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价值
2022-12-20丁勇生王汉杰杨彦松通信作者
丁勇生,王汉杰,杨彦松,冯 峰(通信作者)
(南通市肿瘤医院影像科 江苏 南通 226361)
周围型肺癌是指第三细支气管下方和呼吸细支气管上方的肺癌,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种恶性肿瘤,是迄今全球范围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1]。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当病情进入中晚期时症状多明显。周围型肺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大量吸烟者患发生肺癌的概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3]。吸烟年龄越小,患肺癌的可能性就越大。周围型肺癌患者一旦被确诊,病情已十分危急,多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机会。因此,加强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学检查是临床诊断肺癌的金标准[4]。多层螺旋CT可一次屏气完成扫描和进行快速容积扫描,是诊断恶性肿瘤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本研究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2018年1月—2022年6 月收治的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118例,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通市肿瘤医院2018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9 例,女性49例;患者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62.4±2.11) 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 患者存在咳嗽、胸痛症状;③患者均无精神异常,听力完好,思维逻辑正常,无家族遗传;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严重肝功能与肾功能不全患者;④中途退出或不配合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取平卧位置进行屏气扫描,采用Sensation 64排螺旋CT机进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对病灶及周围毛刺、条索、胸膜牵拉等改变进行薄层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 kV,电流时间积200 mAs,螺距1.375:1,旋转时间0.6 s,视野180~220 mm,原始采集层厚0.625 mm。增强扫描:选择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有限公司,规格30g(I)/100 mL/瓶,批号22032861]80~100 mL静脉团注,速率3.0~3.5 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 s。扫描范围:自肺尖部至隔顶。图像处理:扫描数据传送至后台工作站行横断面薄层重建,重建参数层厚5 mm或1.0 mm,重建间隔5 mm或1.0 mm,部分病例行冠状位或矢状位多平面图像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阅片:由本科室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2名医师独立阅片,当阅片结果不一致时,2 名医师共同讨论得出最后的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获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1.3 观察指标
①以临床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术前多层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诊断准确率=CT确诊人数/受检总人数×100%,并分析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②观察多层螺旋CT检查病灶分布情况。肿瘤直径评价标准:将影像学看作是一个平面的影像,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测量肿瘤的大小,取较大径为肿瘤直径。③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应用加权Kappa值分析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能,Kappa值≥0.75认为一致性较好,0.40<Kappa值<0.75说明一致性中等,Kappa值≤0.40表明一致性较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确诊情况及影像征象
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98例患者为周围型肺癌,多层螺旋CT确诊97例,诊断准确率为98.98%。周围型肺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成像征象:周围型肺癌肿瘤的增强密度不均匀,大多呈不规则形,少数呈准圆形。病灶较大23例,周围的肺纹理增加和扭曲,尤其是在肺门侧。直接征象为肺周围组织中的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其中边缘有毛刺者65 例,鳞癌患者中出现短细毛刺28例,未分化癌患者中出现4例短细毛刺。间接征象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凹陷、少量钙化和空洞。
2.2 多层螺旋CT影像的诊断效果
多层螺旋CT诊断肿瘤类型、肿瘤直径与病理学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病灶分布情况
2.3 多层螺旋CT的诊断效能
多层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96%(96/98),特异度为95.00%(19/20),准确率为97.46%(115/118),Kappa值=0.9113,与手术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见表2。
表2 多层螺旋CT影像的诊断效果 单位:例
3 讨论
肺癌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肿瘤的位置、病理类型、转移情况、并发症以及患者反应和耐受性的差异。目前,吸烟被认为是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胸痛是周围型肺癌的主要症状,常局限于胸部和肩部的某一部分,通常没有压痛点。痰中带血或咯血也是肺癌的常见症状,约占首发症状的30%。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发生率为20%~30%[5]。肺癌引起发热的原因有2个:其一是炎症,当中央肺肿瘤生长时,通常会阻塞肺门或支气管开口,导致相应的肺叶或肺段阻塞肺炎,患者体温多在38 ℃左右,不超过39 ℃;其二是患者体质量减轻,在某些特定的活性物质(包括荷尔蒙、抗原、酶等)作用下,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通常先于其他症状,并随着肿瘤的生长和衰退而消退或出现。临床上,浸润与转移部位最常见的是纵隔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大多位于病变的同一侧,少数位于病变的对侧,大多是坚硬的、单个或多个结节。气管旁或胸膜下淋巴结肿大会压迫气道,导致胸闷。胸膜是肺癌侵袭和转移的常见部位,包括直接侵袭和种植转移。肺癌患者临床表现因胸腔积液的存在或不存在以及胸腔积液的量而不同[6-7]。除了直接侵袭和转移外,胸腔积液的发生原因还包括淋巴管阻塞、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周围型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一旦患者被确诊为周围型肺癌,将会出现极其严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周围型肺癌干性胸膜转移的发生率跟原发灶与胸膜的关系有关[8]。现阶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周围型肺癌可获得早期诊断,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9]。多层螺旋CT是目前胸部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对微小病灶的检出率较高。病理学检查对疾病的病因、病变起源以及病理性质的鉴定具有重要价值,通常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10]。但由于这种检查方式较为复杂且对患者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因此还需要寻求其他安全且准确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是在原有单层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临床检测方法。与单层螺旋CT不同,多层螺旋CT可同时采集多层投影数据,诊断性能大大提高,扩大了每次扫描的覆盖范围,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可得到质量更好的三维重建图像,具有理想的空间分辨率,可从多个角度完成诊断[11-12]。在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技术可在短时间内扫描体积,将数据包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多角度重建,具有高密度和空间分辨率,能清晰显示病灶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利用多维重建技术可显示病变的边缘、形状、密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减少容积效应,使肿瘤的血液供应显示更加客观、清晰,诊断效能更高。此外,其扫描速度更快,可消除因呼吸运动引起的伪影或焦点丢失,并为医师提供高质量的成像图像,清晰显示周围组织与病变位置之间的关系[13]。在检查过程中,多层螺旋CT可根据病变的形状和大小、边缘征象、病变的内部特征以及邻近组织的CT表现来诊断大多数周围型肺癌。对于少数基本征象很少或不典型的病例,应在病灶上进行CT靶向扫描。对于不能确定诊断的患者应在短时间内接受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支气管镜肺活检或定期复查,以避免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在明确病理诊断后,应进行分期诊断和分子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14-15]。
本研究对所有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多层螺旋CT影像显示,周围型肺癌肿瘤的增强密度不均匀,多数呈不规则形,少数呈准圆形;周围的肺纹理增加和扭曲,尤其是肺门侧;直接征象为肺周围组织中的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肿块,间接征象为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凹陷、少量钙化和空洞。经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98例患者为周围型肺癌,多层螺旋CT确诊97例,诊断准确率为98.98%。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肿瘤类型、肿瘤直径与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病变的形状、大小和边缘,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内部特征和周围邻近组织的CT表现,从而有效降低漏诊和误诊的发生率。多层螺旋CT诊断的灵敏度为97.96%,特异度为95.00%,准确率为97.46%,Kappa=0.9113,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多层螺旋CT扫描可在短时间内全方位扫描周围型肺癌患者的整个胸部体积,而不会被漏诊。在体积扫描后,可在不同范围内进行重建,从不同角度观察焦点特性[16-17]。此外,多层螺旋CT成像是一种没有组织重叠和闭塞的断层图像,可更清楚地显示病灶本身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区分直径约0.5 mm的病变,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实用效果较好[18]。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在周围型肺癌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可有效诊断周围型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