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生群体的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思考
2022-12-22李向蔚余卉李振宇
李向蔚,余卉,李振宇
(西南交通大学a.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b.团委,四川成都 611756)
一、研究目的
组织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研究生教育进入“质量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共青团是关心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主阵地,其育人作用发挥得较为显著[2],做好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对高校研究生群体至关重要。现有共青团组织育人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大学生或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单独以研究生作为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3],本文以所在单位研究生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综合访谈、调阅资料等形式,对研究生群体以及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解决当前共青团组织育人的问题和困境、明确组织育人的重点提供参考和依据。结合研究生群体特征和时代要求,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组织育人工作,对加强和改进基层研究生团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共青团组织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组织育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一是团员身份模糊。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且党员居多,部分研究生认为相较于党员,团员的身份意义不大,在升学或毕业时不重视团组织关系转接,从思想认识上对团组织不重视。二是团支部等基层团组织的功能弱化。研究生团支部存在“角色缺失”的现象[4],团支部在育人过程中经常承担事务性工作,导致育人功能弱化。三是团组织工作认可度较低。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目的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因此研究生普遍侧重于学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团建被认为是常规工作,没有亮点和特色。
(二)组织育人的阵地布局不全面
一是实体阵地相对较少。在科研工作间、研究生宿舍等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配套的研究生活动场地较少,团支部或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时缺乏相应的环境和场地。研究生社团的管理也较为松散,具有特色的研究生社团相对较少。二是网络阵地应用不理想。调研显示,通过纸媒获取信息的研究生只有10.11%,大部分是通过网络或新媒体获取信息,网络阵地也是团组织育人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适应研究生特点的新媒体产品较少。三是实践阵地分布不均衡。有49.04%的研究生倾向选择外出调研实践作为参与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但实际上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没有条件前往生产一线开展科研实践或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缺少将知识应用到社会生产中的机会。
(三)组织育人的机制设立不健全
一是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导师与团组织的联动较少,有53.28%的导师对研究生参加团组织活动持中立态度,这与导师更侧重学术能力培养有较大关系。然而调研发现,有82.31%的研究生认为团学活动对学术意识提升有促进作用。共青团育人成效也是学科建设、“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团组织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改革融入不强。二是活动机制创新不够。研究生对参加班会、网课等形式的活动兴趣较低,有27.73%的研究生在要求下才会参加团组织活动,15.71%的研究生会看活动内容再决定参不参加,42.62%的研究生每学期仅参加3—4 次活动。面对研究生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团组织活动创新性明显滞后、吸引力不足[5]。三是培育机制薄弱。因为本科期间有学生工作经历,很多能力优秀的研究生不愿意继续担任学生干部,导致研究生团干部的选拔范围有限,日常培训也仅限于事务性工作,团干部的成长缺乏高质量的培养体系支持。
三、提升共青团组织育人实效的两个维度
(一)共青团组织育人需紧密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思想行为特征
研究生群体主要以“95 后”青年为主,调研显示,研究生群体在思想认知、情绪表达、社交意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化特征,他们表现出思想素质认可度高、价值观多元理性,重视独立自主意识、组织观念较为弱化,强调专业学习精神、存在实用主义倾向,多层面压力叠加、主观能动性不足的现状。研究生对参与团组织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期待较高,但参与团组织活动的热情总体上较低,因此将研究生思想行为特征与团组织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升育人实效。
1.组织引领坚定研究生理想信念
新时代研究生具有高度的自我认知和较强的主体意识,有34.56%的研究生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感到“非常满意”,77.73%的研究生认为国家的意识形态非常重要。他们对国家主权、意识形态等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但不同政治面貌的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首先团组织要充分肯定研究生普遍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但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生思想的多元化、价值观的理性化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理论学习、组织生活、科研实践等各方面,积极引导青年研究生向党组织靠拢,充分提高研究生的政治性、先进性。
2.协同联动增强研究生获得感
调研显示,当前研究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困扰,虽然时间管理更加自由,但有28.41%的研究生在调研中表示“很忙碌但却没有什么收获”,还有13.8%的研究生表示“没有什么上进的动力”,有4.1%的研究生表示“没有参与任何科研活动”。一方面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权益保障功能,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研究生面临的困境和难题,针对不同情况做好个性化引导和服务;另一方面团组织要主动协同研究生导师、辅导员、教育管理部门等开展专业教育,增强研究生主动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攻克难关时体会成功带来的正向激励。
3.拓展阵地把握育人主动权
“信息茧房”[6]容易使人沉溺于特定的网络环境,研究生长期处于网络情景和现实生活的交替中,容易出现多种性格特征,有66.5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在网络和现实中不完全一致。虽然能够获得研究生正向积极反馈,但是越来越难得到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认同,被问到对新生术语的态度如何,53.69%的研究生选择了“还不错、会使用”。因此,要破解网络阵地教育功能弱化,必须加强线上组织阵地建设,要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文化,切实参与到研究生的网络社交中,打造“互联网+青年引领”的工作模式,更好地向研究生传达团组织的声音。如通过研会微信公众号开设系列网络思政课程,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就研究生最关心的疫情防控、求职就业等话题开展双向互动,得到研究生的认可。
(二)共青团组织育人需紧密结合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管理要求
