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和价值意蕴探析
2022-12-21蒋雪萍
蒋雪萍
(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华 321004)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全国火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中国共青团团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伟大历史使命,相关教师应抓住时代热点问题,主动将百年团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之中,以百年团史学习教育改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质量、培育具有正确政治立场和奋斗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有极大的正面作用。
一、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广大高校学生精神世界的主阵地。因此,以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理论指导、充实和提升教学内容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而百年团史是党的历史理论的最新结晶,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讲述百年团史,夯实团史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青团团史是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百年荣光史,更要理解中国共青团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社会主义的政治组织,“共青团把青年人组织起来,是在理想信念感召下坚定信仰的结合、科学主义的结合。”如此,青年学子才能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真理,进而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增加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对百年团史的历史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从而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头脑。应该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同质异构”的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课本内容差异较大,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实际效用大相径庭,因此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教学时必须结合课程的特殊性,如教学目标、授课内容等,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共青团团史的基本理论。
(二)要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必要补充,增强团史教育感染力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以“两微一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现代信息传播方式,也以其时代性、潮流性、时效性、沉浸性大受高校学子的欢迎,极大地丰富了青年的主观世界。因此,网络新媒体平台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主阵地的补充,成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百年团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要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必要补充,而且推动创新网络育人工作也是高校育人体系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虚拟空间中的延伸。
以网络新媒体平台为必要补充,要从价值导向维度和技术运用维度进行创新创造,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高校学子价值认同、历史认同、政治认同。其一,在价值导向维度,要明确团史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政治判断力和信息辨析力,强化政治认同。高校要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百年团史宣传教育,通过青年宣讲员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带领中国青年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政治意志、为国为民的政治胸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坚持,帮助当代高校青年学生认清自身的政治责任,完善大历史观,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思想。其二,在技术运用维度,要积极整理百年团史资源,以各新媒体平台为重要载体讲好百年团史故事,重点在学院专题网站打造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多维生动的技术平台,增强团史教育的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百年团史。同时,要在微信公众号、学习通等教学平台上开设百年团史学习教育网络思政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紧跟时代步伐,创建名师百年团史学习教育自媒体平台,鼓励教师入驻微博、哔哩哔哩等受众较多的自媒体平台,通过趣味、权威的讲解把团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重要基本理论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求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增强百年团史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为主推手,凸显团史教育的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仅学理性、教育性强,更是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培养人、教化人、感召人的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对“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思考,对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改变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阐述,深刻揭示了实践之于个体主体性、思维真理性、主客观相统一性的关键作用,为在当今高校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提供了理论指引。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用好这一载体有利于开展高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也符合认识论中“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各类实践中,学生们才能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才能凸显百年团史的育人实效,才能实现知信行统一。
要在高校内外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并以此为主推手,将“学理”转化为“在场”。其一,设立校园实践平台。要围绕百年团史红色主题内容,在校园平台内积极开展常态化的读书会、报告会、交流会等团史学习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创立高校学子百年团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社区、企业中,进行全面的宣讲。其二,借助社会实践平台。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把团史学习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鼓励高校青年在假期主动去基层实践,并结合团史学习教育内容开展寒暑假社会课程作业调研、红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高校也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领袖故居等教育实践基地,在实践中使学生切身感悟中国共青团百年团史的光辉历程,真正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外价值观多元化、中外文化激烈碰撞。在这种大背景下,少数青年大学生出现了爱国报国情怀淡薄、虚无主义抬头、理想信念动摇等现实问题。将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于培育青年大学生成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激发高校青年学子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将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激发高校青年的爱国情怀。新时代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立足于民族性、开放性、时代性,精准面对高校青年,激发其爱国、报国的情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鼓励青年为家国民族“大干一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因此,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青年们、对中国共青团的根本思想指向都划出了正确的航道,中国共青团将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奋力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将百年团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激励高校青年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譬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受到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专家学者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青年团积极响应,掀起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战斗机飞上蓝天;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射出石油;1964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中青年为主体和生力军的科技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国家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奋进新时代,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染的高校青年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续写中国青年的辉煌篇章。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千千万万的“90后”奋战在脱贫一线,部分青年同志甚至为祖国的千秋伟业献出了最为宝贵的生命。高校青年要主动接受百年团史教育,将爱国情怀主动转化为报国行为,将爱国热情和报国本领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二)有利于高校青年学子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和平安稳的年代,我们更要居安思危,要对青年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青年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使其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将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帮助广大高校青年看清百年团史是真实光荣的历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为主阵地,以新媒体平台为补充,以各类实践活动为主推手,多维度、全方面地开展百年团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在历史逻辑中加强思想引导,帮助高校青年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广大高校青年学生通过百年团史教育了解一代代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和重大牺牲,进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如此,广大高校青年学生才能自觉抵御、主动破除历史虚无主义,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新方位新阶段,激发其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荣光的自信和自觉。
(三)有利于帮助高校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将百年团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必将帮助广大高校青年学子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青年提出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和必然结果。“理想信念”一词最早出现在1996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为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精神。而后,在多个重要文件中,“理想信念”一词频繁出场。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始终高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共青团才能形成最为牢固的团结、锻造最有战斗力的组织,始终把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之下。”强调了青年、中国共青团、共产主义和理想信念之间的血肉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比喻成“钙”,意指理想信念是广大中国青年成才立志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能给人指明正确的人生方向,带来无穷真理,指引广大青年自觉为实现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而不懈奋斗。
崇高的理想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又是教育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实现机制,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广大青年没有这两个理想便谈不上信念。要在校内外的思想政治实践和理论教育中使广大高校的青年学子深切感受到一代代中国青年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主动牺牲的高尚理想信念。因此,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鼓励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总之,在将百年团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广大高校青年学子的头脑,以树立坚定、高尚的理想信念为目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结构,才能更好地塑造具有蓬勃朝气和浩然正气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