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难点问题 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基于泸水市乡村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2022-12-19宗四南

云南农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黄 祥,宗四南

(泸水市农业农村局,云南 泸水 6732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然而,“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受限于乡村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等,在农产品市场需求日渐扩大的向好环境下,小农户愈发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农民增收不明显,导致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因此,亟需破解小农户产业收益不明显的难题,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一、主要问题

(一)产业整体规划缺乏,发展同质化

1. 缺乏统筹性整体规划。目前,泸水市尚无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区域性产业分工、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谋划较少,对文化旅游型、产业发展型等多元特征没有相互统筹融合。各村独立申报产业项目,忽视全市产业总体性布局。

2.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部分乡村产业规划,没有针对本村产业基础、发展条件、人文资源等因素进行综合整合,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定位不准确,没有从乡村错位分工角度来具体谋划彰显本土特色的乡村产业,在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等要素方面较为欠缺。如泸水市定位“一县一业”为高黎贡山猪+柑橘、中药材、咖啡,已认定的3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种五花八门,仅有10个村为“一县一业”定位产业。

3. 同质化情况严重。近年来,为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先后对核桃、草果、花椒、柑橘、咖啡等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较好支持,但产业在发展的同时,跟风、效仿现象严重,一些种植户往往一哄而上,反而导致经济效益欠佳。如2020年泸水市出台了《泸水市加快核桃全产业链发展实施意见》《泸水市鼓励核桃全产业链投资奖补办法》等扶持政策,导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万hm2,产能快速增加,市场拓展滞后,且核桃企业普遍品牌弱、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单一,再加上受到大理、临沧等核桃高产地区的冲击,泸水市的核桃价格开始暴跌,如今平均批发价仅0.5元/kg,全市发展核桃产业积极性大幅下滑。

(二)补助政策各自为政,扶持效果不强

一是补助政策政出多门。当前泸水市产业补助政策及资金涉及农业、林草、文旅、水利、交通等多个部门,对类似的产业项目补助政策不同部门都有,补助标准不统一且统筹难度较大,申请补助的项目内容容易出现重叠,对于一些大的项目建设,部分申请者会根据各部门的不同补助力度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人为分割,以追求补助力度的最大化,打“擦边球”。二是补助政策信息知晓度不高。各部门虽然通过传统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推介补助信息,但往往企业受众多,个体农户知之甚少。三是补助政策存在“落地难”问题。一些村干部反映,政策补助存在一些人为空间,手续较为繁锁,需要申请者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否则难以享受到补助。

(三)产业挖掘力度不足,三产融合度低

1. 乡村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特色产业经营主体以小规模、分散式的农户为主,存在“单打独斗”现象;规模化生产意识比较薄弱,发展规模种植的企业不多,除核桃、草果、花椒外,大部分特色品种种植规模不大且产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茶叶种植,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种植规模基本停滞不前,产值也不高,2021年种植规模为664 hm2,可采摘面积达到502 hm2,产量47 t(亩产6.24 kg,仅达到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75.69 kg的8.2%),产值517万元(亩产值686.59元,仅达到2019年全国平均水平6 491.87元的10.58%)。

2. 产业精深加工环节薄弱,产品产业链过短。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例,除少数几家上规模的中药材、火腿加工企业外,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发展滞后,缺乏精深加工产业链条支撑;多数农产品还是出售原始产品或是简单的初级加工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如草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38万hm2,但目前仍以鲜果、干果等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为主,只有一小部分企业开始涉足保健品、日用品等领域。又如咖啡产业,种植面积达到533.33 hm2,还没有建成一条规模化加工生产线,反观保山市隆阳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保山小粒咖啡打造成为“中国最好喝的咖啡”要求,先后出台了《隆阳区农业规模化发展实施方案》《隆阳区打造绿色食品牌实施方案》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培育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领农特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开发了“云潞”“比顿”“白虎山”“新寨”“十岸”“云黎”“金潞”“高晟庄园”等26个系列产品,被评为省级“一县一业”咖啡特色县,获“中国咖啡之冠”等美誉。

3. 产业品牌建设落后,缺乏产业市场竞争力。泸水市乡村的一些特色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牌建设不到位的问题,致使泸水市一直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乡村产业品牌大多较为散乱,品牌整合度不高,体系不够健全;品牌建设投入也不足,产品品牌的设计、包装档次不高,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品牌运营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宣传、推广意识,存在低端化运营现象,导致产品整体市场竞争力较弱。

