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大熊猫” 营巢智慧高
2022-12-19许焕岗
文/许焕岗
图为四川山鹧鸪(图片由作者提供)
天空中看不到它飞翔的身影,树梢上听不到它的鸣叫或歌唱,而在林地之中,它的“吃住行”不仅颇具特色,还充满智慧。这就是我国特有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四川山鹧鸪,被誉为“鸟类大熊猫”。
从四川山鹧鸪名前冠以四川二字,就已说明其家乡在“天府之国”四川省,但并非四川全域都是它的家,只有在5个县的区域内才能见到其踪影。
颜值不高,好像农家散养鸡善于在土里刨食
在世界山鹧鸪属的21个物种中,四川山鹧鸪属中等体型,雄鸟体长303—320毫米,体重410—470克,雌鸟体长285—295毫米,体重350—380克。在形态方面,雄雌鸟虽有差异,但基本特征相同,比如头顶褐色、眉纹白色、胸部具有宽阔的栗色环带和喉近白色等。
四川山鹧鸪最为理想的栖息地是海拔1000—2000米之间的常绿阔叶林,尤以喜欢林下植被丰富的地带。它们的活动通常是单独或组成小群体,每一群体的个体数量一般是5—6只。
有些像农家散养的鸡那样,四川山鹧鸪善于在地上刨食,它们靠着脚上坚硬的爪刨开地面上的泥土、落叶,寻找藏于其中的食物,主要包括栎、胡颓子、悬钩子等。白天,四川山鹧鸪基本上都是在地面上刨食,到了夜晚,才躲到竹枝或灌丛上过夜。
四川山鹧鸪建巢最适宜的地方,是海拔1300—15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地面上,大多数都建在这里的枯树椿基部,巢近似球状,有枯枝、树叶和竹叶搭建而成,进出口设在侧面,看上去就像似一堆枯枝干叶,极具隐蔽性,很难被发现。有研究人员风趣地说:其颜值不高,但营巢的智慧很高。
性情机警、善于藏匿,且奔跑速度快,这说的就是四川山鹧鸪。在遭遇敌害时,它们往往采取静伏不动、奔跑逃避两种方式应对,只有在非常危急的紧迫时刻,才会起飞。但是飞不出多远,就又落回地上,迅速钻进草丛、灌木或竹丛中躲避或是逃跑。
3种鸣声,虽有区别但使用时会相互交叉
四川山鹧鸪在繁殖期,雄鸟会经常发出不同音节的鸣声。
每年的4—6月,是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期,成年雌鸟一窝产卵3—7枚。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主要负责警戒,破壳而出的雏鸟很快就可跟着亲鸟活动。
研究人员通过对繁殖期雄鸟鸣声的录音研究分析,发现雄鸟常见的鸣声基本有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3种。从鸣声的持续时间上划分,单音节持续时间长,双音节次之,多音节较短。3种鸣声虽有区别,但在发挥作用时会有交叉。
雄鸟繁殖期的鸣叫,始于繁殖领域的确定。每年一旦繁殖领域确定,雄鸟就开始在领域内鸣叫,鸣声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一是用于警戒和保护领域不受干扰,防御竞争者进入其地盘,以保证繁殖空间和食物资源的充足与安全。用以这类情形的鸣声,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是由外界干扰和天敌压力的不同而决定的。
二是用于求偶。雄鸟发出的求偶鸣声,是对雌鸟的呼唤,可以使雌鸟定位雄鸟的位置,以便雌鸟顺利地找过来,谈情说爱,结成伴侣。研究人员曾在不同领域回放雄鸟的一种频次较快的求偶鸣声,每次都发现有雌鸟寻声而来。
保护结硕果,种群数量20年增长1.2倍
四川山鹧鸪为单一种,无亚种分化,分布区域极为狭窄,迄今仅发现于四川省屏山、甘洛、马边、峨边和沐川等县有其活动踪影,种群数量非常稀少。据2000年的调查统计,四川山鹧鸪总共约有1000只。它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等级,我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了拯救四川山鹧鸪,各相关地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尤其自2000年以来,在部分山地大面积播种了本地的阔叶树树种,使阔叶树次生林在山坡上重新生成。同时,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大。比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四川山鹧鸪之乡”的沐川县,所建立的芹菜坪四川山鹧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还有始建于2000年的四川山鹧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宜宾市屏山县,总面积35平方公里。
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分布情况、栖息繁衍、保护管理等,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经过20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如今保护拯救已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底,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已由2000年的1000只左右增至2200多只。照此坚持下去,四川山鹧鸪家族定会逐步兴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