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长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研究
2022-12-21汤锦坤
汤锦坤
(漳州市长泰区马洋溪林业工作站,福建 漳州 363900)
1 引言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1]。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2~4],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和文明的标准之一[5,6]。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珍贵物种、重要生态系统、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7]。各地的自然保护地存在划定不科学、交叉重叠、权责不清等问题,导致保护成本高、保护效果不明显[8~11]。各地保护地由于类型、数量多,管理部门及标准等不同,造成了管理混杂、“过度保护”和“过度利用”并存的现象[12],自然保护区域被人为割裂,保护过度或保护不足、发展与保护不协调等多种矛盾并存[13]。根据《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2019)》,我国的自然保护地主要可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3类[1,14]。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全国各地相应出台了政策文件和技术规程,对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办法,有效解决了大量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15~20]。长泰区境内保护地类型多样,但受到多头管理、权属不明、边界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境内自然保护地存在交叉重叠,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村庄冲突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1~23]。本研究对长泰区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进行了详细分析,目标是:①梳理长泰区自然保护地存在主要问题和冲突现状;②提出整合优化建议,为长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思路和办法,从而为县级单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为漳州市长泰区,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北纬24°34′~24°55′,东经117°36′~117°57′,东连厦门市同安区,西接华安县、芗城区,南邻龙文区、龙海区,北接泉州市安溪县。根据2021统计,长泰区土地总面积912.67 km2,林地保有量为62429 hm2,森林覆盖率为66.75%。长泰区土地特征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形呈蒲扇状,东、西、北三面环山,南部地势特征为山地、丘陵、平原交错多变。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700 mm,气候相对复杂,云雾多,相对湿度大,易形成云雾景观。
2.2 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相关自然保护地的批复文件、科考材料、总规,保护地的矢量数据、国土三调数据,永久农田数据、森林资源档案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处理和数据分析,结合长泰区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空间规划,提出了长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然保护地基本情况
根据长泰区林业长期发展,该区的自然保护地包含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16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保护地批复总面积6831.34 hm2,确界落图总面积6488.10 hm2(表1)。
表1 长泰区自然保护地现状一览 hm2
3.2 自然保护地存在主要问题和冲突现状
3.2.1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情况
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亭下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存在重叠,亭下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完全落入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重叠面积959.27 hm2;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岩溪林场石铭保护小区以及岩溪林场甘寨保护小区均有重叠,其中岩溪林场石铭保护小区完全落入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内,重叠面积达123.94 hm2,岩溪林场甘寨保护小区部分落入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内,重叠面积达4.55 hm2。
3.2.2 现有自然保护地内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
长泰区各自然保护地内有永久基本农田27.75 hm2,其中,涉及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21.50 hm2,鼓鸣山保护区4.3 hm2,钉顶山保护区0.23 hm2,大竹乾保护小区0.32 hm2,后溪寨保护小区0.01 hm2,火炎旗保护小区0.83 hm2,崙仔尾保护小区0.01 hm2,牛角山保护小区0.4 hm2,三脚灶尖保护小区0.15 hm2,分布比较零散,主要集中在边界地带。
3.2.3 现有自然保护地内与成片人工商品林冲突
长泰区各自然保护地内有成片人工商品林204.10 hm2,其中,涉及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145.44 hm2,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26.75 hm2,鼓鸣山保护区7.39 hm2,大竹乾保护小区2.9 hm2,火炎旗保护小区7.93 hm2,三脚灶尖保护小区13.69 hm2,主要集中在保护地边界部分。
3.2.4 自然保护地内与村庄冲突
长泰区各自然保护地内有农村住宅及建设用地面积0.95 hm2,其中,涉及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0.34 hm2,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0.08 hm2,后溪寨保护小区0.03 hm2,牛角山保护小区0.5 hm2,分布比较零散。
3.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
3.3.1 自然保护地调整原则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应坚持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功能不降低、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总体要求[1]。按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总体思路,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24],将交叉重叠或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相对完整、连片的保护地[1]。
3.3.2 自然保护地调出调入的情况
将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亭下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存在重叠、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公园和岩溪林场石铭保护小区以及岩溪林场甘寨保护小区有交叉重叠整合优化为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自然保公园和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红崎头山、钉顶山、红岩水库等保相邻(相连)的县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为长泰山重省级自然公园,以及将相连的大竹乾保护小区、依仑保护小区和火炎旗保护小区归并到鼓鸣山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为长泰鼓鸣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长泰区自然保护地共调出面积727.97hm2,调入面积299hm2。长泰区自然保护地调出调入的情况见表2、表3。
表2 长泰区自然保护地调出情况 hm2
表3 长泰区自然保护地调入情况
3.4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后对比
3.4.1 调整前后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情况
优化调整前,长泰区有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调整后将长泰区亭下林场自然保护归并到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处于同一区域,保护对象一样,生态功能相同的红崎头山自然保护区,钉顶山自然保护区和红岩水库保护区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省级森林公园,名为长泰山重省级森林自然公园;将地理位置上相连,生物之间活动交流频繁的,地理环境同类的大竹乾保护小区、依仑保护小区和火炎旗保护小区归并到鼓鸣山自然保护区并升级为长泰鼓鸣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根据评估结果,后坊村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森林自然公园(表4)。
表4 长泰区自然保护区调整前后名称及面积 hm2
3.4.2 自然保护地调整前后村庄、基本农田和人工商品林情况
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前零星分布有0.34 hm2的农村宅基地,调整后有0.10 hm2的农村宅基地;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前零星分布有0.08 hm2的农村宅基地,调整后无农村宅基地;鼓鸣山自然保护区内调整前零星分布有4.32 hm2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后有0.32 hm2的永久基本农田;钉顶山自然保护区调整前有0.23 hm2的永久基本农田,优化整合后无永久基本农田;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前零星分布有21.50 hm2的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后无永久基本农田。
鼓鸣山自然保护区内调整前有7.39 hm2的人工商品林,优化调整后无人工商品林;福建天柱山国家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前有742.51 hm2的人工商品林,调整后有242.07 hm2的人工商品林;长泰良岗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调整前26.75 hm2的人工商品林,调整后有25.42 hm2的人工商品林(表5)。后期可结合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政策,有序开展人工商品林赎买工作,缓解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表5 自然保护地调整前后矛盾冲突对比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漳州长泰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开展详细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行政策进行充分的解读,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空间处理和分析,对漳州市长泰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内与永久基本农田冲突、与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冲突和与村庄冲突等问题。坚持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功能不降低、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总体要求。按同级别保护强度优先、不同级别低级别服从高级别总体思路,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将交叉重叠或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相对完整、连片的保护地。整合优化后,长泰区自然保护地由原先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和16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合并为有1个国家森林自然公园,4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保护对象未改变,保护级别未发生较大变化,保护地不再交叉重叠,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且未新增新的矛盾冲突,在空间布局上也进行了优化。
本次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确保长泰区域内的自然公园生态系统完整性多样性、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举措。通过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切实落实好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为长泰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奠定基础,也为县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一种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