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影像诊断方式在结肠癌病理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2022-12-20邢一鸣
邢一鸣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江苏 南京 211300)
近年结肠癌已成为消化性病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受结肠腺瘤、结肠息肉、炎性肠病、饮食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影响,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1]。目前治疗结肠癌多采用根治性手术,加以靶向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结肠癌分期≥T3期需给予术前放化疗,提升病灶切除率,降低病变复发率,进而改善疾病预后[2]。所以,临床在实施治疗时需明确结肠癌分歧,确保个体化治疗最优。目前,放化疗、手术为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式,但疾病治疗前临床分期对疾病治疗方式有一定决定性作用。用于诊断结肠癌和评估其分期的影像学方式主要包含钡餐肠道造影、螺旋CT、纤维肠镜、超声等,临床多采用CT检查、超声检查进行结肠癌分期判定[3],但有关此两者诊断作用高低,现临床有一定争议性。本文选取2020年4月—2021 年1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癌患者,分析腹部增强CT与超声内镜检查在判定结肠癌病理分期上的意义。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癌患者,其中女16例,男24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1.24±5.02)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确诊,符合《2021 年V2版NCCN结肠癌临床实践指南》[4]中结肠癌判定标准;②病灶未出现远处转移;③临床资料完整者;④满足腹部增强CT、超声内镜检查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如直肠癌、乳腺癌、肝癌等;②特殊阶段患者,如哺乳期;③精神/智力影响,影响检查配合度;④合并内科慢性病变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⑤其他肠病患者,如炎症性肠病等。
1.2 方法
40例患者结肠癌患者均接受腹部增强CT、超声内镜检查。
腹部增强CT:仪器为16排螺旋CT(西门子公司),指引其接受腹部CT检查前2 d主要进食少渣食物,前1 d主要食用流质饮食,检查日禁食,检查时需做灌肠(2.5%泛影葡氨900 mL)处理(2次),再做保留灌肠(2.5%泛影葡氨1 000 mL)。检查时患者仰卧,参数设置为层厚0.5 mm,扫描时间5 s,全腹部容积扫描模式,从肝脏顶部扫描至盆底肛门部位。完成扫描后,实施增强扫描,肘静脉注入(速率3.5 mL/s)20 mL 0.9%氯化钠溶液和75 mL碘佛醇,CT值阈值满足后实施增强扫描,电流250 mAs,电压120 kV,设定螺距1~1.5,层厚0.5 mm,扫描范围300~400 mm。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扫描数据,应用最大投影密度、容积重建等计数病灶血管状况。
超声内镜检查:仪器为Fujinon公司提供的环形扫描式超声内镜(EG-530UR),设置探头频率为(7.5~12.0)MHz。指引各患者接受检查前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利用水充盈法明确病灶部位,注水,直至充盈结肠后,用超声多次检查肿瘤位置,尽量让病灶与超声检查方向两者保持垂直角度。观察病灶位置、病灶范围、病灶侵犯状况、附近淋巴结状况等。
病理检查将采集的标本做石蜡包埋、切片、染色处理,镜下观察并确定病灶分期状况。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与T病理分期的相符性: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T分期的相符性评价。超声内镜检查评价标准:T分期,T1期:病灶在黏膜下层、黏膜之间,第2层黏膜下层强回声带完整且连续;T2期:病灶侵至低回声固有层,破坏强回声带,固有肌层低回声增厚;第3层强回声带完整且连续;T3期:病灶浸至结肠附近脂肪,破坏到第3层强回声带,智齿状突起或低回声,病灶侵至肠壁外。T4期:病灶侵至附近组织或器官,附近脏器强回声持续中断消失和病灶低回声模糊。腹部增强CT检查评价标准:T分期,Tx:无法有效评估原发病灶;T0:缺乏直接证据判定原发病灶;Tis:病灶在上皮内部或侵入黏膜固定肌层;T1:病灶累及到黏膜上层;T2:病灶累及到黏膜固有肌层;T3:病灶累及结肠附近组织,深度至浆膜下层;T4:病灶侵入至脏层腹膜,或其他组织。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总例数×100%。
(2)与N病理分期的相符性: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N分期结果的相符性评价。超声内镜判定标准:N分期:N0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N1期:1~3枚区域淋巴结转移;N2期:区域淋巴结转移枚数≥4。腹部增强CT判定标准:N分期:N0:未出现淋巴结转移;N1:淋巴结转移≤3 cm;N2:淋巴结转移>3 cm;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总例数×100%。
