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种业发展战略建立上海种业高地
2022-12-21雷艳芳陆鸿骞
■ 雷艳芳 陆鸿骞 凌 兵
种业产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之基。2022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提出,“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种业也是光明食品集团现代农业的重点支撑。光明食品集团以“高科技农业、高品质体验”为引领,聚焦种源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提高产出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都市现代绿色高效农业发展。
一、我国种业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引领我国主粮育种方向,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我国种业发展集群化趋势明显,已形成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南有海南(南繁硅谷)、北有甘肃(杂交玉米种子基地)、西有四川(杂交水稻种子基地),52个制种大县和100个区域性良繁基地为骨干的作物种业基地“国家队”,保障了我国70%以上生产用种需求。但我国种业仍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在新品种研发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面临瓶颈和障碍。《2020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近6400家种子企业中,真正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到100家,82%的企业是销售企业。
2021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2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已于2022年3月1日施行。新修订的种子法首次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全方位扩大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范围,大幅度提高侵权损害赔偿标准,进一步健全了激励种业原始创新的法律制度,对推进种业振兴具有标志性意义。表达了国家保护原始育种创新的决心,也为植物新品种的后续改良和推广应用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
二、上海种业产业创新综合优势明显
上海现有农作物种子企业60家,畜禽种业企业50家,拥有天谷生物、惠和种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有上海市农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等研究机构11家,集聚了韩斌院士、朱健康院士、林鸿宣院士、罗利军教授等领军农业科技人物和种质资源研究开发人才。拥有粮食作物制种基地1.8万亩,市级综合性农业生物基因资源库1个,列入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子平台。建成嘉定梅山猪、浦东白猪等畜禽保种场10个,其中国家级保种场4个,收集保存农作物、果树、花卉、微生物、畜禽等地方种质资源(遗传材料)22万余份。上海奶牛育种中心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南方地区唯一综合试验站,较早建立了生产性能测定(DHI)实验室。上海国际开放度高,营商环境好,国际科技、产业、人才等交流、交往、合作广泛,是对国内外创新资源、创业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各种人才最有吸引力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三、光明食品集团种业产业发展探索
(一)光明食品集团种业产业基本现状
2022年,集团共有10余家种业相关企业,包括粮食种业、蔬菜种业、花卉种业、奶牛种业和生猪种业等企业。
1.粮食种业。光明食品集团稻麦种业主要是依托自身30余万亩种植需要而不断发展,主要经营单位为光明农发集团所属的中垦种业和光明种业,拥有种子加工线11条、种子仓库5万吨。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企业不断深化科研育种工作,获得了“光明糯 1 号”“光明粳 1 号”“银香 38”“光明麦 1311”以及“中垦稻180”“中垦麦212”等中垦系列稻麦十多个自主知识产权。
2.蔬菜种业。集团蔬菜种业依托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主要是配合、参与农科院等单位育种试验和推广,以及蔬菜工厂化种苗的生产。星辉种苗以种苗业务为主,一类为种子播种,另一类为组织培养的幼苗,专注于各种蔬菜、花卉类种苗的生产。
3.花卉种业。集团花卉种业单位主要是上海花卉集团。2016年,上海鲜花港联合上海种业及上海农科院共同组建了“上海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花卉品种创新体系、花卉技术研发体系和种源生产推广体系的研发建设。此外,花卉集团利用云南独特的自然气候,打造云南红河州香石竹种苗、百合花新品种展示基地,建成“销地产”花卉良种基地。
4.奶牛种业。集团奶牛种业主要经营单位为光明牧业和上海奶牛育种公司,长期致力于中国荷斯坦种公牛的选育,先后培育出325、18414、12510、31101005等家喻户晓的优秀种公牛,其后代遍布全国各地。2021年育种中心共完成10.14万头奶牛的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上报数据73.76万条,其中有效数据61.67万条,数据有效率83.61%。
5.生猪种业。生猪产业主要经营单位为光明农牧科技公司。公司自2011年开始加入国家生猪遗传育种协作组,拥有成熟的育种操作规程、组织架构和相应设施设备,以及专业化的育种团队,并于2015年被评为国家级核心育种场。目前每年可以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猪1.5万头,年测定种猪数量达2万头,每年向全国遗传评估中心和上海市优良种猪登记协会上传测定数据1万条。
(二)光明食品集团种业产业的主要举措
1.集聚优势资源,打造光明母港现代种业创新区。依托花博园周边区域100平方公里左右的空间范围,形成“从光明田原至花博园”50平方公里为核心载体的崇明光明母港现代种业创新区。围绕上海建设“服务全国、面向全球的种业创新中心和种业企业集聚地”的发展蓝图,建设品种测试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质资源信息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种业企业服务平台,为种业企业提供检测、创新、创业、博览等服务。与领先的种业科研机构和研发团队合作,聚焦农作物、绿叶蔬菜、特色花卉等大品类,面向数字育种过程中对作物表型组大数据获取和表型精准鉴定系统的需求,结合逐渐完备的生物学信息库,助力植物基因组学的研究、编辑和利用。
2.以粮食种业为主导,构建一体化种业体系。依托上海创新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龙头,以科研院所为支撑,深耕优质稻米种源,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体系。建设“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进一步提升农作物品种试验、鉴定和示范的功能,建设全国一流,技术先进,集试验、展示示范和乡村田园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农作物展示基地,满足国家和市级农作物新品种试验、鉴定和展示示范需求。以“绿色、优质、氮高效”为主攻方向,打造绿色、优质、节氮水稻功能基因组技术平台,开发出一批快捷、准确和适用的基因标记,并优化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褐飞虱等多个绿色性状的分子聚合技术体系,打造“中国节氮水稻研发中心”。
3.探索商业化育种,创新集团种业发展机制。与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合作经营、技术引进分红、资源参股等模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探索构建合法合规合理的利益创造与分配机制。全面统筹配置种业资源,推进优势资源整合,提升粮食种源整体发展合力。加大集团种业创新支持力度,将集团种业发展纳入集团创新体系,设置一定的培育期,在培育期内对集团种业企业单列考核,建立集团种业人才引进与考核机制。
种业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全国来看,种业创新的盈利能力关键取决于核心品种与核心技术,这对集团种业发展是一个挑战。未来,集团将发挥整体的规模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努力构建一体化种业平台,打造上海种业产业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