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旨·范式·格调:奥斯卡经典《雨人》的三重观照
2022-12-21李璐娜
李璐娜
由巴瑞·莱文森执导的电影《雨人》(1988),是一部深受全球影迷喜爱的好莱坞经典之作。导演用充满温情的镜像表达,将原本的两个陌路人即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和精明的汽车销售商弟弟查理,通过短短6天的公路之旅,将他们兄弟间的故事,及旅途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娓娓道来。本片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和人性的桎梏,以及点滴入心的保守主义价值观,不仅成功俘获了观众的心,也赢得了奥斯卡组委会的高度认可,获得了第6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角等四项大奖。《雨人》作为一部经典的美国商业电影,其成功之道是多方面的,其叙事主题包含了对保守主义价值观的肯定与宣扬,对好莱坞主流电影叙事策略的沿袭与传承,以及导演巴瑞·莱文森高超的叙事技巧,在叙事节奏和视听表达等方面,赋予本片以独特的叙事风格。上述种种电影叙事手法,都极大地迎合了电影市场的需求,满足了广大观众的心理预期,从而使本片时至今日,仍是一部电影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电影《雨人》的叙事主题、叙事策略和叙事风格三个层面,对该片的叙事特色加以解析。
一、叙事主题——保守主义价值观的传递
《雨人》之所以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不仅在于它展现了血浓于水的兄弟情的美好与温暖,更因为本片的叙事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与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高度契合。通过电影艺术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互动,推动了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与灌输。与其他好莱坞经典电影相同,《雨人》在娱乐大众的同时,通过支持主流意识形态,履行美国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使命。本片所蕴涵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不仅在美国观众中凝聚起社会共识,而且对全世界影迷也产生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雨人》讲述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对物欲过度追求的弟弟查理,在父亲去世后,却突然发现自己还有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为了能够平分父亲留给哥哥的三百万美元遗产,想要争夺监护权的查理将哥哥带离疗养院。由此,兄弟二人踏上了返回洛杉矶的公路之旅。作为“资产阶级男性”代表的弟弟查理,贪婪、自私、冷漠是其人性中丑陋的一面,而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哥哥雷蒙作为催化剂,让查理的人生观一步步发生了深刻转变,通过精神的救赎,人性的善良在查理身上实现回归。影片最后,一心想获得父亲遗产的查理,在企图将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骗回洛杉矶的长途旅行中,逐渐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兄弟情义,查理对哥哥由起初疏远粗暴到后来的关心理解,使影片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本片通过对金钱和感情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期望人们通过价值观的重塑来实现“灵魂的救赎”。导演巴瑞·莱文森通过对“公路空间”的重构,将传统公路电影中的“文化批判”变为“治愈式”的旅途片,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矛盾进行了一次完美的想象性解决。本片所宣扬的保守主义价值观成为有效化解美国中产阶级群体孤独与焦虑状态的一剂良药。[1]
电影《雨人》之所以能够斩获诸多奖项,与其叙事主题所传递的价值观不无关系。作为美国电影的最高奖项,奥斯卡奖始终直接或间接地为美国政治服务,这表现在获奖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必须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雨人》的叙事主题恰恰与保守主义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家庭危机已经成为困扰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道德标准和家庭观念的滑坡,使广大民众变得焦虑和不知所措。西方社会的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信仰和道德却日趋缺失,社会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混乱局面。《雨人》叙事主题中所提倡的人性救赎与家庭回归,是对美国民众传统美德的深切召唤,而观众也能在主人公的温情故事和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某种共鸣和认同。影片所传递出的保守主义传统价值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亲情作为人类最纯真的感情,都促使导演巴瑞·莱文森将家庭观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因此,时至今日,电影《雨人》对社会、家庭和人性的反思,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电影中强调的主流社会所坚持的普遍价值观,反映了广大观众的意识结构,让他们的郁结或愿望在观影中得到化解和达成想象的满足,这也促使《雨人》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影片。[2]
