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影响研究

2022-12-18刘纳新刘思菡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本化总资产费用

刘纳新 刘思菡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一、引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近年来,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与高新技术封锁,更激化了我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资金投入,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推动创新技术发展,提升创新动力。但在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化投入总体规模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整体研发水平仍有巨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基础性研究投入总体规模占比约为15-20%,我国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但想要位于世界前列仍需努力。2016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明文规定,申请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的企业,近3年的创新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故想获取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企业必须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一方面,从长期看,创新投入亦是保持产品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条件,创新投入越高,新产品推广效率越快,品牌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越高,越能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短期内研发活动往往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大,对企业现金流产生影响,导致短期内的利润下降。可见,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不同行业、产权性质、管理层特征等异质性环境下企业创新投入对绩效的影响分析,对创新投入的滞后效应、资本化或费用化投入的不同影响缺乏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对企业如何实现创新投入的短期现金流风险与长期创新绩效产出之间的均衡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加大企业创新投入管理,加强研发风险控制,提高创新效率及有关部门对其的引导和管控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创新投入与当期企业绩效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关于创新支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没有统一结论,有的认为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负相关(Hitt和Hoskisson,1991[1];喻雁,2014[2]);有的认为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无相关关系(何梦兰和陈矜,2018)[3];有的认为二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刘学之等,2017[4];Guo和Xie,2019[5]);还有的则认为其具有正向影响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期(Xue和Feng,2019[6];张晓辉等,2020[7])。分析现有成果难以达成一致结论的原因,可以发现有以下三点:一是数据的来源不一样,国外对于研发支出披露的相关规则比国内健全,国内对于研发支出数据的强制披露出台时间晚,只有近几年的数据才算完整,因此准确度难以保证。二是每个研究者选择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有医药行业、高新技术行业、制造业等,不同行业之间差异较大,若研究中没有考虑行业因素,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三是研究方法不一样,模型选择多,多个变动因素都会对研究结果有影响。

在大量文献论证了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关系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对创新投入与当期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检验。陆玉梅和王春梅(2011)[8]发现当期研发投入不会对企业当期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当期绩效。赵喜仓和吴军香(2013)[9]实证检验了中小企业研发支出与绩效的相关性,指出中小企业研发强度远远低于上市公司,且缺乏合理的创新战略和计划,创新风险低,这导致研发投入越多,当期绩效越低。贲友红(2017)[10]实证发现,当年度创新投入对医药企业的绩效有着负向影响,第二年二者相关性不显著,第三年及之后则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其基本原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创新投入,一旦形成新产品,将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创新投入并非立竿见影的,还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风险,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市场变化等。还有很多企业对于研发投入成果的转化不够重视,且当期的研发费用计入损益也会减少当期利润,表明创新支出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

H1: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创新投入对当期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关系。

(二)创新投入影响企业绩效的滞后性

企业创新活动受到多方面制约,包括公司战略、管理层意见、研发支出所需资金量以及研发团队技术水平等。大部分创新活动从立项到研发投入,再到新产品开发投产,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期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即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产出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期间还可能存在项目中断风险、研发风险、新产品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这都是可能影响创新活动创造价值的时间因素。刘海洋和马靖(2012)[11]发现R&D投入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生产效率产生滞后效应。刘飞(2013)[12]实证检验后指出,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对企业盈利业绩的滞后期为第三期时影响最大。张珊珊(2015)[13]实证检验169家中小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滞后效应时,亦认为R&D投资的滞后期可能为3年。郑小丹等(2015)[14]检验了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上市公司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效应,发现R&D投入只对滞后三年的业绩表现产生重大影响,对第一、二、四年的业绩表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冯家丛等(2017)[15]发现经过一至五年的滞后期,研发费用强度与公司价值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创新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长期的。可见,创新支出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创新投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去转化,前期的投入需要通过大量试验再投入生产,最终流入市场获得收益,任何研发活动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本文基于此提出假设H2:

