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实践与思考

2022-12-18蓝碧茹

史志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市县年鉴海南

蓝碧茹 郑 昕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 海口 570203)

年鉴是一种资料性的编年体工具书,具有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特点,最早是由西方的历书、百科全书发展而来的。20世纪初,年鉴伴随着“西学的输入”传入中国,与中国的史、志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文化和编纂出版体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年鉴编纂出版的数量、种类不断增加,表现形式和功能特性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到2013年,我国出版的年鉴数量达到6000种,成为世界上出版年鉴最多的国家[1]肖东发等.年鉴学[M].方志出版社,2014.(P144)。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地方年鉴诞生,1983年第一部省级年鉴《黑龙江年鉴》及第一部城市年鉴《广州年鉴》先后公开出版[2]薛莉娟.西藏地方年鉴出版历程与展望——基于国家图书馆文津搜索数据分析[J].办公室业务,2020,(17).。随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综合年鉴先后创刊。地方年鉴成为中国增长最快的年鉴品类。尤其在《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3]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 年).后,地方年鉴编纂出版进入快车道。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统计,至202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 2020 年卷应编纂出版 3212 部,全部完成编纂、全部移交出版,完成率均为 100%;公开出版 2843部,完成率约为 88.51%。2018—2019 年,行业年鉴、部门年鉴、专业年鉴出版达800 余部[1]冀祥德.顺利完成地方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奋力开启地方志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在2021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R].中国地方志,2021,(3).。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2]习近平.2021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新华网,2021-03-08.这意味着,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事业也必须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相较于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而言,海南地方年鉴的编纂出版起步较晚,存在着许多不足,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为此,我们应全面梳理海南地方年鉴的发展历程,才能为应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历程

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事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夕,海南行政区统计局编纂出版了《海南统计年鉴》,这也是海南最早编纂的地区年鉴。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年鉴编纂工作不断受到重视,省和少数市县开始编纂出版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专业年鉴的单位也逐步增多。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把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纳入地方志工作,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履行的职责包括组织编纂地方综合年鉴。该《条例》的颁布,促进了市县(区)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2015年,《规划纲要》提出“年鉴全覆盖”的刚性要求,海南地方年鉴出版走上发展快车道。至2020年底,全省累计编纂各类地方年鉴88种,其中公开出版发行43种,未公开出版45种;2020年仍在连续编纂的年鉴64种,其中公开出版发行34种,未公开出版30种,已形成包括省级综合年鉴、市县(区)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在内的完整体系[3]数据来源于《海南史志志》年鉴统计.。

1.海南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省级层面,1989年,海南省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既是海南首部编纂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也是海南唯一的省级综合年鉴。其创刊号为《海南特区经济年鉴》。1990年,《海南特区经济年鉴》改版为《海南年鉴》,此后一直延续使用该名称。1992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海南年鉴》期刊号(CN 46-1036/Z)。1993—1999年,为适应读者对信息不同的需求,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年鉴信息资源,《海南年鉴》创新推出房地产、旅游、金融等产业年鉴分册,以分册编辑、集成出版的形式编纂出版。2000年起,《海南年鉴》恢复为一卷综合本的形式编纂出版。2016年3月,《海南年鉴》英文简本2015卷创刊出版,此后逐年以当年卷的《海南年鉴》中文全本为蓝本,连续编纂出版,已出版至2021卷。《海南年鉴》英文简本采取免费赠送方式出版发行,并赠阅博鳌亚洲论坛、首届消博会,服务于海南外事、侨务、商务、旅游及外宣等工作。2019年11月,为使年鉴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海南年鉴》中文简本创刊出版。同时,为适应年鉴多介质的传播需要,从2010年起,《海南年鉴》电子版(光盘)首次推出,随书出版发行;2012年,《海南年鉴》在海南史志网上刊载;2020年,《海南年鉴》运用二维码技术,通过声音影像丰富年鉴表达方式;2021年,海南年鉴微信小程序版正式上线。

市县级层面,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前,海南没有市县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1995年,海口市政府研究中心创刊出版了《海口年鉴》,成为海南创刊时间最早的市县(区)综合年鉴。至2006年,全省只有海口、三亚、昌江3个市县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2008年,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和海口市所辖各区抓紧抓好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2009—2011年期间,海南(除三沙,因三沙未建市)全部市县均编纂出版地方综合年鉴。2014年,海口市辖龙华区编纂出版《龙华年鉴》。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要求后,当年,海口市辖其余3区分别编纂出版《琼山年鉴》《秀英年鉴》《美兰年鉴》;2018年,三亚市辖4区编纂出版区级综合年鉴。至此,全省市县(区)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实现全覆盖,提前两年完成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工作目标。

