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载采访笔耕,他永葆热忱
——江坪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纪要

2022-12-20王璐怡

传媒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老总

文_王璐怡

王璐怡

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

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11月6日下午,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年座谈会在杭举行。江坪,新中国第一代新闻人,也是浙江老一辈新闻人的杰出代表,从1952年起,历经《浙江工人生活报》、《浙江日报》、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等多个岗位。从普通记者、党报总编到记协主席,70年来他始终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诞生了《中国讲师和西德博士帽》《企业家之歌》《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等诸多名篇佳作,还出版了《在甬江怒潮中》《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等书。

座谈会上,江坪和老中青三代新闻工作者、学界代表交流媒体融合大时代下的传承与创新,共话新闻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我们整理摘录了江老和部分代表的发言,与读者共飨。

热爱、坚守、创新

浙江日报原总编辑、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原主席,省关工委副主任江坪

70年的新闻生涯我有很多感悟,概括起来是6个字:热爱,坚守,创新。

第一,热爱。只有热爱自己本职工作,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如果你不爱新闻工作,怎么能够写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作品呢?

1954年我接受了一个重要采访任务,就是写宁波工人运动领袖王鲲烈士的事迹,我到杭州、宁波、上海去采访当年的老工人,花了一个礼拜写了5万多字,叫《在甬江怒潮中》。写完后在报纸上连载,之后被人民出版社出版,宁波市又改编成了舞台剧,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次采访使我认识到,新闻推动社会进步。怎么推动?用你的作品对社会产生影响。我感到新闻工作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从此以后,我就爱上了新闻事业。

第二是坚守。坚守是热爱的延伸,只有热爱才能坚守,才能守住我热爱的新闻岗位,当好记者。我刚到浙江日报时,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你到报社不要想当官,要当好记者”。所以我坚守新闻岗位,当好记者。省委三次想调我去相关部门岗位,都征求了我的意见,我最后还是留在了新闻岗位。

第三就是要创新。新闻工作者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对事业来讲是发展的动力,对个人来讲,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高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创新的思维。我们新闻工作和“新”字是连在一起的,我们要推动社会进步,就要关注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思想、新人物、新经验、新问题。

我的新闻生涯也是跟着“新”字走的。我采访了步鑫生,他是改革先锋,采访时困难重重,最后写的《企业家之歌》得到了省委的肯定。当时有领导批示,“对于一些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工作者来讲,步鑫生的经验是一帖良药”。我当时看到《万象报》上有鲁冠球的一封信,这封信100多字,讲了企业要讲道德,要有社会责任。我就写了《推荐鲁冠球的一封信》,在浙报刊登后,人民日报转载。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连续7天进行了企业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的大讨论。

我们记者要关注这些新闻人物、新经验,引领社会进步。衷心希望年轻的新闻人在当今这样生机勃勃的新时代里,不负韶华,珍惜光阴,做一个顶天立地的记者。“顶天”就是要读懂我们党和国家的政策,“立地”就是要报道人民大众创新创造,写出一些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闻作品来推动社会进步。

一位可敬的温暖的前辈、领导和师长

《美术报》总编辑杨丽

江老总在他最新的作品集《生活的果实》里说过这么一句话:“在人生的征途上,能够遇到知心的前辈、师长,是十分难得的,他们在交往中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你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从事事业。”对于我来说,江老总就是这样一位可敬的温暖的前辈、领导和师长。

我和江老总,其实碰到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就是这有限的接触,对我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重要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江老总教我怎样当记者,二是江老总教我怎样当总编。

我是1997年夏天正式从杭大新闻系毕业进入集团工作的。当年1月的一天,我接到领导布置的任务,让我跟随江坪老总一起去看望、采访著名演员、作家黄宗英。没想到那一次,成了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堂采访实践课。江老总一见到黄宗英,就亲热地叫“大姐,我们来看你了”。黄大姐看见江老弟也是高兴得不得了。江老总对黄宗英的最新动态很了解,问她身体恢复得怎么样,筹拍电视剧的事情进行到哪一步了。他们谈天说地,这整个过程中黄宗英甚至一直在打毛线,手上的活计一直没停过,这一幕简直让我看呆了。这是多么和谐到让人羡慕的采访和被采访的画面!采访结束后,虽然是我成文的,但可以说这个采访的过程就是江老总主导的。他言传身教完成了一堂新闻采访的示范课。

