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模式进路
2022-12-18颜文华
颜文华
(1.洛阳师范学院 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2.马来西亚林肯大学 商务会计学院,吉隆坡 八打灵再也 47301)
一流专业建设是实现“双一流”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也是“双一流”入选高校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点和着力点[1]。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强调,“双万计划”致力于推动“四新建设”,做强一流本科、 建设一流专业、 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建设一流专业成了全国高校“质量革命”的应然之举。
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至今,全国有5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年招生规模5万多人,已成为全球旅游管理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 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分专业类建设规划中,旅游管理作为13个学科门类下92个专业类之一,获得了143个拟建设指标,“充分反映了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专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蓬勃的发展态势”[3]。
然而,在旅游管理专业“量”的快速积累的同时,也存在令人困惑的现象: 一方面,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前景向好,但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招生热度、 专业认同率走低; 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但旅游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 行业认同度走低。 根据优志愿网站的有关文章,2016—2019年旅游管理类的招生计划数下降2%,招生院校数也有所减少[4]。 若此类专业的“入口-出口”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势必会极大地制约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教育,进而影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世界旅游强国的建设进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我国要全面推进“四新”(新工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文科)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具有中国特色、 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群。 新文科建设成为提升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战略举措,为解决旅游管理专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 建设一流专业带来了新机遇、 提供了新思路。
一、 新文科对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新需求
(一)重构育人目标
新文科建设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人文教育价值转向,必须坚持资政育人、 人文育人[5],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6], 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新文科建设要在弘扬中国价值观、 展示中国人文魅力、 彰显中国独特气质中发挥意识形态贡献力,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背景下重新定位学科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7],成为能够主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 构建世界水平、 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 因此,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即为旅游强国、 文化强国建设等时代使命培养一流人才、 拔尖人才。 各高校既要在结合自身资源与办学定位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培养类型、 培养层次与培养规格,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 更要结合新文科建设,将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人文精神、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作为人才培养的共性目标。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要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政治思想过硬、 文化涵养过硬、 专业素养过硬,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流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核心目标。
(二)重理建设逻辑
新文科是各文科学科门类协同共创、 中国价值串联而成,兼容求知、 育人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学科共同体、 集成体和功能体[8]。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导向是创新,核心理念是融合[9],融合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自然遵循。 新文科是对文科学科内涵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设想,以“大”“新”“融”“通”“特”为新文科构建特征[7], 通过跨学科界、 思维界、 组织界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10]。 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遵循融合创新的建设新逻辑,积极主动打破壁垒聚合力,促进学科之间、 专业之间、 院系之间、 校企之间的共融互通,减少办学资源碎片化利用,推进理念创新、 模式创新、 机制创新、 方法创新、 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形成一流专业建设利益共同体。
(三)重置建设标准