H2: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性。

(三)创新投入结构与企业绩效

现有研究论证了不同研发支出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赵娟(2009)[16]研究发现资本化R&D支出、全部费用化的R&D支出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后者相关性低于前者,由此证明了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的合理性。王亮亮等(2012)[17]亦认为,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可以提高企业绩效水平。李华(2015)[18]指出,R&D支出资本化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受到盈亏状况、企业规模的影响。相比盈利企业,亏损企业的R&D支出资本化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R&D支出资本化处理与企业当期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可见,研发支出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一方面,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先形成无形资产,再在新技术转化与应用过程逐期摊销,计入当期损益。因此,资本化的创新投入在研发前期不影响当期利润,且其投入成本并非一次性冲减企业绩效,而是分期冲减,这大大减弱了其对企业绩效的负面影响,从而放大了创新活动带来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研发支出费用化,即将大量的科研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之中,将导致利润下降,故其短期内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但这种负向影响具有时效性,费用化的研发支出作为一次性费用在税前列支,实时享受税收上的加计扣除政策,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红利。可以合理推断,资本化的研发支出和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创新支出资本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滞后影响,创新支出费用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滞后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

(一)变量选取

创新投入往往是为了增加企业绩效,目前企业的绩效化衡量指标很多,最多的还是运用会计利润相关指标对企业进行绩效化衡量,但是其更倾向于盈利能力方面的体现,不够全面,因此本文从财务报表的角度出发,选择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绩效。考虑到净资产收益率更容易被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所以综合国内外文献的做法,本文选用最为普遍且全面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

而对创新支出的衡量,则可从研发费用化强度、研发资本化强度、研发强度三个维度展开:第一,研发强度(RD)。目前,理论界主要以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来衡量企业研发活动的强度。但由于产品的可比性较差,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研发投入是可以量化的,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研发情况,采用研发投入方法来衡量。第二,研发费用化强度(ERD)。费用化强度=研发费用化金额/当期营业收入,其中研发费用化金额代表的是总研发支出中费用化部分,计入当期损益的部分,该数据取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中的管理费用明细科目——研发费用。第三,研发资本化强度(ARD)。资本化强度=研发资本化金额/当期营业收入,其中研发资本化金额数据取自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中无形资产明细科目——开发支出。

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外部的政治环境、法律政策、经济因素等,还有内部企业的规模、资产负债率、所有权性质等,本文主要从企业内部出发,选用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所有权性质(OWN)、高管持股比例(SP)、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总资产周转率(LIQU)作为研究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变量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指标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所提出来的假设,本文构建了如下几个模型:

ROAi=ao+a1RDi+a2SIZEi+a3LEVi+a4OWNi+a5LIQUi+a6SPi+a7GROWi+ε

(1)

ROAi=ao+a1ARDi+a2SIZEi+a3LEVi+a4OWNi+a5LIQUi+a6SPi+a7GROWi+ε

(2)

ROAi=ao+a1ERDi+a2SIZEi+a3LEVi+a4OWNi+a5LIQUi+a6SPi+a7GROWi+ε

(3)

其中ROA表示总资产收益率,ERD表示研发费用化金额,ARD表示研发资本化金额,RD表示总研发支出金额,SIZE 表示企业规模,LEV表示资产负债率,OWN表示企业所有权性质,LIQU表示总资产周转率,SP表示高管持股比例, GROW表示营业收入增长率,ε表示随机误差项,i表示第i年(i=2015,2016,2017,2018,2019)。

根据相关规定,用于研发项目的企业都需要及时披露所有有关研发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区分。本文所涉及的研发支出费用化是来源于利润表里管理费用中披露的研发费用,研发支出资本化是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开发支出,创新投入是研发资本化和费用化之和。通过观察,发现上市公司的相关年报数据在近5年披露较为完善,并搜集了2015-2019年A股497家披露了研发资本化和研发费用化的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共获得1491个有效观测值。

