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琳:开创再生医学“丝绸之路”

2022-12-19吴纯新聂文闻

中国科技财富 2022年9期
关键词:王琳丝绸之路导管

文/吴纯新 聂文闻

她创立华中地区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首次发现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王琳。

前不久,王琳凭借突出贡献,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80%以上的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2011年,国内再生医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王琳对未来抱有信心。“我一定要寻找到有价值的再生医学修复材料,解除患者的病痛。”王琳说。

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她把着眼点放在了再生医学关键生物材料研发上。她和团队成员测试、筛选了上百种生物材料,发现了一类性能优越的新生物材料——丝胶蛋白(蚕丝的重要成分之一)。

当时,国内外对丝胶的医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王琳说,这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国际同行不多。欧美国家没有蚕,只有在亚洲国家才有。“因此,我们做这个研究非常孤独,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团队,很多未知需要进行探索,但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她表示。

不过,做从0到1的研究,注定要与困难与失败同行。

“80%以上的实验都是以失败告终的,需要我们一次次优化条件,再一次次重新开始。”王琳介绍道,提取丝胶时,既要保持其结构完整,又要保证其生物活性。

为此,王琳带领团队成员开创性地采用溴化锂低温提取法,首次成功地提取了结构完整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纯丝胶。同时,通过系统研究揭示了丝胶重要生物学特性,率先报道其在创伤修复中的价值,为再生医学研发出了一类具有原创性且性能优良的再生修复材料。

“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一句空”

十年不懈努力,坚持自主创新。

王琳带领团队成员走出了一条原始创新的再生医学“丝绸之路”。她介绍,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稳定的天然荧光特性和优越的成胶性能,这意味着它有可能被制成在人体内可自然降解的医用材料,助力人体组织再生修复。

王琳举例道,一些因事故造成的外伤,可能导致人体失去较长一段外周神经。为了尽快修复神经、保证肢体功能正常运转,外科医生一般会考虑神经移植,但这样治疗,必然会在患者身上形成多处损伤。

“如果用丝胶制成‘神经导管’,就好比建一个‘隧道’,可以将两个断点连接起来,让神经在导管内部重新生长。当神经再生完成时,导管本身基本已被人体吸收。”王琳说。

因开创性地发现蚕茧的组成物丝胶可用于人体受损的神经、软组织等多种创伤的修复治疗,打开了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王琳34岁时就获评第13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一句空。”王琳认为,科研工作的价值在于做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她希望通过医学科研成果,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造福更多患者。

随后,王琳带领团队成员,围绕我国特有生物资源蚕丝,成功研发出一系列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丝胶组织工程产品,实现特有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了我国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实现传统行业升级转型,系列成果被誉为“点丝成金”。

“青春的含义是理想、担当和奋斗,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沉下心来搞原始创新、做真正对人民生命健康有用的研究。”王琳说。

猜你喜欢

王琳丝绸之路导管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王琳等
王琳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王琳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