至2020年底,海南实现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全覆盖[1]数据来源于《海南史志志》年鉴统计.。其中,编纂并公开出版省级地方综合年鉴1种;编纂地级市综合年鉴4种,其中公开出版3种(三沙因涉密无法公开出版不列入统计);编纂并公开出版县级市、区级地方综合年鉴23种。

2.海南地方专业年鉴的编纂出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前,编纂出版的专业年鉴只有《海南统计年鉴》。建省后,不少单位开始编纂专业年鉴。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铁矿年鉴》《海口统计年鉴》《三亚统计年鉴》先后创刊出版。20世纪90年代,全省新编纂专业年鉴7种。2000年以后,专业年鉴编纂出版增长较快。2000—2010年,全省新编纂专业年鉴19种。至2020年底,全省编纂各类专业年鉴59种,其中公开出版15种,未公开出版的44种;2020年仍在连续编纂的36种,已经停刊或5年未能连续编纂的23种[1]数据来源于《海南史志志》年鉴统计.。其中,统计系统编纂的专业年鉴在其中占比较高。据统计,全省统计系统编纂专业年鉴29种,占全省专业年鉴编纂总数49.1%;2020年仍在连续编纂的25种,占全省的69.4%。总体上看,全省编纂的专业年鉴数量不算多,很多不能坚持连续编纂,且大部分未公开出版。

二、推进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主要做法

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在几十年发展历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编纂出版之路,完成了从无到有、由萌芽到发展的蜕变,形成了独有的经验和做法。

1.健全机制,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立柱架梁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良好工作机制是海南地方综合年鉴顺利编纂出版的重要保证。一是建立良好的组织机制。在省级层面,《海南年鉴》一开始就成立了以省长为主任,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的年鉴编辑委员会。依托海南年鉴社组织省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于每年年初召开年鉴组稿会议,做到计划早安排、工作早动员、任务早下达、人员早明确。各市县层面也成立了高规格的年鉴编委会,大部分市县由两办发文组稿,并定时举办年鉴组稿会议,组织机制不断完善[1]蓝碧茹,郑昕,李鑫.海南省年鉴事业发展报告[R].中国年鉴发展报告2019-2020.中国方志出版社,2020-08.(P153)。良好的组织机制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前提。二是形成完善的督导机制。在《海南年鉴》组稿方面,省地方志工作机构建立了编纂奖励约束机制,明确组稿发文、初稿提交、终稿确认的节点时限,定期对未完成交稿者进行催促,每年根据完稿质量和交稿时限进行量化评分,对优秀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倒逼《海南年鉴》编纂出版按节点推进;在督导市县(区)年鉴编纂方面,海南建立“年鉴全覆盖”月度统计制度,年鉴工作处每月实时跟踪了解市、县(区)年鉴编撰进展,压实工作责任,传导工作压力,推动综合年鉴编纂出版由“散步走”变为“齐步走”。三是制定规范的编纂机制。在省级年鉴编纂管理方面,年鉴工作处坚持规范运作,严格把关。严格执行《海南年鉴编撰体例》,使撰稿有依据,编稿有章法;严格编辑出版程序,坚持编辑对接联系制、文稿三审三校制、回稿审查制、统编统校制,把好《海南年鉴》政治关、保密关、文字关,通过多层审校,提升《海南年鉴》整体质量。同时,指导市县不断完善编纂出版管理机制。

2.盯紧目标,推进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实现“全覆盖”。一是规划引领依法治鉴。2006年5月,国务院颁布《条例》,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纳入地方志工作。当年,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室(办))编制《海南省2006—2010年史志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将综合年鉴编纂列为市县史志工作机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2]海南省2006—2010年史志工作发展规划.琼办发[2006] 37号.。2008年10月7日,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和海口市所辖各区抓紧抓好综合年鉴的编纂出版工作”,并明确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编纂[3]关于做好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通知.琼字[2008]58号.。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规划纲要》,提出“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 海南省随即印发《海南省2016-2020年史志工作规划》,将“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4]海南省2016-2020年史志工作规划.琼办发[2016]31号.作为刚性任务,明确落实的步骤和举措。通过法治保障、规划引领,推动地方综合年鉴工作“一纳入、八到位”落地,推进三级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海南地方志工作机构将“抓领导”作为推动工作的前提,把“领导抓”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努力争取各级领导对地方志工作的支持。在“两全目标”攻坚阶段,省室(办)积极主动向分管省领导汇报二轮修志及“年鉴全覆盖”工作情况,省委常委胡光辉、孙大海,副省长王路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工作提供了巨大助力。省室(办)领导多次赴市县调研,协调解决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推动海口、三亚8个区在最短的时间内启动年鉴编撰。至2017年,海南所有市、县(区)均启动年鉴编撰,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三年。年鉴工作处在抓好《海南年鉴》编纂工作的同时,加强市县年鉴编纂出版业务指导,帮助解决书号等工作难题,推进“年鉴全覆盖”走向纵深。三是创新思路落实任务。对标“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要求,结合海南市县(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历史欠账较多”的实际,2016年,海南提出“弯道超车”的工作思路,要求市县(区)在确保当年年鉴当年出版的前提下,补清“历史欠账”。2017年,海南制定“两全目标”的时间表、路线图,召开全省地方志“两全目标”推进会,省地方志工作机构与各市县史志工作机构签订“两全目标”责任书,以确保“年鉴全覆盖”的工作目标提前实现。随着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出,市县(区)综合年鉴编纂周期不断缩短,多数市县(区)能在年内完成编纂出版,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市县综合年鉴的“历史欠账”(创刊后至2017年缺编的市县综合年鉴)全部补清,年鉴工作后发赶超。2020年,海南地方三级综合年鉴全部完成编纂、公开出版,实现“全覆盖”。