本文采用的样本企业的研发数据主要来源于新浪财经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及国泰安数据库,在搜集数据中剔除了一些数据:剔除了未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企业;剔除了ST和*ST企业;剔除了上市企业中研发资本化或研发费用化为0的企业;剔除了金融行业的企业。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282,最小值约为-0.912,标准差约为0.086,表明有的企业经营绩效良好,有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总体差异还是较大。解释变量中2017年研发费用化强度最大值为2.737,最小值为0,标准差为0.114。研发资本化强度最大值为1.926,最小值接近于0,标准差为0.085,表明研发费用化强度的差异远大于研发资本化强度,大部分公司都将研发支出作为费用化处理。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总资产对数最大值约为27.745,最小值约为20.007,标准差约为1.295,表明企业之间规模差异不大,因为选用样本均为上市企业;资产负债率最大值为0.995,最小值为0.034,标准差约为0.186,表明企业之间资产负债率差异极大,有些企业财务杠杠太大,财务风险极高,但有些企业财务杠杆很低,对资金的运用还需加强,但其财务风险低,偿债能力强;总资产周转率最大值为5.652,最小值为0.070,标准差约为0.451,说明企业之间资产利用效率相差较大;营业收入增长率最大值为9.064,最小值为-0.862,标准差约为0.411,说明企业之间成长能力相差较大,有的企业在飞速发展,有的企业在倒退;持股比例最大值为5.795,最小值为0,标准差约为0.297,说明企业之间对于管理层激励持有不同态度,有的采用激励政策,有的不采用。

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前,先对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初步判断该模型是否存在多重共线形。

表3 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样本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大部分都小于40%,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严重多重共线形的可能性较小,研发费用化强度、研发资本化强度、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所有权性质、企业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以及持股激励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但本次相关分析只是单因素的分析,最终的相关关系需要通过回归分析来确定。

(三)回归分析

分别对模型(1)(2)(3)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模型(1)来说,研发强度、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企业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持股激励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符合预期,也证实假设H1的猜想,研发强度对当期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关系。对于模型(2)来说,研发资本化强度在显著性水平α=0.50下,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企业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所有权性质以及持股激励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初步验证创新支出资本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显著性有待进一步分析。对于模型(3)来说,研发费用化强度、资产负债率与总资产收益率负相关,企业规模、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所有权性质以及持股激励与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符合预期。

表4 回归结果

(四)滞后性分析

梳理现有文献,可知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可能在第三期时最大,故本文在分析研发强度、研发资本化强度、研发费用化强度对企业绩效的滞后性影响时,将样本数据设置为滞后一期、滞后二期、滞后三期。其中,滞后i期被解释变量ROA选取t+i年数据,解释变量RD选取t年数据,用t- t+i表示(2016≤t≤2019),如滞后一期时被解释变量ROA选取2018年数据,解释变量ERD和ARD选取2017年数据,用17-18表示,以此类推。

1.滞后一期的滞后效应分析

如表5所示,对于模型(1)而言,研发强度(RD)在17-18、18-19分别为-0.0497、-0.0742,呈负相关性,但均不显著。对于模型(2)而言,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在17-18、18-19分别为0.0517、-0.0199,17-18年呈现正相关性,18-19年呈现负相关性,但都不显著。对于模型(3)而言,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ERD)在17-18、18-19分别为-0.0600、0.1313,17-18年呈负相关性,18-19年呈现正相关性,17-18年在α=0.01水平下显著,18-19年不显著,研发强度均通过t检验。随着时间的推移,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与滞后一期的总资产收益率由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转变为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尚难以得出结论,因此需进一步研究滞后二期的影响。

表5 滞后一期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2.滞后二、三期的滞后效应分析

如表6所示,模型(1)中,相较于不显著的滞后一期检验结果而言,滞后二期的研发强度(RD)的显著性明显加强。模型(2)中,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的相关系数为0.0341,呈现正相关性,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相较于滞后一期而言,其显著性有所提高。模型(3)中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ERD)的相关系数为-0.0242,呈现负相关性,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与滞后一期相比,其显著性同样有所提高。

滞后三期时,模型(1)中研发强度(RD)的相关系数为0.0149,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三期时,总体研发强度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随后滞后假设H2得证。模型(2)中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的相关系数为0.0665,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三期时,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显著正相关。模型(3)中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ERD)的相关系数为-0.0737,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在滞后三期时,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ARD)显著负相关。

表6 滞后二、三期时,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五)稳健性测试

1.回归的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采用变量替代法,使用营业利润率(IO)这一变量代替原先的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ROA)来做稳健性检验,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模型拟合良好,研发强度与营业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3932,在5%的水平下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与前期回归结果一致,假设H1的结论稳健性成立。

表7 研发强度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续表7

2.滞后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同样采用变量替代法,使用营业利润率(IO)这一变量代替原先的被解释变量总资产收益率(ROA),专门针对滞后三期来分别做研发强度、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滞后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模型(1)中研发强度(RD)的相关系数为0.0596,说明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与前期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稳健性成立。模型(2)中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的相关系数为0.4354,呈现正相关性,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与前期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稳健性成立。模型(3)中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ERD)的相关系数为-0.3082,呈现负相关性,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研究结果与前期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稳健性成立。

