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接种率为何反而低
——关注新冠疫情下老年人的防护
2022-12-19罗朝淑
文/本刊记者 罗朝淑
邻居刘女士一家最近特别纠结,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陡然严峻,面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全家都在犹豫要不要让94岁高龄的婆婆接种新冠疫苗。
其实,不少人跟刘女士有着同样的疑虑:老年人到底有没有必要接种新冠疫苗?
高龄人群为什么不愿意接种疫苗
截至5月12日,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达2亿2823.6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亿1625.3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亿6432.3万人。尚有部分老人还没有接种过第一针新冠疫苗。
“他们不愿意接种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疫苗自身的安全问题,而是因为对新鲜事物的认知问题。很多老年人担心,新冠疫苗是一种新疫苗,老人身体抵抗力较低,接种后可能会诱发疾病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北京某街道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加上疫苗接种后,确实有部分人会因为个体差异出现过敏、接种部位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导致老年人更不愿意接种。
这就出现了越是需要被保护的高龄人群,疫苗接种率越低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目前正在持续进行的新冠病毒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应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60岁以下人群报告水平,且不良反应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少数人属于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的报告发生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提示接种疫苗可能带来的风险非常低。
老年人感染新冠肺炎后重症和死亡率高
在吉林市奥密克戎流行期间,有关专家对该市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未接种疫苗和仅接种一剂次灭活疫苗者重症发生率是接种两次、接种三次疫苗者重症发生率的20倍以上。
香港卫生署5月5日公布的信息显示,在香港70-79岁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中,未接种疫苗的70-79岁老年人的病死率分别是接种两剂次、三剂次该年龄人群的9倍和34倍;8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老人病死率达到了16.5%,比武汉早期报道的80岁以上老人的病死率14.8%还要高。
在5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对老年人来说,重症和死亡率除了病毒的因素外,还跟疫苗接种状况、是否高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有很大关系。
“老年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后,导致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在所有人群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王华庆解释,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在减弱;二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一般感染病毒或者细菌后,自身免疫发生率增加,更容易出现炎症反应;三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基础性疾病,如果感染病毒,也会导致原有疾病的症状更严重或者更容易出现合并症。
奥密克戎症状轻,还有接种的必要吗
目前,大部分奥密克戎感染者症状相对较轻,这让一些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觉得更没有接种疫苗的必要。但事实并非如此。
王华庆说:“目前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过程隐匿,病毒感染的风险在不断地加大。”
王华庆介绍,一般来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有三个危险因素:一是年龄因素,二是未接种疫苗,三是有基础性疾病。研究表明,有基础性疾病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和死亡率会更高。“因此,全球免疫策略一直把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等基础疾病的人作为优先人群来进行疫苗接种。”
“在香港前期死亡的新冠肺炎病例中,92%以上都有慢性基础性疾病。”王华庆说,目前开展的一系列相关研究显示,现有的新冠病毒疫苗对于减少重症和死亡的作用是明确的、显著的。这也是为什么病毒一直在变异,现在采取的全程接种、打加强针这样一个全球共识的免疫策略没有改变的原因。
免疫屏障的“短板”必须尽快补上
我国的疫苗接种策略是按照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逐步过渡到60岁以上老年人的顺序,这使得当前我国的老年人接种比例相对较低。从整个疫情防控大局来看,老年人的预防接种情况、老年人群的群体免疫能力是决定整个局势的重要“短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认为,如果要建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强免疫屏障,这个“短板”必须补上。“只有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提升起来,才能够真正为我们国家的疫情防控赢得主动、赢得时间。”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多。老年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脆弱人群一旦感染,容易发展为重症,再加上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在城乡、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所以必须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从严从实做好各项防控措施来避免大规模的人群感染,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针对部分老年人腿脚不便,接种疫苗困难的实际,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透露,未来将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的组织实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接种需求,延续前期接种工作中的各项便民措施,推进精准预约,设立老年人接种“绿色通道”,开展流动接种服务。“希望大家动员身边的老年朋友,积极尽快接种疫苗。”
不久前,一则“七旬独居老人因不会使用手机订菜而崩溃大哭”的报道让许多人瞬间破防。疫情中,老年群体不仅成了感染和重症的“重灾区”,也成了最需要被关注和呵护的群体。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面对死亡病例时,老年人会对自身的安全产生一种焦虑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出现很大程度的降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心理高级教师曹大刚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他们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及时排解,就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躯体性疾病。
疫情围困,老年人最需要心理安全感
曹大刚认为,对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老年人来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一般的防护措施外,应尽量不让老年人处于独居的环境;对于不会用手机或听力视力不好的老年人,家人要充当他们的耳朵和眼睛,多传递积极信息;也可以养宠物,帮助他们驱赶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老年人应加强跟家人、朋友的沟通,愉快的沟通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释放不良情绪。
“应对不安、焦虑或者烦躁情绪,最好的方式是转移。”曹大刚建议,可以帮老年人挑选一些比较符合较早年代或者较轻松愉悦的连续剧、电影等;也可以鼓励老年人发展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不安情绪;年龄不太大的老年人还可以下厨烹制几道美食,满足食欲的同时也能感受居家的乐趣;还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写写回忆录或者人生趣事跟大家分享。
“另外,要保持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分泌多巴胺,让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对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状态大有裨益。”曹大刚说。
科学居家,体育锻炼可结合自我保健
疫情期间的居家老年人该怎样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创伤防治与康复研究中心副主任邹荣琪说:“对60—70岁的老年人,散歩、慢跑、骑自行车、乒乓球、跳舞、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尽量不做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歩、棋牌类运动、保龄球、门球等。另外,疫情期间不能聚集,有些集体项目做不了,老年人可以选择居家练习太极拳和八段锦。”
“打太极拳、练八段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提升人体免疫力,还能帮助老年人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焦虑、不紧张,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教育部中医药行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美林认为,老年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穴位进行自我保健按摩。
张美林介绍,按摩是一种物理外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通过按摩不同的穴位可以起到不同的功效。比如,肾俞穴是养生保健的要穴之一,具有补肾气、强腰膝、健脑聪耳、强壮身体的功效;足三里也是常用的强壮保健要穴,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功效。
如果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运动量不足,还可以通过按摩腹部,消食导滞、调节胃肠不适,防治脾胃诸疾。
合理膳食,每日摄取充足优质蛋白
“除了心理疏导和运动,老年人疫情期间还要注意饮食的问题。”四川省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熊竹娟说,老年人除了要合理平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和坚果外,还需要注意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机体极为重要的必需营养素。机体缺乏蛋白质时会导致蛋白质缺乏性疾病,因此,合理补充蛋白质对机体至关重要。
熊竹娟介绍,食物中的蛋白质主要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如畜禽瘦肉、鱼类、虾、蛋类、奶类等,以及豆类、谷类、坚果等植物性食物。“疫情居家的老年人,可以选择精瘦肉、畜肉和禽肉交替食用,每周2次鱼虾类,总量每天达到100克左右;每天食用1个鸡蛋或鸭蛋;每天饮用1盒牛奶加1盒酸奶,总量300—500克;每天食用350毫升豆浆或100克豆腐或50克豆腐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