3.多措并举,不断巩固提升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全覆盖”质量。海南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全力提升编纂出版的质效。一是从时效入手,缩短编纂出版时限。省年鉴工作处通过常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三六九”的编纂机制(即3月组稿,6月完成收稿,9月基本定稿),以此为依托,不断缩短《海南年鉴》的编纂出版时限,并于收稿后,强化与印刷厂的合作对接,协请印刷厂的排版人员提前进驻排版,为《海南年鉴》提前出版见书争取主动。近年来,《海南年鉴》基本可以在每年的11月内见书,出版时间逐年提前。此外,省年鉴工作处还将“三六九”编纂机制逐步推广至相关市县,确保省内综合年鉴当年卷当年出版。二是从质量入手,提升编纂出版水平。海南省地方志工作机构始终把年鉴质量放在首位。近年来,制定了《海南年鉴内容选录标准》《海南年鉴行文规则》等制度,规范年鉴编撰出版;组织开展全省性年鉴质量评审,推荐省内年鉴参与全国性评审,以评促质,提升全省年鉴整体编撰水平;选择基础较好、编撰质量较好的《海口年鉴》作为试点,推荐其参评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并不断强化跟踪督导,推动其顺利过审,成为海南首部精品年鉴,为海南三级综合年鉴参与中国年鉴精品工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海南省各类各级年鉴在全国年鉴评奖等级上不断提升。《海口年鉴》获评全国市级特等地方综合年鉴,并多次获评全国地市级一等地方综合年鉴;《陵水年鉴》《万宁年鉴》分别获评全国县(区)级特等、一等地方综合年鉴;《海南年鉴》连续两度获评全国省级一等地方综合年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三是从装帧入手,体现编纂出版特色。装帧设计是编纂出版的重要环节,《海南年鉴》在编纂出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装帧特点。如《海南年鉴》在封面封底的设计中兼顾了保持稳定与逐年更新的平衡,体现海南独有的特点。近年来,基本采取了在保持年鉴封面颜色庄重、典雅、设计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增加具有海南本地特色、年度亮点的航拍彩图作为护封的设计方式,体现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地域特色,凸显自贸港蓬勃发展的时代主题。而市县层面,《五指山年鉴》《白沙年鉴》结合民族区域特点,在封面设计、页内版式设计(如页标、栏标)等设计中融入黎、苗族元素,凸显少数民族特色。不仅如此,近年来,海南地方综合年鉴重点在内容上下功夫,强化专题图片的选题策划和页内彩图的选取,注重与省内媒体、记者、摄影家的合作,选取具有年度亮点、表现力、感染力、构图精美、图像清晰、角度新颖、图文相符的相片,美化年鉴的版面,增强年鉴的可读性。

三、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海南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事业尽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站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

1.地方年鉴编纂出版品类单一。目前,海南编纂出版的地方年鉴,尤其是公开出版的年鉴中绝大部分为地方综合年鉴和统计年鉴。据数据统计,全省累计公开出版发行年鉴43种,其中综合年鉴28种、专业年鉴15种(含统计年鉴5种),地方综合年鉴及统计年鉴占比达76.74%;2020年仍在连续编纂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年鉴34种,其中地方综合年鉴26种、专业年鉴8种(含统计年鉴4种),地方综合年鉴及统计年鉴占比达89.23%[1]数据来源于《海南史志志》年鉴统计.,其余行业参编年鉴的积极性不高,种类偏少,且基本未连续公开出版。编纂且公开出版地方综合年鉴基本为《规划纲要》所规定的三级年鉴,乡镇、街道年鉴编纂空白,与专业年鉴编纂出版活跃地区有着较大差距。据中国地方志小组的统计,2020年,浙江在编的行业、部门年鉴有118种,广东在编的行业、部门年鉴有52种[2]数据来源于全国省市县综合年鉴、行业年鉴、部门年鉴、专业年鉴出版情况统计表(2020年度).。而在上海,至2017年,“在编乡镇( 街道) 年鉴有《南翔年鉴》《华亭年鉴》等”“专业年鉴有《上海经济年鉴》《上海科技年鉴》……《上海金融年鉴》《上海教育年鉴》等……全国性年鉴有《中国外科年鉴》《中国内科年鉴》等”[3]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研究课题组.上海市年鉴事业发展调查报告[R].上海地方志,2018,(2).。