表8 滞后三期时,研发支出与企业绩效的稳健性检验

续表8

五、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2015-2019年432家上市公司数据作回归分析,从当期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来看,资产负债率(LEV)、研发强度(RD)对企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且都在1%水平下显著;企业规模、所有权属性、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持股比例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除了所有权性质,其他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创新支出与当期企业绩效呈现负相关关系,符合预期,创新投入是一个长期行为,资本化部分需要时间去体现其价值,当期费用化部分则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中的研发费用科目,对收益率指标呈负向作用。

综合分析滞后一、二、三期总体研发强度、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对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第一,研发强度(RD)与企业绩效在滞后一期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滞后二期在5%的水平上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滞后三期在1%的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创新投入对企业绩效具有滞后性。第二,研发支出资本化强度(ARD)从滞后一期的不显著,到滞后二期在10%水平上显著,再到滞后三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显著性逐步增强,且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充分说明创新支出资本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滞后影响。第三,研发支出费用化强度(ARD)从滞后一期的不显著(18-19),到滞后二期在5%水平上显著,再到滞后三期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显著性逐步增强,且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充分说明创新支出费用化强度对企业绩效具有负向滞后影响。

(二)相关建议

1.加强企业研发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

在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投入产出的短期波动与长期均衡关系,实时关注其进度风险、质量风险和费用风险。一是要加强创新项目群的统筹规划,对创新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实行全流程监控。以企业为单位,对不同开发周期的创新项目的进度安排和流程管理实行统筹管控,形成在研、开发成功,应用转化的研发资金投入与创新绩效产出闭环。二是制定合理创新投入计划。创新投入具有滞后效应,因此不能一味盲目加大投资,要注重项目的产出效应。公司每一个发展阶段和研发阶段所需要的策略都是不同的,所投入的创新资金也不一样,需要根据公司的发展周期和方向,制定合理方案使公司长远发展。

2.合理界定和监督研发支出资本化和费用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企业要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规范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方式,不能为了抵税或者是为了保护企业自身利益而对报表进行任何粉饰。一方面严格防控部分企业通过资本化研发支出来平滑利润,隐瞒企业亏损状况以维护企业声誉的情形;另一方面,防控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研发支出金额小的前提下,为操作简单和迅速享受税收红利而将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的情形,这种处理方式不能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真实情况,也不能体现创新活动的真正效益,可能会误导管理层的投资决策。企业应合理界定和考量研发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通过可靠性评估,对符合资本化支出条件的研发支出实行资本化处理,并进一步完善内部研究和开发管理的监督机制,避免短期行为和不规范行为的滋生。

3.规范创新支出信息披露

应提高企业内部信息披露的自愿性以及加大外部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管理力度。监管机构要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越详细越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创新的内容、阶段、用途以及如何区分费用化和资本化,开发和研究阶段的区分,除了创新活动相关的财务信息,在不透露公司核心机密的情况下,还需要披露非财务信息,比如创新项目的风险性、研发大致时长、创新成果的市场前景、市场回报率以及其他企业的同类型创新项目情况。现阶段,研发人员基础信息披露较少,大部分是数量上的披露,建议之后可以加上研发人员学历、研发人员构成结构、研发人员参与过的研发项目。其次,监管机构要鼓励企业自愿公开企业研发信息,保障投资人的知情权,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4.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扶持力度

政府是规划的制定者,对创新氛围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可专门设立研发投入基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对于新产品、新工艺等实现税收优惠,并对某些新产品予以扶持,帮助新产品尽快投入市场,实现真正的研发收益。对于一些专做投资的企业,颁布相关政策优惠,可根据投资数量和投资的项目做具体安排,分层次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每一个层次所享受的政策优惠不一样,这样对于刚起步公司或者是发展相对稳定公司都有好处,针对性更强。

猜你喜欢

资本化总资产费用
军工资产资本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
浅谈电视媒体广告经营的公司化与资本化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医疗费用 一匹脱缰的马
医疗费用增长赶超GDP之忧
浅议人力资源资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