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细金工艺传承人赵琳静:把诗词制成饰品
2022-12-21长风
●文/长风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
本文主人公
“爸爸,要是我能有这么一对金耳坠就好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一个女孩隔着玻璃指着一件细金饰品脱口而出,洪亮的声音引得观者纷纷侧目,一旁的父亲尴尬地干笑了两声。
说话的女孩叫赵琳静,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几年之后便成了细金工艺的非遗传承人。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她别出心裁地将细金工艺与唐诗宋词相结合,把诗词制成一件件精美的饰品,并戴着它们举行了自己的唐式婚礼,让诗意走下书本,扮美生活。
源于爱美心,想亲手制作一件细金饰品
赵琳静是一个1987年出生的女孩,生长在西安书院门。在十六朝古都文化氛围的浸润下,她从小就对一件件精美的汉唐文物情有独钟。那时候,别的少女喜欢逛服装店,她则经常去历史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
18 岁那年,赵琳静又一次拉父亲去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这次,她被一件唐代的莲瓣纹嵌宝石金耳坠迷住了。这件耳坠是由黄金打制的,外层由8 朵精巧的小花组成菱形莲花瓣,中间突起一组花,花中站立着一只小巧玲珑的鸟。赵琳静越看越喜爱,忍不住凑近玻璃仔细看,那花朵竟然并不是一整片,而是用极细的金丝一根一根绕结而成的。
父亲是当地一位著名的玉雕师傅,对金器等艺术品也有涉猎,他对赵琳静说,这叫花丝镶嵌,又名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然后堆叠编织起来,呈现金碧辉煌的效果。因为细金工艺用料珍奇,工艺繁复,多为皇家御用之物。“真美啊!”赵琳静忍不住赞叹:“能戴这么精致的耳饰的,该是一位多么温婉的唐代女子啊。”
也许是女孩子的爱美之心使然,从这一刻起,赵琳静便萌生了学习细金工艺的想法。其实,她的初心,不过是为自己亲手制作一件精美的细金饰品。父亲以为赵琳静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几个月后,她毅然动身去了北京,拜细金工艺的传承人为师。
原以为,细金工艺只是将金、银、铜抽成细丝制作饰品,真正深入学习,赵琳静发现并非那么简单。就拿她喜欢的那件莲瓣纹金耳坠来说,虽然镂空金球由花丝编成,但底下镶的翠玉小片,却采用了珐琅、点翠、錾刻、锻造等工艺。可以说,细金工艺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技艺,而是一项综合了其他工艺的繁复技艺。就拿点翠来说,从众多的鹅毛和丝带中,找到那个颜色最合适的,营造出如翠鸟羽毛般的光泽感,着实困难。
在老师的带领下,赵琳静一次次去琢磨,去研究,经常一站就是一天。那时候,老师经常向他们讲述工匠精神。他说,如今能够完整掌握花丝镶嵌整套秘技者全国不足10 人,挽救濒临失传的技艺,是匠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赵琳静听得热血沸腾。
不久,赵琳静制作的一只花丝盒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那个花丝盒通体银白,合起来是一只展翅高飞的蝴蝶,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由一根根银丝绕成,轻盈灵动。老师把这只花丝盒拿在手里,戴着眼镜翻来覆去地欣赏,不住地赞叹:“才学十几天,就可以做出这么精细的花丝盒,你以后做的活儿一定是好活儿!”大家都向赵琳静投去赞赏的目光。
2013年,回到西安后,赵琳静成立了自己的珠宝工作室,准备大展拳脚。
把诗词制成饰品,太美太震撼
赵琳静醉心于这种金与火的艺术,日复一日地学习钻研,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传统工艺的华美。最初,她只是复刻,依照故宫博物院或者各地艺术博物馆里收藏的汉唐精美饰品,进行仿制。渐渐地,随着技艺提高,她想要独立设计,做出有创意的细金工艺饰品。
2015年,在高亢的诗词和曼妙的音乐声中,央视又一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徐徐拉开帷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主持人董卿身着一身中式礼服走出来,水晶灯下,礼服上的金线银丝熠熠生辉。看着这璀璨夺目的场景,赵琳静心中一动,如果把诗词的意境融合进细金工艺里,岂不是能制作出一些具有文化创意的作品?
赵琳静最喜欢李白的《凤凰曲》:“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古代的女子们温婉贤淑,在面见男子时都是比较害羞的,于是手持一把宝扇遮挡面庞,掩饰住羞涩。赵琳静眼前仿佛出现了嬴女手持宝扇翩翩而来的场景,她要根据这句诗的意境,制作一把宝扇。
首先是设计。赵琳静查阅了很多资料,光初稿就用了厚厚一沓A4 纸。定稿之后,就是烧制。根据设计,在制作宝扇时,有细金工艺、錾刻、空窗珐琅、金粟焊缀等多种工艺,其中空窗珐琅因为有着绝美的透窗效果,用来制作扇面,可以营造出柔和缥缈的色彩,再搭配起伏的曲线,做出扇面薄纱般的感觉。这需要极其精确的腕力,用力过大或过小都会改变表面的弧度。
赵琳静要将一根根细过发丝的花丝焊接在器物上组成纹饰,火头上稍有闪失就会前功尽弃。正值夏天,赵琳静埋头在工作室里拉花丝,做了好几天也不满意。她打电话去问北京的老师,老师告诉她,那是腕力不够,或者说,是自己对腕力的控制不够。“有什么办法能改善吗?”赵琳静虚心地问。“这是基本功,就像学打拳一样,要先练习扫地提水蹲马步等基本功,基本功不过关,练什么都是白搭……”
听了老师的话,赵琳静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急于求成了。为了练习腕力,她找来钢砧子和铁提梁,每天晚上练习磨钢砧子,打铁提梁,汗水打湿了头发,浸湿了衣衫。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一天晚上,母亲来找她吃饭,惊讶地发现她在火炉边“叮叮当当”地打铁。母亲不解地问:“咱是金匠不是铁匠好吗?”听了女儿的解释,母亲心疼地搂着她,为她擦去额头上的汗珠:“没想到做细金工艺会这么辛苦,真是难为你了!”