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有了很多新的探索和尝试,调研显示团组织吸引研究生的主要优势在于组织活力74.59%、社会实践51.91%和注重综合素质38.66%三个方面,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共青团要充分发挥优势,融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一盘棋”的大局中,形成育人合力。
1.强化研究生价值认同
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研究生群体吸引力不高的问题,团组织可结合专业教育开展理论研讨、主题团日、团干培训等活动,融合专业领域具体场景,提高教育针对性。如以研讨课的形式讨论常见的工程伦理问题,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强化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
调研显示,研究生入学动机排前三的是深造提高学历、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更好的就业前景。仅有8.61%的研究生因为想做学问提高科研能力而读研,这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初衷和目标有一定的矛盾。通过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交流活动,加强学术文化建设,引导研究生不断强化本领,在科研攻关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平台功能,将科研与社会实践、走访校友、企业调研等相结合,在科研实战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研究生成才观念
从近几年就业趋势来看,研究生不再只关注本专业内的就业领域。大多数研究生对新兴职业的认同度较理性,工作意向选择自主创业和私企民企的仅占11.34%,部分研究生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当多年的学习经历无法获取一份价值相当、认可度高的工作或薪资时,他们会继续选择读博士、延期毕业等暂缓就业、逃避就业。团组织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简历辅导、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四、共青团组织育人的目标指向
组织育人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引导、思想引领、团结凝聚、联系服务、活动教育等[7-8],组织育人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细化落实的具体执行。长期以来,关于育人的共同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但是教育培养目标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规律,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9]。调研显示,53.78%的研究生有设立目标的习惯,67.3%的研究生认为“短期目标的促进作用更大”。因此,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引导研究生将远大理想转化为明确的、可达到的“阶段性目标”,形成分阶段一体化育人目标工作体系,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组织育人的成效。
(一)过渡阶段以适应教育为主
低年级研究生认为自己“集体意识差”的占38.14%、“交际能力差”的占45.36%,对于刚步入研究生生涯的学生来说,团组织育人的重点应在角色身份转变、学习方法适应、社交环境破冰等方面,具体表现在价值理念(学术认同、学术道德)、目标规划(学业规划、时间规划)、科学基础(研究理念、研究技能)和人际交往(融入集体、沟通交流)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团组织是高校研究生重要的发展平台,一方面要通过基层团委、团支部、研究生会三级联动来加强组织影响,以思想意识为切入点,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研究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立科研报国的价值理念和学术认同。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堂团课等,引导研究生尽快适应身份转变、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端正科研学习态度。如开设新生研讨课,邀请团委书记、辅导员、专业教师组织学术思维培养、学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培训讲座,帮助研究生扣好科研的第一粒纽扣,认识到端正研究理念和提升专业研究技能的重要性。以主题团日活动、素质拓展等为研究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平台,尽快融入集体。
(二)发展阶段以激励教育为主
39.26%的二年级研究生认为团组织的工作有助于能力提升。调研发现,重复的科研学习生活容易使研究生出现“成长洼地”——即缺乏动力、陷入迷茫状态。35.67%的二年级研究生认为自己“忙碌却无收获”,存在“接触社会少”69.63%、“实践能力弱”35.56%等缺点。这个阶段研究生“对科研运行的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加明确研究生期间应该怎么做科研”,但是投入的主动性需要增强,对学习能力(专业写作、科研创新)、自控能力(独立意识、自律执行)、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表达展示)、实践能力(社会经验、技能运用)等方面的提升需求较大。
一方面要重视调查研究,确保团组织育人工作建立在满足研究生实际需求之上,通过特色团建、朋辈教育、交流座谈等活动传递正向信息,为研究生提供外在的实质帮助和激励。二是主动激发研究生内在动力,打造良好科研氛围,鼓励研究生自主开展系列科研学习活动,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提高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三是扩大实践组织覆盖面,将实践育人融入科研工作中,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如本研究所在单位开展了由研究生担任讲解员的科普活动,并探索在直播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得到了研究生的积极主动响应。
(三)成才阶段以指导教育为主
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已成为毕业年级研究生的最大问题来源,部分研究生在访谈时提到“虽然压力大但是心态平和”“抗压能力在逐渐增强”,调研显示,此阶段的研究生在“接受新事物能力”“综合素质”“独立意识”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其思想意识(成才观念、择业观念)、学术能力(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调节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就业能力(社交经验、实践经验)等方面还需要重点关注。因此,团组织育人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自信就业、调适压力等方面。首先,要重视价值观的再塑造。不少研究生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我利益而降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要协同导师通过思想引领,引导研究生认真完成学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国家主战略,投身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其次,做好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研究生的关注和全程指导,开展定向分类小而精的就业指导活动,如政策解读、简历辅导、面试辅导等,关注特殊情况下个别研究生的就业状态。开展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调研显示,最期待的团学活动中,51.61%的毕业年级研究生选择了文化体育类活动,通过体育锻炼、劳动教育,能释放压力,增强研究生自立自信的精神,养成健康人格。
五、结语
新时代,共青团组织育人工作要充分结合研究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培养内容,认识到不同阶段研究生在学习任务、思想认识和行为目标上的差异,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分类分层有侧重地进行育人工作,在学术科研、校园活动中强化思想引领、价值认同,把培育理想信念、健全人格、创新意识和关键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探索更多组织育人的现实路径,不断提升组织育人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