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建设路径探索

2022-12-22刘子义刘子奎吴日升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3期
关键词:必修课四史纲要

刘子义,刘子奎,吴日升,王 晶

(1.河北中医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公共课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200;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3;3.上海商学院 商务信息学院,上海 200235)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开设“四史”类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指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围绕“四史”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提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2021年3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中指出,指导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四史”类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四史”类思政课选修课。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指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至少开设1门‘四史’类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所在高校本科生至少修读1门该课程。”开设并建设“四史”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点任务。高校开设和实施“四史”选择性必修课程(以下简称“四史”课),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一、“四史”在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文件,本科专业设置了以下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德法”)、“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策”)。高等职业学校专科专业设置“概论”“德法”及“形策”[1]。

“德法”和“形策”涉及“四史”的内容相对较少,“四史”多作背景。“概论”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理论成果,其各章主要讲述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发展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但教学内容偏重对思想理论介绍。“原理”课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由《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三节构成的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是现行课程体系中唯一专门介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章节,但内容简略、薄弱。“纲要”课是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四史”教育的主渠道。“纲要”课如其名,提纲挈领式介绍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举纲目而不细化,有内容简略、全而不精之虞。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或多或少含有“四史”的元素。与“四史”结合度较高的是“纲要”“概论”“原理”三门课程,特别是“纲要”课。虽然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均有“四史”的内容,但总体是零散的、非系统的,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非常薄弱,尚未系统地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中。以选择性必修课方式推进高校“四史”教育,科学而全面地整体规划高校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多方位、多角度的协同发展,弥补高校历史教育的不足和短板刻不容缓。“四史”课是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在实际教学中,需处理好“四史”课与上述五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的关系,详略要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方为得宜。

二、开设“四史”选择性必修课须处理的关系

(一)处理好与“纲要”课和“概论”课之间的关系

“四史”课和“纲要”课从性质来看,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都可强化历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效果。“纲要”课主要讲述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基本贯穿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二者的课程内容相通性较高,既各成体系,又相互交汇。“四史”课不是“纲要”课的简单重复,而是“纲要”课的延伸与深化[2]。在“四史”课开设后,建议“纲要”课相对侧重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在讲授建党后的中国现代史中,起到提纲挈领的“纲目”作用;而“四史”课则充分发挥深化、详述的作用。“概论”课侧重于政治思想理论方面的讲述;“四史”课侧重于对历史发展的史实讲述,二者定位不同。所以应与“概论”课教学内容区别开来,略讲理论而相对突出史实讲述。

(二)处理好“四史”课与各门课之间的关系

“党史”课中国共产党涉及时段为1921年至今的100多年,“新中国史”课涉及时段为1949年至今的70多年;“改革开放史”课涉及时段为1978年至今的4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课涉及时段从1516年至今的500多年。这四门课在时空上前后包容:社会主义发展史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党史包含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包含改革开放史[3]。

“四史”课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详略得当。“社会主义发展史”课应侧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部分,详讲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实践、十月革命与苏俄-苏联的建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与苏联模式、世界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等内容。中国共产党探索、发展、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也应放在世界的视角中来讲述。“党史”课应以“党”为主题,侧重自1921年建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应注重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历史,相对简述其他内容。“新中国史”课的授课内容以“国”为主题,并侧重从1949—1978年这段历史,秉持“国史”视角,以与“党史”视角相区别。“改革开放史”课讲述1978年以来的历史,应以“改革”为主题,侧重改革开放的开启、发展、新局面、深化和进入新时代等改革攻坚克难的过程,略讲相关的理论成果。

三、开设“四史”类选修课的路径及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性必修课对于高校来说是新生事物。“四史”课开设需结合不同类型专业的情况来设计“四史”课开设方案,也需要从教学实践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在师资选聘、培训等方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一)关于培养方案和必修性质

本科专业有不同学制的区别,如笔者所在医学高校,本科专业有四年制和五年制区别,专接本有二年制和三年制区别。除去实习学期,本科专业在校理论学习一般为3年或3年半,少数专业为4年;专接本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专科专业理论学习一般为2年。但根据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4],专科实际理论学习时间将更加有限,需要合理统筹规划。现行各专业培养方案在编制时一般未涉及选择性必修课,应及时更新培养方案,合理设置选择性必修课学分和学时,将“四史”课明确列为必修,使学生重视,让教师在职称评聘等方面无后顾之忧,以提升授课积极性。

(二)关于授课教材

《中国共产党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用书,虽然其设计初衷并非专为教学,但该套书以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充分体现了“四史”研究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可作为高校开设“四史”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使用“马工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教材。各高校可依据《简史》或相关教材,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制作课件等辅助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四史”课程建设。

(三)关于开课时段

应考虑各学制、各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授课时间。对于理论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的专科和专接本,每门课授课学时为一个学期,每学期各开2门,为缓解压力分上下学期,采用一学年模式,例如第一学期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新中国史”,第二学期开设“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相关专业学生一学年内至少选择1门课程进行学习。理论学习时间相对充裕的本科专业,则可选择在第一至第三学年内至少选择1门课程进行学习即可。在师资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四史”课延长至一学年讲授,更有利于学生对“四史”知识学深悟透。

(四)关于选课和考核

选择性必修课虽是一门必修课,但也具有选修课的特点。高校应根据自身师资情况和教学实际,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选择的偏必修模式或以人为单位选择的偏选修模式。偏必修模式下,若一个班级成员选择某门“四史”课的人数最多,则该班全体学生本学期(学年)均修读该门课。其优点为现有教学班级不打乱,与其他必修课一样安排到教学周的白天上课,便于课程安排;缺点是难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人选择。偏选修模式下,学生依照公选课方式,在选课系统中选择,系统综合调剂,保证每门课均能开设,按照课程组成课程教学班,授课时间则仿照公选课安排在教学周的晚间授课。其优点是满足学生的选择,缺点是对学校师资力量有较大考验。

考核可采取试卷考核或以论文、心得方式进行。在师资力量有限及课程建设初期,偏必修模式在实际教学安排上更有优势。无论哪种模式,教务部门均应统筹全校“四史”课选课情况,避免某门课被选过多或过少乃至无人(班)选择的情况。

(五)关于师资招聘和管理

各高校现有师资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难以满足“四史”课教学需要,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近年,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及人事招聘专业名称严格化的大背景下,各高校招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掌握尺度不一。为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四史”课程师资问题,建议各高校明确本硕博阶段具有中共党史、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世界现代史、社会主义国家国别史等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积极招聘上述专业的毕业生、专业人员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为从体制上加强课程建设,应设置独立的“四史”课教研室。而选择性必修模式会使任课教师在备课、制作课件、补充“四史”知识等方面增加负担,各高校在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也应对“四史”课任课教师和“四史”类科研课题申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调动教师积极性。

在目前“远水难解近渴”的形势下,可采取先开设“四史”课中1门或2门的方式。现行体系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薄弱,且高职院校专科不开设“纲要”课,本科专业建议优先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课,高职院校专科优先开设时空涵盖范围较广的“党史”课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课,以弥补原有课程体系中历史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的短板,待师资力量充实后,逐步把“四史”课开全;也可先采用慕课视频授课方式,引进其他成熟高校相关课程资源。同时对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四史”培训,采用协调教学、组团备课和授课等方式,以缓解压力。待授课条件具备后,逐步全面实现线下教学。

猜你喜欢

必修课四史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鲸宝宝的必修课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