新文科建设是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的标志性文化强基工程,其核心要求就是“立足中国化、 世界化、 时代化,全面提升中国文科学术与教育事业的软实力、 创造力与教化力”[8]。 新文科建设本质上是推进中国文科高质量发展,能“凝练中国特色、 推出中国原创、 形成中国体系”[11],并不断“产生中国思想、 发出中国声音、 提出中国方案”[12],显著提升中国文科的国际影响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这对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 面对这种新要求、 新挑战,一流专业建设要系统思考一流专业的建设使命是什么,衡量或检验一流专业的判断标准有哪些,相应的标准体系该如何构建。
二、 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模式进路
模式进路构建是专业建设的一种整体架构,需要从理论上指明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中心任务、 根本使命、 实践路径等。 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明确办学定位,重构育人目标; 要注重融合创新,梳理建设路径; 要重置建设标准,明确建设使命。 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一六一”模式进路,具体如图1所示。
(一)紧扣一个中心任务
在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紧扣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中心任务,为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提供一流专业人才。 第一,一流专业建设的最核心任务就是培养一流人才。 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地方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始终应成为其中心任务和本质职能。 一流专业建设不是只有普通院校要重视,也不是教师要发多少高水平论文、 做多少高层次项目、 建立多少高水平学科团队,而是要回归以生为本的育人使命[13],关注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如体现学生专业素养的高层次专业大赛、 学科竞赛、 学术论文与科研项目等,体现学生学业成效的就业质量、 就业率、 考研率、 创新创业等。 第二,一流人才首先是指思想过硬的一流人才。 无论是一流的旅游规划、 旅游营销、 旅游数字化运用等特色应用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或研究型人才,最核心的素养是爱党爱国爱人民,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能够成为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一流人才还指专业过硬的一流专业人才。 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提升专业人才质量,能为文化和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 思想过硬和专业过硬是基本前提,但一流专业建设不只是培养专业拔尖人才、 领军人才、 精英人才,人才类型可以而且应该是多元的、 有差异的。 各高校要结合办学资源的差异性、 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拟定具有特色的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双一流”高水平院校总体上可以定位为一流学术型人才,地方院校总体上可以定位于一流应用型人才,然后运用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理论,塑造自身特色。
(二)推进六项融合创新
一流专业建设没有特定的建设路径,但从专业发展自身规律来看,融合发展应是一流专业建设的应然之举。 一流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思政教育、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教材开发等人才培养诸多方面协同推进、 不断建设优化。 结合能力本位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科-专业-产业链等理论模型,笔者认为,上述中心任务的具体践行要以融合创新为逻辑遵循,重点围绕思政教育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流课程体系构建、 教学教材教研建设、 实习实践体系创新、 科技文化活动融入等建设内容,以六项融合创新为抓手,形成以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发展新格局。
图1 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一六一”模式进路
立足价值浸润,推进专业建设与党建引领融合创新,助学生塑造中国魂与家国情。 塑造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和世界眼”。 即发挥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政教育体系在中国魂与家国情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让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从国际视野学习专业理论与素养,始终能心系中国复兴、 心向百姓幸福,争做中国梦的担当者和践行者。 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党建引领专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具体而言,要积极探索党建历史、 党建理论与党建成就“五个融入”,即融入人才培养、 融入课程教材、 融入教研活动、 融入学生活动、 融入教室宿舍,通过全方位党建融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协同育人,推进专业交叉集群发展融合创新,助学生多元化成长成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14],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旅游的多元融合等新发展趋势带来的旅游人才新需求,积极推进跨院系、 跨专业、 跨行业、 跨国界协同育人,谋划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荣誉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学院”等培养模式[15]。 推进形成以旅游管理为引领的特色专业交叉集群,培养一批高水平跨界特色人才,如旅游新媒体、 旅游软件开发、 旅游文创、 旅游投资、 旅游地产运营、 旅游国际交往等特色人才,从而实现在为文化和旅游强国建设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中提升专业价值。 同时,借力专业交叉融合,探索引入多元学位证(管理学学士+其他学士学位+本硕衔接学位)、 多元毕业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证+特色微专业结业证+专项职业资格证)、 多元教学班(常规行政班+企业定制班+特色人才班)等多元育人路径,促成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学习权利和成长成才机会,鼓励知识、 情感、 思维与技能素养等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突围,进而激发学生生命潜能,引导学生全面发展[16]。