二、叙事策略——经典好莱坞模式的沿袭与传承
自1911年第一家电影制片厂诞生以来,好莱坞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经典叙事模式。这一叙事模式在人物设定、故事内容与结构、叙事规则等方面,遵循相对固定的叙事策略,并成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主导世界电影生产的经典叙事模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影正处于经典好莱坞情节剧回归的时期。巴瑞·莱文森作为一个编剧出身的电影导演,非常擅长讲述社会责任和道德命题的情节剧,更深谙好莱坞电影的经典叙事谋略和方法。因此,《雨人》这部电影既有其一贯的温淡而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在很大程度上遵循好莱坞的叙事规则,这也是本片能够被美国电影界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人物设定
以人物作为因果关系的中心而展开剧情,是好莱坞电影叙事的基石。而人性的欲望则是推动电影叙事的主要力量。因此,建立人物的世界,构建起对立的人物关系,是好莱坞电影叙事的首要目标。《雨人》中雷蒙与查理的“兄弟”关系,是影片的内核与剧情主线,但与普通的兄弟情不同,查理和雷蒙分别代表了不同属性的两类人。弟弟查理是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异化状态的有着人格缺陷的“病人”。他自私、贪婪、冷漠,是一个被欲望和利益驱动着的现代人;而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他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正常人看来是如此愚蠢和刻板,但在某种程度上,雷蒙却是作为一个未被现代社会所雕琢和腐蚀的,始终保留人类天性的自然人而存在。[3]兄弟俩性格上的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成为本片人物矛盾冲突的主因。这种冲突关系在随着剧情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变成一种互助关系。查理在帮助雷蒙尽可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同时,与雷蒙朝夕相处的日子也不断唤起他儿时的记忆,逐步体会到父亲和哥哥对他的爱,查理内心的亲情被唤醒,并在旅途的“治愈”下,灵魂不断得到完善。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主人公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刻画,是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手法,通过人物的移情作用,获得观众的接受和认可。
(二)故事内容与结构
努力讲好故事,尤其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强烈情感冲击的戏剧性故事,是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之道。美国著名编剧、导演罗伯特·麦基,将故事结构定义为“对人物生活故事中的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4]。一言以蔽之,经典好莱坞电影大多具备清晰的情节结构、鲜明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境以及浓烈的感情色彩,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期待,让观众集体无意识的欲望得以宣泄。电影《雨人》虽然情节相对平淡,但其在叙事结构上具有戏剧化的特征,整个故事按照顺时序、封闭式的线性结构来讲述,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并用兄弟之间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来构建剧情,最终通过“人物弧光”使故事更加贴近真实,进而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雨人》的故事编排是经典的好莱坞三幕式结构:第一幕讲述了弟弟查理发现父亲去世后,将三百万美元的遗产全部留给了自己从未谋面的哥哥雷蒙,为争夺遗产,他开启了自己的公路之旅;第二幕是在找到哥哥之后,返回洛杉矶争取监护权的过程中,观念不同的兄弟俩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打破了两人原有内心世界的平衡和秩序,他们在相互妥协中都获得了成长;第三幕则是故事结束,心灵得到救赎的弟弟放弃了监护权,两人对亲情有了重新的认知。在三幕式结构下,本片强烈的戏剧性叙事手法使观众能够有效沉浸在角色和故事中,并最终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三)叙事视点和时序
叙事视点是电影语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通过视觉元素的动态组合,为观众呈现一系列连续的时空视角体验。一部电影的视听叙事需要客观视角和主观视角的策略性选择,才能实现整部影片内容和主题的表达。客观视角以一种平行的角度,以中立的态度对电影中的事物加以叙述和表现,更加客观地描述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能够起到交代、陈述和客观记叙的作用;主观视角则将摄像机的镜头从剧中人物的视角出发,呈现出该角色对其视线范围内的人或事物的主观印象,它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主客观视角的结合使用,能够让观众真正沉浸在导演精心编排的故事中。
