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妆造元素在国潮服饰中的应用
2022-12-19曹馨,王蕾
曹 馨,王 蕾
(中原工学院 服装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豫剧是河南有名的地方戏,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人物传神著称。豫剧妆造是表现豫剧人物形象的主要内容,是豫剧舞台表现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从豫剧妆造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入手,挖掘豫剧妆造元素与国潮服饰相结合的路径。
1 豫剧妆造的审美表现及文化内涵
传统豫剧视觉元素包括戏服、行当、脸谱以及舞台布景等,这些元素在豫剧表演过程中都分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表现各人物特点的主要靠妆造,而妆造是指各戏曲人物的妆容及服饰造型,即豫剧中的脸谱和戏服,既是渲染人物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豫剧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特色鲜明、设色丰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构成了河南地域鲜明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本研究以豫剧妆造为切入点,挖掘可适应当下审美的豫剧内涵,提炼豫剧妆造中具有表征意义和文化底蕴的元素与国潮服饰相结合,发扬豫剧的传统艺术魅力,赋予国潮服饰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市场识别度,让豫剧以更加鲜明生动的形象进入人们的生活。
1.1 戏服的审美表现及内涵
按照构成要素,豫剧服饰的元素可以分为5类:款式、色彩、纹样、刺绣和面料。其中,色彩和纹样是较为突出的视觉元素,是与现代国潮服饰相融合的有利方向。在传统剧目中,豫剧因唱腔高昂、雄厚有力,其服饰图案和色彩纯粹、明艳且对比性较强,而服装类别受角色和等级的影响划分较为严格。例如,以黑白辨忠奸,黄色表尊贵,龙为王、莽为臣的纹色特性表现突出[1]。豫剧剧种的繁盛离不开服装视觉元素在舞台表演中的构成,其特色鲜明、别具一格,奠定了豫剧舞台艺术的基调。
1.1.1 色彩
豫剧服饰的色彩是豫剧中造型艺术的灵魂。豫剧服饰中色彩的使用与人物角色密切相关,在应用过程中,会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以及民俗习惯进行调整。从人物性格来看,通常正气凛然但脾气暴躁的人物多服黑色,热情奔放、果敢豪迈的人物多服红色,阴险疑诈、多虑惆怅的人物多服白色。从人物身份来看,豫剧服饰色彩的规范使用源于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通常分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下五色(蓝、紫、粉红、淡青、香色),上层阶级使用上五色,下层阶级使用下五色。从民俗习惯来看,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热闹吉利,白色代表一种悲伤哀怨、冷清孤寂的情绪[2]。豫剧服饰的色彩充分体现了这种风俗习惯。
1.1.2 图案纹样
豫剧服饰中图案纹样的选择同色彩一样,也要考虑人物的性格、身份地位以及地方风俗等。常见的豫剧服饰纹样主要有龙凤纹、花鸟植物纹、飞禽走兽纹,龙纹代表身份高贵,为皇帝专用,象征着皇权;凤纹是女性权力的象征,广泛用于女蟒、女皇帔以及宫衣等女性服饰[3];花鸟植物纹中特以国花牡丹陈列最为显著,相关服饰在豫剧中为文人武士所穿;兽纹用来表达人物的角色性格与年龄等级,如代表官阶的补子图案,根据不同兽纹推断文武官员及其所处阶级。
1.2 脸谱的审美表现及内涵
豫剧脸谱有不同的“行当”,而“行当”是指生、旦、净、丑,各“行当”有着固定的脸谱谱式,不能随意勾画。早期的豫剧受条件限制,脸谱往往比较简单,只有红、白、黑三色,线条勾勒也比较粗犷,后经过长期的演绎发展以及对京剧的效仿,才逐步丰富完善。目前,人们能看到的脸谱用色有红、黄、黑、金、绿、紫、蓝、粉等,红色通常表示忠义、耿直;黄色表示干练、暴虑;白色表示阴毒、奸诈;黑色表示刚正、勇敢;金色表示神圣、仙佛;绿色表示侠心义胆;紫色表示热忱、忠谨;蓝色表示妖邪、盗寇;粉色多适用于年老的臣子、宿将[4]。豫剧脸谱根据色彩、图案取意来传达角色身份及褒贬寓意,例如《金盆记》中钟无艳的脸谱,半边旦角妆容,半边花脸脸谱,寓意虽相貌丑陋但文武兼备;再如《十王宫》中的杨广,额头上绘画蜘蛛的形状,寓意此人比较奸诈、狡猾。豫剧脸谱的多样性代表着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性格,每一笔都有其意。
2 当代国潮服饰设计现状
国潮的兴起可以追溯至2018年,中国潮牌“李宁”以“中国李宁”的新身份参加了巴黎时装周并推出“悟道”系列,自此,国内掀起了民族自豪、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国潮风暴[5]。国潮服饰是指以服饰为载体,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表达,具体来说,即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元素与现代服装相结合,将传统元素应用于年轻人所喜爱的潮流服饰中。随着国潮的兴起,市场上各品牌相互竞争,而国潮服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设计缺乏创新性
