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2022-12-19王智腾张文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用户

王智腾 ,张文鸯

(1.宁波大学,浙江宁波 315211;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3.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宁波 315336)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提亲和力,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亲和力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表征。如何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现有研究聚焦思政课亲和力内涵、影响要素、形成机理、提升策略,对思政课亲和力评价的研究付之阙如。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忽略评价研究谈思政课亲和力提升是无的放矢。如何评价思政课亲和力?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评价多是行政部门主导的终结性评价,不适用亲和力这个主观的、内在的、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用户体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产品设计领域建立了对“用户体验”这个主观感受有效评价的新范式,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借鉴用户体验经验、依据第四代评价理论,构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并开展实证研究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缘起

(一)思政课亲和力的独特性要求先进的评价理论

思政课亲和力是指“课程对学生具备亲和力表征,学生具有对课程认同的表现”[1],具有情绪情感性的特性、滲透、扩散、稳定的特点[2]。用户体验是指“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和反应”[3],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环境依赖性等特点”[4]。思政课亲和力和用户体验的概念、特征、形成机理一致,在评价的理论、方法上有借鉴的可行性。用户体验评价和第四代评价理论都追求构建和发展,强调回应主体需求,注重多元协商,突出评价结果实时应用,在价值导向、评价模式、结果应用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思政课亲和力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价值导向上,“呼唤价值理性的回归”[5],强调把“学生在认知、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收益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6]59;主张多元价值统一,就像成功的用户体验“要在战略层明确企业和用户双方对产品的期许和目标”[7]35一样,开展思政课亲和力评价要推动学生、教师和国家的价值统一,坚持“本质任务是立德树人评价,基本特征是更高质量评价”[8]的底色,以评价为契机,“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我国国情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9]。评价模式上,以“回应”利益相关者的“主张”“焦虑”和“争议”[10]为出发点,通过师生协商建立教学方案、行动契约和评价标准,强调混合测评发挥发展性、诊断性功能。结果应用上,“更加注重评价过程中动态性评价方式的运用以及教学质量的评定与反馈”[11],就像用户体验测评结果,就是为了“帮助项目或者研发团队获得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去提升产品的设计和体验”[12]284。

(二)思政课教学评价破局呼唤全新的评价范式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主要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自上而下的模式,采取学校管理评价、专家同行听课评价、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方法为主,对教师教学目标、内容、结构、方法、能力、效果[13]298等做出价值认定。现行评价模式存在三大困境:一是无法摆脱工具理性的藩篱。“管理价值至上,忽视多元价值需要,导致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其他利益相关者话语权的缺失”[14]。教师作为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应用者的话语权式微,以评促建的动力不强。学生需求者本位缺失,“没有将学生学习效果放到评价体系的核心位置,测评体系达不到评价预期效果”[15]。二是无法跳出科学主义的禁锢。评价标准和方案提前预设不变,学校按照政府评价、学校评价的一般规则,提前确定评价标准和内容,确定固定的评价时间,教师和学生必须在标准下行动,内容同质、形式单一、周期漫长,一般是到课程结束后形成一个量化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实时推动教师教学改革创新的灵活性不足,评价结果向质量提升转化的效率值不高。三是无法跳出“大一统”标准的约束。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与一般文化课程教学评价没有差别,不能体现思政课教学特点。开展思政课亲和力评价,是创新评价范式破解三大困境的需要,也是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和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的有力实践。

(三)多元价值统一亟需具有时代性的评价体系

教育的价值是“将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社会价值内化为个体自身的价值,又把个体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成果外化为社会价值,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16]422。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学生价值与国家和社会价值的有效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思政课的内容理论性强,加上教学形式单一等,造成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使思政课的价值实现效果不佳。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表层化学习向深层化学习转变,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从工具性学习向本体性学习转变”[17]。笔者对20所高校的2000名在校大学生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也发生明显转变,由知识习得转变为情怀提升,由理论背诵转变为理论可用,由单方灌输转变为适度自主。用户体验评价把用户的需求放在核心地位,认为“用户不再单一追求产品的可用性,而是将产品带给自身的美学体验、情感体验、使用过程的流畅性体验、自我形象提升等作为评价产品的价值指标”[18]。从用户体验视角对思政课亲和力评价,能更好地满足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多元需求,促进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统一。