隐藏叙述者是好莱坞惯用的叙事手法,它要求从观众的心理接受机制出发,让电影中的故事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一样,尽量规避叙事者的干预。《雨人》中的叙事视点多以客观镜头为主,让观众作为“局外旁观者”直面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导演只用少量的主观镜头来展现哥哥雷蒙的视角,也是为了更好地让观众理解自闭症患者与常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巴瑞·莱文森用隐藏叙述者的镜头语言,将电影中的故事更加自然地呈现出来,拉近了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距离。而电影中的故事也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发展,整部影片没有使用闪回和插叙等手法,对过去的描述完全依靠人物的对白来实现,保证了故事讲述的流畅性和完整性,给观众以更加真实的感受。
三、叙事风格——缓缓升温的兄弟情
(一)叙事节奏
情节的构建是电影叙事节奏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包括事件的组织、人物的设定与悬念的安排,是一部影片能否对观众产生持续吸引力的关键。自然流畅的叙事节奏能够持续抓住观众的凝视点,使他们的审美期待得到满足。电影《雨人》正是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审美心态和需求,使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在导演精心设计的情节构建和视听变化中,真实而自然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雨人》作为一部时长133分钟的电影,正是由于对叙事节奏的完美把控,使观众观看时并不觉得其冗长、拖沓,反而有意犹未尽之感。
《雨人》作为一部公路电影,主人公雷蒙和查理的旅程,其实是一次对各自心灵空间进行探索的过程,而要实现最终精神的蜕变,必然需历经种种磨难。基于影片133分钟的时长,以及漫长旅程中众多的突发事件,如何讲好这个关于“兄弟情”的故事,叙事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情节构建作为电影叙事节奏的核心因素,其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才能实现电影的成功。[5]因此,导演巴瑞·莱文森在《雨人》的叙事中,用一种相对舒缓的节奏,在电影所构建起的一系列事件和场景中,渐进式地实现角色的自我探索和心灵转变,让观众能够在叙事节奏的引领下,感受到人间真情的美好,并产生情感共鸣。在两个多小时的剧情发展中,影片的事件组织频率并不高,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下,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得以更加丰满和细腻,两个主人公的关系和情感也在叙事节奏的引领下慢慢发生变化。影片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引得观众共鸣。
(二)视听表达
配乐是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一部经典的电影,观众可能会忘记其中的部分情节,但每当其配乐响起,那些沉淀在人们心中的电影情节会被马上唤起。电影《雨人》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其中配乐功不可没,它对影片独特叙事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电影《雨人》配乐是电影配乐作曲家汉斯·季默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其成为当代好莱坞最负盛名的电影配乐家的起点,他将电子音乐的新技术融入到传统音乐的创作中,为动辄就使用大型交响乐队的好莱坞配乐传统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更对电影配乐行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在《雨人》的配乐中,汉斯·季默使用了世界上第一台复音采样数字合成器,混合着钢鼓铿锵而冗长的节奏来描绘兄弟二人漫长的公路旅程。同时他为每段音乐都加上了长长的吉他弦音,使电影更具公路片的气质。为了表现患有自闭症的哥哥雷蒙与正常人完全不同的视觉角度,他用电子合成器来模仿非现实世界中的所有音色。在赌城拉斯维加斯的场景中,为了描绘查理凭借着雷蒙对数字过目不忘的天赋而在赌城呼风唤雨的神奇经历,配乐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迪斯科舞曲风格,直率而充满力量的架子鼓,斩钉截铁的掌击贝斯,还有奔放狂野的萨克斯独奏,虽然现在听起来有些老套,但在当时却是最为流行的音乐元素。因此,每当片中的配乐响起,沉淀在观众心中的回忆总会被轻轻唤起。音乐的参与使电影中虚幻的视听空间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在动感打击乐和非现实音色的协同助力下,汉斯·季默为《雨人》的配乐谱写出一个个简朴但迷人的旋律,并与电影的画面高度契合,在表现人物内心、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结语
《雨人》是一部温情恬淡的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导演巴瑞·莱文森为了在叙事节奏上实现缓缓升温的兄弟情这一叙事特点,其影像风格以写实为主,但在镜头设计、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等方面,也有其相对独到的风格和特点。电影从其题旨、范式和格调三个方面诠释和演绎了这部奥斯卡经典的三重观照。影片用全景镜头展现公路影片的诸多特质,光影变幻中推进着剧情的深进。在叙事策略上,沿袭与传承着经典好莱坞模式;在叙事风格方面,运用独特的叙事节奏和与众不同的中近景交替拍摄手法作为视听表达,缓缓推升着渐浓的兄弟情。这些基于景物呈现、画面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的巧妙设计,使影片两位主人公的阶段性变化得到良好的视觉呈现,也使影片的摄影语言起到了揭示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