在国潮服饰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执着于单一的传统元素复刻,对中国元素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强行堆砌,使市场上呈现出大量产品形式简单、缺乏创意以及雷同的现象,长此以往,会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引导错误的国潮风尚。这是当下国潮服饰发展的严峻问题之一,若设计缺乏创新性,便不能顺应时代发展,进而无法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形成品牌效应[6]。
2.2 开发层次浅、缺乏内涵
在国潮服饰设计中,部分设计师不了解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简单对其外在形式进行加工创造,忽视了内在表现,使设计缺乏内涵,禁不住推敲,还使设计丧失艺术美感。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是设计的精神指引,在国潮服饰中,设计师应更多关注传统符号的文化性,深度挖掘设计内核,保证内外兼修。
2.3 设计盲从、缺乏可持续性
当下国潮服饰品牌相互竞争,有些品牌不专注于产品本身,只注重经济效益,抄袭、模仿、照搬别人的设计成果,一味地追求爆款,缺少自主研发的能力和自身品牌特色,使市场上的产品形式单一且大同小异,缺乏特色。这类国潮服饰产品会让消费者反感嗤鼻,进而失去对品牌的信任,而这样的发展方式对品牌自身也只能带来短期利益,无法可持续发展。
3 豫剧妆造元素在现代国潮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本研究通过分析豫剧妆造的审美表现及文化内涵,深入了解豫剧妆造的文化内涵及审美特点,同时,对当下国潮服饰发展现存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设计中要规避的问题。对于豫剧妆造元素在国潮服饰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3种创造性方法:第一种是图案纹样的“非暴力”直接使用;第二种是根据符号学理论,将图案纹样的内涵符号化使用;第三种是图案的夸张变形使用。通过这3种图案处理手法,将豫剧妆造元素合理运用于现代国潮服饰中。
3.1 非“暴力”直接使用
对豫剧服饰图案纹样的非“暴力”直接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非单一的图案进行堆砌,具体来说就是使用豫剧中未经加工处理的图案,其原型本身具有形式美感和艺术特色,将这一类图案纹样与现代审美元素搭配融合,形成具有新的视觉特征的新图案,并应用于国潮服饰中。这一方法可以解决当下国潮服装中大量“拿来主义”的无趣、缺乏新意等问题,例如设计师可以采取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的设计方式来丰富服装图案的形式(图1),也可以采取在脸谱图案上加现代元素(墨镜、棒球帽、防疫口罩等)的方式,将这类元素合理应用于服装中。
图1 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的服装(笔者自绘)
3.2 符号化及内涵使用
现代设计通常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将信息的本质通过精简的符号表达出来,例如品牌的Logo、标识等。在现代国潮图案中,符号化图案设计案例较多,但基本上还是将图案作为装饰使用,对其内涵的应用尚少。图案内涵的符号化使用能满足当代视觉上精、准、快的需求,同时传达出图案背后的含义,有利于国潮服饰及传统豫剧的发展。传统豫剧图案纹样繁缛复杂,豫剧服饰中的牡丹纹甚至是写实纹样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现代信息符号化的视觉特征。因此,在国潮服饰设计中,设计师要先对图案进行符号化处理,即对选取的图案纹样进行分析,抓住主要特征,对图案进行简化处理,精简到观者仍可以识别到图形的本源,再对简化后图案的传统内涵进行追踪,例如豫剧脸谱中不同谱图代表不同年龄和性别,设计师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服饰的适合人群(男/女、成人/儿童等)进行选择。
3.3 夸张变形使用
图案的夸张变形处理是指在原本图形的基础上局部放大或缩小某一部分,但仍然要符合人的审美和欣赏习惯。豫剧妆造图案中的脸谱符合夸张这一特征,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二次夸张来迎合现代审美。例如,传统脸谱给人的视觉感受通常为肃穆、庄严、恐怖,为了让脸谱更具亲和感与萌趣感,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以将其眼部放大,对嘴部做缩小处理,增加其萌趣特点(图2),或者与可爱的动物元素结合设计,丰富设计内涵(图3)。这些设计更容易获得年轻群体的集体认同感,或通过图案失真处理,让观者在隐喻中捕捉图案内涵,增强设计的神秘感和创意性。
图2 脸谱的夸张变形(笔者自绘)
图3 脸谱与动物元素的结合(笔者自绘)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分析豫剧妆造元素中图案、色彩的特点,了解其来源、含义及背后的伦理价值、风俗习惯,提炼出豫剧妆造自身的一套规范体系。当下国潮发展势态良好,对于豫剧妆造元素与国潮服饰的结合,设计师应发挥主观创造性,挖掘豫剧妆造中图案纹样的深层内涵并提升对年轻群体喜好的敏感度,灵活创新,扭转国潮服饰众多但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一思路对传统豫剧文化的传播有积极作用,同时为国潮服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