二、评价体系构建

(一)理论构建

相比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亲和力评价面临潜在性、不稳定性、不平衡性、虚假性等不利因素干扰,容易造成评价失真。系统构建思政课亲和力评价的理论体系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基于用户体验和第四代评价理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可以定义为:对思政课教学行为及其环境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获得感、认同感和执行力,促进学生、教师、社会、国家发展相统一,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做出测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五个方面特征:一是评价理念上突出价值理性和需求本位,以需求评价为起点,协调学生、教师、社会和国家等多元利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多方发展共赢。二是评价内容上聚焦亲和力,不是传统地、直接地将教学过程、要素、环节作为评价对象,而是深挖影响亲和力的内外要素,基于要素间的关系构建评价体系和评价过程。三是评价主体上主张多元协商构建,不是行政部门主导下的、程式化的评价模式,而是教师主导下,师生协商建立教学方案,统一思想和行动,共同构建评价。四是评价方案上强调评价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在教学中评价、以评价促进教学。五是评价结果上注重回归立德树人和教学质量这一本源。评价不是为了把教师和学生评出优良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内在动力,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完善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上,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过程中,提升感知能力。

(二)指标构建

用户体验专家认为用户的情感、价值和先前体验,产品的形式语言、功能、美感、作用,用户完成任务的场景、社会与文化因素等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19]。思政课亲和力提升的内在本质是“教育目的的人本性、教育主体的感召性、教育方法的恰适性、教育载体的相宜性、教育情境的相融性等多种因素有机融合”[20]。基于此,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要素可认定为预期、场景、交互、文化、价值、情感六个方面,见图1。“预期”是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认识,一般是由过往的学习经历和惯性认知作用下产生,包括预期定位(有用性)、预期目标和预期行为,会极大影响学生学习行为、课堂氛围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其开展评价和监测,能帮助教师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和方案,迅速提升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场景”是教学的物质环境、精神情境,包括教室环境、软硬件教具、选课人数等课堂环境和课堂内外、线上线下、个人和团队等教学组织形式,会影响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对其开展评价并做出优化,能直接提升课程的亲近感。“交互”是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互动情况,以及通过互动促进各要素之间认同的情况,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教材)互动,内容认同、方法认同、频次认同,会深刻影响学生的认同度,对其开展评价并做出优化,能准确地、个性化地提升亲和力。“文化”是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包括价值观念、教风、学风、班风,能持久影响师生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对其开展评价并做出优化,能全面、长久地增强亲和力。“价值”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以及对收获的理解,包括知识获得、能力获得、价值获得、意外收获,能快速提升学生感知度和内生动力,对其开展评价并做出优化,能直接有效地增强亲和力和执行力。“情感”是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满意度,对教师、同学的亲近感、信任感、友谊,包括课程满意度、教师满意度、自我满意度、师生情感、同学情感,能维系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对其开展评价并做出优化,能持久提升亲和力,有效实现多元价值趋同。

图1 用户体验视角下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评价指标体系

六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三对直接关系:“预期”和“情感”是个性的、内在的心理,都会由个体心理转化为群体共性、显性的表征,前者是先导性、后者是终结性,高预期能促进情感效果,也能带来“更大失望”,低预期能阻碍情感效果,也能带来“意外惊喜”。“场景”和“文化”都是环境要素,前者显性、后者隐形,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好的学习场景能提升学风,而好的学风又能形成更加美好的场景。“交互”和“价值”是过程性要素,一般情况下呈正相关,好的交互能直接提升师生获得感和满意度,师生对价值的感知又能快速激励更有效的互动。