立足创新教育,推进专业学科一体发展融合创新,助学生提升创新力与科研力。 根据学科-专业-产业链理论,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应共生共荣、 互动发展[17]。 专业建设要遵循学科建设内涵,充分发挥学科平台、 学科学术影响力与科研力量在一流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促进科研和教学相辅相成、 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 无论是研究型院系还是应用型院系,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都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因此,要推进科教协同一体育人,积极探索科研平台转化为教学支撑、 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 学术大师转化为教学名师、 学术共同体转化为教学共同体、 教师科研转化为师生共研等系列转化机制,带动广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科技大赛、 创新创业,培育一批学术后备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
立足需求导引,推进校政行企共建共享融合创新,助学生爱行业并精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流专业建设必须面向、 回应并服务文化和旅游的实践需求来谋划人才分类培养,否则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学生难有行业兴趣和荣誉感。 旅游专业的综合性、 开放性决定了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开门办学,推进校政行企联动育人,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和能力本位理论,主动将行业需求和学生个性融入人才培养需求、 将行业标准融入专业建设标准、 将行业技术进步与实践案例融入课程教学。 因此,要基于利益需求和价值共享,不断探索引入多元分类实习实训(认知型见习+技能型实训+研究型研习+管理型实习+见习型就业)、 多类型双导师育人(毕业论文双导师、 特色课程双教师、 实习实训双导师、 创新创业双导师)、 多主体共建项目(共建实习基地、 共建案例库、 共编教材教案、 共建数据中心、 共建定制班)、 多元分类人才培养(学术后备人才、 创新创业人才、 行业管理人才、 专业技能人才、 国家公务人才)等,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提升学生的行业创新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立足科技养成,推进专业建设与现代科技融合创新,助学生掌握新方法与新技术。 物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新技术对旅游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新文科建设必须主动对接新技术,引入新理念和新技术于专业建设[18],并使新技术赋能人才培养诸环节。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应推进科技人文同向同行,探索通过实验实训现代化+课程教学现代化+学习方式现代化+课程设置现代化+技能大赛现代化等途径,拓宽学生国际视野、 强化学生科技思维、 提升学生科技技能。 在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方面,主动谋划能融入新技术的实验室或研究基地,如旅游大数据研究与实验中心、 旅游万物互联教研中心、 旅游人工智能研发中心、 旅游虚拟仿真实验室等; 在课程教学方面,运用VR/AR/MR进行模拟导游教学、 旅游新产品设计等; 在课程设置方面,主动将新技术融入现有课程教学大纲并通过跨专业融合设置体现新技术运用的新课程或微课程,如人工智能与旅游创新、 大数据与旅游营销等。
立足文化熏陶,推进专业发展与地域文化融合创新,助学生扎根中国大地。 无论是从新文科建设视角还是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视角来看,旅游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都要厚植中国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塑造中国旅游专业独有气质,陶冶学生情操、 滋润学生心灵,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承担“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以文培元”使命,让广大学生能扎根中国大地,投身中国文化强国和世界旅游强国建设。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各院校应因地制宜将地域特色文化有机融入专业建设,探索课程设置、 案例编写、 课堂教学、 学生实习、 社会实践、 项目研究等方面充分融入中国文化、 中国经验,充分对接国家战略、 地域特色。
(三)实现一大建设使命
新文科建设赋予了旅游管理专业更加宏伟的使命,即助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示范意义的旅游管理一流本科教育。 如何实现这一使命? 第一,要确定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判断是否为一流,要看是否有效促进服务社会主义强国建设、 是否有效促进广大学生成长成才、 是否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专业与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第一个标准涉及旅游管理一流本科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在服务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方面是否一流、 是否具有示范意义; 第二个标准涉及旅游管理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使命,即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方面是否一流、 是否具有示范意义; 第三个标准涉及旅游管理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即在塑造中国特色旅游管理专业与学科、 提升专业与学科国际地位方面的具体作为与实际贡献是否一流、 是否具有示范意义。 第二,要构建标准体系。 在“三个是否”判断标准指引下,要立足塑造中国特色、 提升国际影响,研究制定新的旅游管理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课程建设质量标准、 教材教案质量标准、 实践实训质量标准、 教师教学评价标准、 专业评估或认证标准体系等专业建设标准体系。 通过这些标准体系的构建与践行,一流专业建设和本科教育就有了具体抓手和建设内容,从而实现建设具有中国价值精神、 世界学术眼光与旅游专业内核的示范性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