细金工艺堪称金属工艺的极致工艺。在拉花丝时,赵琳静要将金银拉成发丝一般细,编织或堆垒出各种形状。一天傍晚,一个朋友来找赵琳静逛街,得知她在工作室里拉花丝,朋友不屑地撇撇嘴:“如今是工业时代,用机器做就行了,干吗遭这份罪?”赵琳静正在用镊子吃力地一点一点卷花纹,大气也不敢出一声,等停下手,她叹了口气,无奈地说:“手工拉花丝,花丝直径可以达到0.1 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而机器浇铸出的花丝,最细的直径只能达到0.5 毫米。”朋友听得目瞪口呆。
金属和珐琅釉料的收缩膨胀比不同,烧制时极易造成开裂,严重时甚至导致前功尽弃。那年夏天,赵琳静顶着40℃的高温,每天守着1000℃的火炉烧制14 个小时,连续两个月,经过无数次失败,最终制成了所需的两片空窗珐琅。就这样,赵琳静终于制作出了一把空窗珐琅凤求凰嵌宝扇。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这首诗句出自清代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描述的是新年之前,妇女们用自己的巧手剪裁头饰,在脸上画彩描金,把眉毛描画得有如闹动的蚕蛾触角。
闹蛾不就类似于蝴蝶吗?赵琳静有感于这一情景,制作了一对鎏金蝴蝶钗。为了使花纹更加精美,赵琳静给钗面加上了蔓草做装饰。看着这件精美的饰品,就连身为玉雕师傅的父母也感叹:“怪不得在古代,细金工艺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真是太美太震撼了!”赵琳静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鎏金蝴蝶蔓草钗。
自制饰品举行唐式婚礼,宣传细金工艺
渐渐地,周围的朋友也体会到了手工制作的好处。手工制作有机器加工才能达到的精密匀整,却能避免机器加工所造成的弯折和角度生硬等问题。可以说,手工制作能赋予饰品生命。
就这样,查阅了唐诗、《唐六典》和《新唐志》,以及当代一些专家的研究论文后,赵琳静陆续制作了很多唐代饰品。其间,她独立设计制作的花丝盒获得首届传统首饰艺术品“天工精艺奖”优秀作品奖,在北京国展2016 传统首饰艺术品鉴赏区参展。
赵琳静经常说,市场里有最深刻的文艺。一次,她按客户要求,耗时3 个月完成一件细金作品,谈到费用时,客户瞪大了眼:“这才用了多少黄金啊!你一开口就几万元,一克黄金难道值几千元了!”赵琳静无奈地解释:“细金工艺更多的是工艺价值,不能只看黄金的价值。”客户不依:“我给你1.2 万元,顶天了!”赵琳静无奈,这是“开张生意”,为了让工作室运转下去,她只能硬着头皮答应。她有些无奈,如何让作品价值与消费意识平衡?如何让消费者为艺术价值埋单?自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维持工作室运营是艰难的,但赵琳静从不气馁。从迷上细金工艺到现在,她常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沉浸在研究细金工艺的境界里。
细金工艺因为内敛含蓄又高贵,过去是属于古代皇家技艺,如今,随着普通大众审美能力提高和生活条件渐好,细金工艺也需要被普通大众熟知。赵琳静决定举行一场唐式婚礼,更好地向普通大众宣传细金工艺,鼓励人们传承历史文化。
2022年9月12日,高朋满座。典雅的音乐声中,赵琳静身着大红喜服,双手持一把团扇徐徐从内室走出。刚一露面,她满头华丽精巧的首饰引得宾客们伸长了脖颈儿:鎏金银钿头钗、鎏金银花钿、鎏金银步摇……只见懂行的宾客介绍说:“看,新娘手中所持用来遮面的那把扇子,就是空窗珐琅凤求凰嵌宝扇,是所有饰品中耗时最长难度最大的。”
听到这里,赵琳静的工匠朋友说道:“新娘身上30 多件首饰,都是她亲手制作的细金工艺饰品,她是细金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宾客们啧啧称奇。
在这场婚礼中,宾客们从赵琳静一身细金工艺的饰品上,体会到了追求精细、讲究细节、精美含蓄的东方之美。因为这一场唐式婚礼,更因为这一身诗词饰品,一时间,赵琳静名声大噪,她所喜爱的细金工艺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匠人们也要吃饭,赵琳静始终认为,艺术不能束之高阁,而是要在应用中焕发生机。她坚持每年参赛,不管是全国性还是地方性的赛事,她几乎不缺席,为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细金工艺。
不仅如此,为了让更多手工艺爱好者体验细金工艺的手工制作,赵琳静不仅进入博物馆做公益性讲座,还举办细金工艺研习班。在她的研习班里,学员们跟着赵琳静焊、堆、垒、织、编……有学员惊呼:“原来金子烧熔之后,可以拉成这么细的丝!”很多学员第一次戴上亲手做的首饰,惊叹:“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精致。”
“艺术是一辈子的事。”赵琳静说,“希望我可以永远为热爱全身心投入,创作出更多展现诗词意境的作品,让更多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