(3)与M病理分期的相符性: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M分期结果的相符评价性。超声内镜判定标准:M分期:M0表示病灶未转移至远处,M1表示病灶转移至远处。腹部增强CT判定标准:M1表示远处转移情况,M0表示没转移。诊断符合率=真阳性例数/总例数×100%。
(4)诊断效能: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的诊断效能。计算方法: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T分期结果比较
腹部增强CT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72.50%(29/40),超声内镜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90.00%(36/40);超声内镜T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1,P<0.05)。超声内镜T分期诊断效能均优于腹部增强CT,见表1、表2。
表1 两种方法与病理检查T分期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2 两种方法诊断T分期效能比较
2.2 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N分期结果比较
腹部增强CT诊断N分期的准确率为70.00%(28/40),超声内镜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为95.00%(38/40);超声内镜N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58,P<0.05)。超声内镜N分期诊断效能均优于腹部增强CT,见表3、表4。
表3 两种方法与病理检查N分期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4 两种方法诊断N分期效能比较
2.3 超声内镜、腹部增强CT与病理检查M分期结果比较
腹部增强CT诊断M分期的准确率为95.00%(38/40),超声内镜诊断M分期的符合率为80.00%(32/40),腹部增强CT M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5),腹部增强CT M分期诊断效能均优于超声内镜,见表5、表6。
表5 两种方法与病理检查M分期结果比较 单位:例
表6 两种方法诊断N分期效能比较
3 讨论
结肠癌为近年临床恶性肿瘤中常见疾病,因饮食结构、生活质量提升等因素影响,结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报告称[5],年龄≥50岁人群的结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高。因此,早期筛查也有必要性。同时,因疾病早期症状无明显性,病变早期阶段患者不知晓病情或不重视病情,直至病变出现血便、大便症状异常等再就医,大部分病情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阶段,加之可供选择的治疗方式也有多种,且治疗方式不同,疗效也有所差异[6]。TNM分期系统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7]。所以,治疗前准确判断疾病分期,以及采用哪种影像学方式进行判定,已成为目前重点关注问题。
超声内镜在分辨局部分期上的准确性不太理想,但针对结肠癌有无出现肝转移等状况的检查属于常用检查方式[8]。超声内镜可将肠壁层次清晰显示出,有报告指出[9],结肠癌分期≤T2期可采用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高,可用于检查前分期判定结肠癌病变。腹部增强CT可从多个角度观察到病变状况,并利用仪器软件准确分析病变进展和病变附近受侵状况,进而获得准确的病灶和附近组织关系、肠腔外病变状况、有无淋巴结转移等[10-1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诊断结肠癌T分期、N分期的准确率高于腹部增强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变M分期的判定上,腹部增强CT更具优势。分析原因可能为,腹部CT增强扫描在判定T分期上,随着病灶范围扩大,其难度也就加大,在显示肠壁分层方面,效果不理想,无法准确判定病灶浸润和炎症而造成的病理改变,在区分病灶对黏膜下层、肌层的入侵状况上也存在难度[13-15],因此,相比于M分期,腹部CT判定T分期的局限性更大。而超声内镜在检查病灶转移方面,易出现过度分期的状况,其原因可能为把淋巴结肿大误认成淋巴结转移。本文结果显示腹部CT检查M分期,更具有优势,除腹部CT自身具备的优势之外,同时也受超声内镜分期准确度影响因素影响。超声内镜检查受内镜医生自身操作熟练度和经验的影响性非常大,为确保检查准确性,需确保所获得图像清晰,在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时,肠道残留物质也会影响到图像清晰度。因此,条件成熟,需扩大样本量进行大样本数据分析,做出深入性探讨。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结肠癌时,可根据实际状况选用超声内镜检查和腹部增强CT方式,此两种方式各自均具有一定优势,超声内镜在检出结肠癌T分期、N分期病变上准确率高,腹部增强CT在检出M分期上准确率更高,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