(三)机制构建

动态性是用户体验最大特点,也是测量的难点,需要收集不同阶段用户体验的数据,主要包括期望体验的测量、即时体验的测量、长期体验的测量[21]203-232。亲和力评价也具有动态性,必须把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建立包括需求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保障措施的工作机制。需求评价包括需求调研分析、方案商定,是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开始前,对学生过往学习经历、预期需求、场景需求、交互需求、价值需求、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开展调研,全面搜集学生学情信息,并在教学大纲等指导下,与学生协商建立课程教学方案。过程评价包括亲和力评价、结果分析和整改优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亲和力指标体系定期就学生对教学内容和行为的感知度、亲和度、获得感、认同度、参与度等开展动态评价,并实时整改优化教学方案,创新教学方法。效果评价包括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部分,在课程结束1周内、毕业后1-2年,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效果评价和教学环节中的课程反思、学生评价相融合,其本质就是总结性评价,对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发展进一步提升。保障措施包括行政保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行政保障即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本评价方式由教师主导,必然对教学过程、学生考核结果等产生一定影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与教育管理部门、课程组等做充分沟通并争取政策、技术等方面支持。制度保障是学生的支持,既要通过协商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也要建立课堂制度确保学生能严格按照既定方案执行。技术保障是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和评价过程必要的软件和工具。

三、实证研究

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评价对象,96名选读该课的学生为评价主体,开展需求评价和过程评价的实证研究(表1)。

表1 开展实证研究的课程的概况

(一)需求评价实践

课程第1~3周,通过问卷、座谈、撰写建议书等方式,对学生的过往学习经历、预期需求、场景需求、交互需求、价值需求、文化需求和情感需求开展调研和分析,有四个发现。

学生对过往思政课教学的计划性不满。如图2显示,在过往学习经历中,学生对教学计划性的最满意度仅为18.8%、最不满意度高达43.7%。“没有课程教学具体方案”“课堂上漫无边际侃侃而谈”“没有科学的平时成绩考核方案”等成为困扰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

课堂互动成为争论的焦点。如图2显示,学生对课堂互动最满意27.1%、最不满意25%,群体评价意见呈现两极化。如图3,学生对同学间的互动需求度高,对与教师的互动需求一般,对与课本的互动需求低。互动内容上存在供需不对称问题,学生需求度较高的是关于时事热点、生涯规划、人际交往等内容,教师主导的互动是单纯的知识问答。

图3 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需求情况

学生对课堂的感知出现撕裂。如图2显示,学生对过往思政课获得感的评价中,31.2%最满意、27.1%最不满意,22.9%无此类情况,群体意见撕裂。深入访谈发现,学习环境、教学形式、学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的感知,同时学生对获得感的认知与教师预期发生偏差,对家国情怀、师生情感、同学友情的需求超出纯理论知识的获得需求。

图2 大学生思政课过往学习经历中最满意/不满意项

学生学情向好,但也存在干扰学习的因素。调研发现,60%以上的学生都能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方面确定学习目标,但也有24%没有任何目标。预期计划方面,75%的学生有做笔记、预习、坐前排、积极互动等正向准备,但也有25%的学生存在无明确计划,有做其他作业、坐后排、看手机等消极思想。

基于需求评价,在教学前3周开展教学方案协商构建。教师主导提出教学方案初稿,通过规定时限内公开征求意见、课后分组座谈、试行期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达成共识,并形成履行承诺。教学方案包括:树立学好“概论”课“有大用”的共同认知;突出“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理论指导个人发展、思辨、表达、团队合作”的能力目标,建设“情怀课堂”的情感目标;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堂”、时政演讲、主题探究、影视沙龙、调研报告会、教学座谈会等组织形式;实行“讲读听议练”五步教学法,建立“请假制度”“课堂笔记制度”“平时成绩积分制度”等制度,倡导积极互动的学风。

(二)过程评价实践

第4~17周,通过问卷、座谈、撰写建议书、深度访谈等方式,每4~5周开展过程评价,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整改优化。笔者选取第4周、第10周和课程结束后三个时间点的评价结果做如图4可视化分析。

图4 “概论”课亲和力过程评价数据分析图

图4“概论”课亲和力过程评价数据分析图三次测评结果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课后评价值达到最高,均超过8分,其中“场景”“文化”和“情感”三个指标持续增长态势明显。预期和情感、场景和文化、交互和价值三对关联要素在三次测评中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价值”和“交互”同步呈“U”型曲线发展态势。

通过评价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具体有以下案例。

案例一:情怀课堂建设法。第4周测评发现“预期”和“情感”分值均低。对此,教师创新了“情怀课堂建设法”,提出了“为四个自信摇旗呐喊,为伟大复兴尽忠尽孝”的目标,在课程教学中不断诠释、灌输、倡导做“情怀青年”,建设“情怀课堂”。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时,提出“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如何用实事求是精神看待当前学术道德失范”,引导学生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的角度应用理论知识,收效明显。