4.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产业融合优势。近年来,部分乡(镇、街道)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一些“农业庄园”,但文化挖掘力度不够、内容雷同较多,定位不准确,简单照搬,项目设置杂乱,缺乏创新和特色,一些人文意境浓郁、蕴涵着丰富乡风民情的村落与乡村产业融合不够。

(四)本土人才缺乏,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一是本土产业人才匮乏。从当地产业的从业人员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许多年轻人毕业后留在城市打拼,导致农村新生代力量匮乏。二是本土产业人才断层。从农村产业需要的技术人才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部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已经面临“断层”的困境,一些新晋农技人员,在岗位上还未有所成绩就转岗到其他岗位,使得农技人员队伍总体上存在老化现象。此外,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文化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二、相关建议

(一)制定独属峡谷的乡村产业规划

1.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村庄实际和片区特色的整体乡村产业规划。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对其乡村产业规划进行科学设计,并将调整后的产业规划纳入乡(镇)总体规划统筹实施,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规划体系,用以具体指导各乡(镇)的产业项目建设发展。

2. 推进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根据各乡(镇)的环境风貌,因地制宜,融合当地自然风情、人文历史、产业特点,着力凸显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并将这些资源在空间上进行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打造有“内涵”的乡村与独具特色的乡村产业带,吸引城市资源要素流入,承接城市消费外溢。如在特色农业方面,可利用泸水市上江镇、大练地街道独特的地理优势重点发展咖啡种植,上江镇可利用香料园区将咖啡、香料苗木培育产业及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大练地街道可侧重发展咖啡生产及初加工产业等。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方面,泸水市老窝镇崇仁村可以结合村落特色,挖掘非遗文化,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泸水市称杆乡依托当地肉牛产业发展,打响“怒江小黄牛”品牌,融合“亚克畜牧庄园”的整体建设,发展肉牛养殖、餐饮住宿产业;泸水市古登乡可以依托当地香橼产业发展,讲好“香橼故事”,融合“香橼庄园”的整体建设,发展香橼种植、加工、休闲旅游产业等。

3. 以当前泸水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带动提升示范带周边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示范带周边的产业振兴,要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过程中,依托政策扶持、把好当地产业命脉、找准发展切入点,对本村现有产业进一步排摸梳理并加以统筹整合,打造富有发展后劲的乡村本土产业。

(二)用活扶持政策,推动各类要素下乡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要牵头梳理涉及多个部门的产业补助政策,统一补助标准,拓宽产业补助政策信息的覆盖面,做好乡(镇、街道)与村级、农户的衔接,对于已出台的补助政策要及时跟进确保落地。二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开发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三是妥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以泸水市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大特色农业庄园、咖啡产业集群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

(三)优化乡村产业,实现产业深度融合

1. 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做特“绿色食品牌”。要跳出传统农业框架,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绿色导向,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格局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着力点,切实提升泸水市农产品质量;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补贴,加快引导培育泸水市特色农业产业,推动更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主动参与绿色果蔬等高效作物生产。

2. 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增强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加强公共品牌的培养力度,对销售额超过一定数额的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给予资金扶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设立龙头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村级农业合作社等的合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制定科技兴农具体实施办法,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制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使得更多的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 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做好“农业+旅游”大文章。制定10大特色农业庄园、咖啡产业集群发展具体方案,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加快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助力泸水市乡村产业振兴。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引进网络科技公司入驻泸水市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泸水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发展农村电商营销模式,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与渠道优势,将泸水市特色农业产品推向全国各地。

(四)加强育才引才,推动农村人才振兴

一是注重产业人才的培养。依托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立足泸水市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开展系统性培训;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二是注重技术人才的培育。要积极鼓励职业院校开设涉农专业,引导其扩大招生规模;借鉴并推广先进地区开展的农业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充实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合理设置其准入和退出机制,尽快制定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的指导性文件,为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注重服务人才的引进。结合泸水市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鼓励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财政支持办法;可有针对性地引进与泸水市“拳头”宣传产业发展相关并亟需的高素质人才,督促各乡(镇、街道)及时掌握并更新涉农人才信息,加强涉农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相关政策,遴选本乡本村的创业型大学生到村挂任副书记或副主任,进一步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与发展活力,缓解大学生留不住的问题;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吸引“乡贤”回归,以能人志士的实体项目投资,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档次。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