 min内即可得出结果,通过与重量分析法对比发现,该方法比重量分析法得出的硫酸值高0.1 g/L。为此,配制单独的H2SO4溶液,用NaOH标定其含量后,再用硫酸快速分析仪检测,发现硫酸快速分析仪检测的结果与原标定值一致,可见重量分析法存在人为的误差因素。现已在生产中采用硫酸快速分析仪代替重量分析法,并定期用标定后单独的H2SO4溶液,对硫酸快速分析仪校定。
2.2.3 铁、铜杂质的分析
铁、铜等杂质的分析采用ICP等离子发射光谱进行仪器分析,将样品溶液雾化后用氩等离子体将样品中铁、铜离子激发,通过铁、铜离子发射的特征谱线强度来定性测量其含量。ICP等离子发射光谱可同时进行铁、铜离子的测量,快速且结果准确。
3 日常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要保证镀铬槽液主要成份的含量在控制范围内,还要有效避免杂质损害槽液。
3.1 用去离子水补充槽液
在日常生产运行中,严禁用自来水补充槽液。因为自来水中含有一定的氯离子、硝酸根离子。氯离子含量在0.3~0.5 g/L之间时,导致镀液深镀能力下降,镀层粗糙或发灰。硝酸根达到1.0 g/L时,镀层失光变黑,只有在极高的电流密度下才能沉积,硝酸根浓度高于该值之后,镀液将无法实现铬沉积[6]。制件入槽前的清洗也要用去离子水,避免引入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以前实际工作中曾发现,镀铬槽以前在运行3个月后,镀铬层出现粗糙、深镀能力下降的现象,经调查后,是因为操作者每日开工前需补充去离子水时,因操作方便的缘故使用了自来水补充,长期积累造成氯离子超标。后对表面处理供水进行改造,增加制纯水设备,重新铺设供水管道,接通到镀铬槽清洗水管上,杜绝了此类事情的发生。
3.2 严控除油质量
制件表面有油污,不仅会影响电镀质量,还会污染槽液。有些操作人员认为镀铬槽的铬酐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油污氧化,同时电镀铬前先进行阳极反拔,也能起到除油的效果,油污即使没有除干净也能镀出合格的铬层。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铬酐虽然能氧化油污,但油污一般都含有羟基(-OH),能将镀槽中的Cr6+还原为Cr3+,羟基(-OH)氧化为羧基(-COOH),造成槽内Cr3+偏高。反应方程式为:
另外,槽内油污累计过多,还会存在有机杂质,在电镀铬过程中吸附在镀层内而影响镀铬层的结合力。
3.3 加强制度管理
加强对镀铬槽进行周边物品的管理,防止槽液被污染。镀铬槽液有挥发性,镀铬槽都装有抽风装置,在镀铬槽旁应避免出现盐酸、硝酸这类溶液,因这类溶液的挥发气体会被镀铬槽抽风抽去而部分融入并污染槽液。同时,也应加强酒精的管理。操作者有时对除油不干净的制件采用酒精擦拭,偶尔会出现将整瓶酒精掉入槽中的情况,结果后续电镀的制件镀层整体发黑,经分析得知,镀铬槽中三价铬(以Cr2O3计)含量高达19 g/L,由于酒精中的羟基(-OH)将Cr6+还原为Cr3+,使镀槽Cr3+含量剧增,在镀铬过程中,Cr3+在阴极生成了碱式铬酸铬的胶体膜,该胶体膜较厚,使SO42-对该胶体膜的溶解速度不能使Cr6+在制件上顺利还原,导致铬在析出过程中受到阻碍而析出少,阴极大部分为氢气析出,使镀层呈针孔状且发黑。后期通过通电处理后镀槽才恢复正常。
3.4 辅助阳极的制造
在对制件内孔镀铬时需使用辅助阳极,在使用辅助阳极时,严禁直接使用钢铁材料,在镀铬过程中使用钢铁材料时,阳极会失去电子生成铁离子,使槽内铁离子含量增加。实践证明,铁离子在镀铬过程中的行为与三价铬离子相似,铁离子含量超过一定数值,会使镀液性能向劣化的方向变化[7]。目前辅助阳极最好采用钛合金镀铂、其次是纯铅阳极,有的企业采用在钢基体上镀铅。在采用纯铅阳极时要注意铅的纯度,避免杂质过多导致铅阳极在镀槽内溶解。采用钢基体镀铅的辅助阳极时,要保证镀铅的质量,避免铅层结合力差而脱落。连接在辅助阳极的铜丝应涂胶保证密封严实,避免铜在镀铬槽内溶解,铜的溶解既造成了辅助阳极导电不良,又导致镀槽内产生铜杂质。
3.5 定期维护
即使操作十分注意,也难免会有杂质的带入,应定期对槽液进行维护。维护方式有:
(1)通电处理 可在室温下,阳极电流密度为0.5~0.7 A/dm2的条件下进行通电处理,让硝酸根在阴极上还原生成NH3从而被去除,铁、铜等杂质离子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在槽液温度为60~80 ℃、阳极电流密度为80~100 A/dm2的条件下通电,使氯离子生成Cl2析出。这些通电处理即使在槽液运行正常的情况下也要定期进行,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
(2)定期过滤 每季度对槽液进行过滤,去除镀槽内的悬浮物等杂质,过滤后的废弃物收集后送专业公司处理。每半年将槽液静置后,将槽液上部3/4的部分抽出,将槽底部分舍弃,移至退镉槽,用于对不合格镉镀槽的退除。再将原槽液抽回,分析后进行原料的补加。这样既可清理镀槽底部的阳极泥,又可降低原槽液中铜、铁杂质的含量。
(3)勤补料 槽液调配人员有次根据分析结果CrO3含量为205 g/L,为了省事一次性补料将CrO3调整至245 g/L,结果在电镀复杂内腔制件时,因内腔镀铬电流分布不一致,造成制件在低电流区铬层光亮而高电流区域发灰。一般镀铬槽应保持CrO3和H2SO4的质量比为100:1,这样能保证范围较宽的电流密度光亮区,而一次性添加CrO3量过多,会造成镀液各成分间比例失调,电镀光亮区变窄。因此,在对镀铬槽补料时,每次不要过多,要勤加料,保持镀液长期维持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4 结 语
镀铬槽液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企业应编制相应的文件,规范各环节的要求,明确质量控制点,对槽液分析、调整、维护等都做好相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监督检查,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确保镀铬槽液质量稳定,为制件镀铬质量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