江老总还告诉我他采访原浙江大学校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故事。路甬祥当时刚刚从德国归来,家里居住条件较差,江老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抓住机会向有关方面反映。后来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路甬祥非常感动。这种感动也传递给了我。从此以后到现在,我和被采访对象之间,一直都保持着亲切友好的关系。

因缘际会,2019年我到美术报当总编辑,而美术报就是1993年江老总和当时的中国美院院长肖峰一起推动创办的。江老总嘱咐我,不要把美术报办成一张曲高和寡的报纸,要把爱美的,审美的种子播撒到大众中间。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他当年送我的那本他写的书《情系万家 心向读者》。这8个字,也是他推动创办的钱江晚报的办报宗旨。江老总的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读者,因为他知道那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在当浙江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的时候,热心张罗和今日早报联合举办“慈善年夜饭”,每一年都给读者送去温暖和关爱。怎么样去拥抱用户,怎么样和读者共情共鸣,我们也要像江老总一样全身心、一辈子去琢磨,去追求,去实践。

真正的记者就要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老百姓

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沈爱国

今年年初,我在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策划了一个《增四力·向未来》的专题报道。组织大二大三的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老一辈新闻人,进行访谈和口述实录。当时设定的活动目标是这样描述的:“与新闻界前辈一起重温激荡人心的岁月,并通过这种访谈实践和融媒体实践大练兵,增强新闻学子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此致敬前辈、继承传统、赋能未来。记得来时路,不忘梦归处。重温传统、锤炼四力,助推新世纪新闻学子真正成为胸怀大局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城院的小分队去了江老师家采访。6月初,报道在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出,有图文报道、5分31秒的短视频报道,还有扫二维码可以观看的H5作品,再加记者的采访札记,形式非常丰富,真正体现了融媒体报道的特色。这一次的采访,给我们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人生财富。

有一位同学在采访札记中写道:“从一名记者到党报总编,从采访报道改革先锋到89岁高龄笔耕不辍,关爱青少年成长,积极参与社会工作。70年如一日,需要何等的激情与毅力,才能让新闻人的优秀品质在他身上熠熠闪光,至今不灭。‘每天问自己做了什么?每天记日记,问自己有没有虚度这一天?每天做一件小事,每月做一件中事,每年做一件大事。’江老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或许很多年以后,我仍会记得春日午后的这场采访,记得采访过程中前辈对我们的殷殷嘱托:‘真正的记者就要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老百姓,为老百姓做事情,为社会进步做事情。’”我觉得这个学生这番话,也说出了我的心声,这就是我们老前辈江坪老师留给年轻学子的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只要心是年轻的 能随时焕发崭新的光芒

浙江日报全媒体政治新闻部记者李灿

我是一个和互联网共成长的幸运90后。大家可能有看到过我的栏目《90talk》。栏目的特色,就是我这名90后带着大家去看各种各样的年轻人!但是随着00后的崭露头角,我也不得不承认一句“老话”: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着。

我对年轻有着自己的理解。去年,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我筹备、制作了《90talk》党史学习教育特别策划《红色笔记本》。节目延续了《90talk》一贯的青春、有趣、生动的特点,同时又让重大的党史内容得到严肃客观的呈现。更巧的是,那段时间,“戏里”,我“穿越时空”和百年前的年轻人——也就是那些90后、00后革命先烈对话;而“戏外”,我刚好完成了从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身份转换。今年,我成为一名正式党员,而我们的《红色笔记本第二季》也开始播发了。今天有幸参加这个特别有意义的座谈会,我发现,年龄它从来不是一个限定词,只要心是年轻的,即使被一圈圈岁月包裹着,都能随时焕发崭新的光芒。我也告诉自己,今后,要珍惜在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干的机会,继续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永远对这个世界跃跃欲试。

(配图摄影:董旭明)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老总
智珠
瓷器情谊
重大主题报道的精准把握和创新实践——以浙江日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系列调查报道为例
国庆报道:看70年变迁的“中国范儿”——浙江日报国庆报道梳理分析
好版面也讲究“时、度、效”——《浙江日报》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编辑体会
瓷器情谊
小动作
记录时代脉动,从“你我他”讲起——浅谈浙江日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刊《我的家国记事本》
如何做好重大会议报道的视觉呈现?
——谈《浙江日报》《钱江晚报》G20杭州峰会报道的版面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