案例二:“行走的思政课堂”教学法。第10周过程评价发现,“交互”和“价值”均出现下降,经过访谈了解到主要是“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交互内卷”“天气变冷、教室人数多、容易犯困”等原因。教师与学生协商围绕章节知识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在讲述邓小平理论一章时开展“改革开放40多年大变化”专题调研;讲述加强党的建设一章时,开展优秀党课进课堂、党史知识竞赛;讲述“中国梦”这个知识点时,精心策划了优秀毕业生进课堂讲述成长故事环节等。通过激发课堂活力、延伸课堂空间,提升互动效率和学生参与度、获得感。

(三)效果评价实践

笔者对51名毕业生进行回访调研,具体信息见表2。

表2 效果评价回访调研基本概况表

回访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生涯的影响,搜集以下结论信息。

思政课给学生创造了长期价值。100%的学生表示思政课有用,其中19.6%表示所学知识对自己升学和就业有直接促进作用,21.6%表示课程锻炼了自己思辨和表达能力,58.8%表示课程中养成的家国情怀、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对自己终身受益。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总体满意。74.5%的学生对“概论”课打出90分以上,23.5%打出80分以上,88.2%的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表示满意,90.2%的学生对教师给与好评。教学中获肯定最高的是“学风好、互动多”占94.1%,其次是“教学计划清晰”占76.5%。90.2%的学生主动向同学推荐本课程。

师生情感是课程最大的意外收获。60.8%的学生表示“概论”课促进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成为朋友,在之后的大学生涯、求职中有很大的帮助。课堂中开展的主题调研让学生受益匪浅,有2个调研课题成功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奖项。

思政课教学还有不足之处。学生从“增加学生互动机会”“进一步联系实际”“个性化指导”“优化平时成绩积分制度”“控制选课人数”等方面给出完善建议。

四、主要启示

研究表明,基于用户体验的亲和力评价体系能有效监测和保障亲和力建设质量,对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有以下启示。

(一)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是起点

用户体验视角下,大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是一切教学行为的起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的意识不强、办法也不多。基于用户体验构建起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需求评价体系,对过往经历、心理预期、目标预期、行为预期、学习需求等学情进行全方位评价,形成需求分析报告,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实施备课、教学、育人等行动。

(二)师生协商共建是基石

亲和力如何评价?如何确保过程质量?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观点是“协商”“构建”。用户体验视角的观点是“交互”“共建”。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计划和方案由学校、教师主导确定,缺乏与学生深入协商,使得课堂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统筹社会、教师、学生需求,确定课程教学方案并严格执行,积极开展过程评价和环节优化,才能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三)回归立德树人本源是核心

回归思政工作本源,就是一切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建立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如建设“情怀课堂”,并一以贯之地灌输、贯彻,要建立共同的目标体系、互动体系、制度体系、考评体系,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班风,要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及时给予关心和回应,提升师生情感和团队凝聚力。事实证明,给学生个体以足够的关心,能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感知度、认同度和实践度。

(四)快速响应机制是保障

评价为了什么?用户体验的答案是“快速优化产品质量”。用户体验视角下的思政课亲和力评价体系是形成性评价,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检测仪”。它能通过精密的检测技术,迅速精准发现“病灶”,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咨询。教师还要对评价结果做出快速的响应,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干扰因素。

(五)教师的投入是关键

用户体验视角下,思政教师要有更强的“生本”意识,要有更强的课堂主导者意识,提升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评价能力;要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打破课堂的边界,将理论知识、课堂学习与学生所爱、所需、所烦结合起来,延展课堂空间和课程时间;要有更加多元的知识储备,将知识融入社会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情感生活,用深奥的理论破除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增加获得感;要有更强的要素调度能力,能对评价结果做出快速分析、研判和应对。

总之,思政课亲和力可评价,亲和力评价必须与思政课教学融为一体,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师生共同协商构建为基础、以评促建为目标。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转变理念,鼓励更加务实、有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引导教师把重心放在学生身上、放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上、放在突破课堂教学评价等难点上,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教师、学生、社会的同步发展。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用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动脉粥样硬化靶向适配子的亲和力筛选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