2.地方年鉴编纂出版时效不强。海南地方综合年鉴中除《海南年鉴》拥有新闻出版总署的期刊号外,其余地方综合年鉴均通过购买书号的方式连续出版,加之海南的出版单位总体数量不多,整体而言比较被动。在“年鉴全覆盖”的阶段,一度因“书号紧缺”,出现无法当年见书的不利局面。目前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中,除《海南年鉴》《海口年鉴》《三亚年鉴》等年鉴见书较早外,其余市县区往往“压哨”出版。公开出版的地方专业年鉴中,除统计年鉴在7月见书外,其余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年鉴普遍出版较晚,如《海南农业年鉴》一般在次年3月至5月见书。

3.地方年鉴编纂机制不够完善。与国内兄弟省份不同,海南的地方志工作机构除海口、昌江之外,大部分为史志二合一的机构。省级层面,虽有年鉴社,但仅有牌子,无相应编制,在“年鉴全覆盖”阶段,年鉴工作处内实有在编人员仅两人,不仅要完成“一年三鉴”(年鉴全本、中文简本、英文简本)的编纂出版任务,还要督促指导市县区地方综合年鉴、行业年鉴的编纂出版;市县层面,大部分市县区负责年鉴工作的仅有一人,且三沙、海口和三亚市辖区无相应的编纂工作机构和固定的行政编制。

4.地方年鉴编纂质量良莠不齐。海南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存在两级分化、喜忧参半的局面:一方面,省级年鉴编纂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年鉴评审中获奖等级逐年提升,海口、陵水、万宁等市县也在全国评审中屡创佳绩;但另一方面,省内少数市县区由于人手不足、把关不够,年鉴编纂质量存在着隐忧。就海南省内近年来组织的年鉴评审来看,部分地方综合年鉴存在着照抄省级年鉴框架、没有自身地域特色;整体编排分类混乱、领属不当层次不明;内文表达不符体例,总结痕迹明显;甚至出现有的没有编制索引,“法治”与“法制”混用,出现涉密问题等低级失误。如有的市县区年鉴将生态文明建设、应急管理放入经济部类,有的甚至在纪检监察类目中设有纪检监察大事记的条目;有的在人防部分,详细介绍民防设施投入和基干民兵数量等。专业年鉴在全国年鉴评审中,得到的最高奖项仅为三等年鉴,大部分为提名奖,获奖等级不高。

5.地方年鉴装帧设计存在不足。专业年鉴方面,存在着封面封底设计较为呆板、创新不足,内文基本没有图表等问题。地方综合年鉴方面,部分市县区的卷前图片专题没有提前谋划,没有融入地域特色和年度亮点,有的连续数年主题不变;有的卷前图片基本为领导活动掠影,缺乏感染力、表现力;图片构图粗糙、色彩暗淡、画质模糊;内文彩图图文不符、幅面较小、数量很少,且多为领导调研和会议图片;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经济部类有的没有一张图表,或者表、录较少,示意图基本没有,阅读体验不佳。

6.地方年鉴开发利用亟待提升。目前,海南的地方年鉴除省级年鉴及海口年鉴外,其余大多只有纸质版及光盘版。且海南地方志工作机构中除省级外均没有地情网及数据库,大部分年鉴既没有在互联网上刊载,也没有收录到知网年鉴数据库,省内编纂出版的年鉴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加之,年鉴印数有限、传播渠道单一、推广普及不够等限制,使得海南地方年鉴社会知晓率、传播率、使用率偏低。

四、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海南地方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的目标顺利完成,海南地方年鉴编纂出版事业已经进入“全覆盖”巩固提升的重要时期。在高质量的发展视域内,要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型升级,应从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1.立足“快”,缩短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时限。年鉴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时效性是年鉴信息价值的重要衡量指标。建议:一要从机制上入手。提前谋划,及早部署,依照“三六九”的编纂机制,推动省内三级综合年鉴统一节奏、统一步伐,尽早完成年鉴的组稿、收稿、审改工作,同时加强对专业年鉴的业务指导,在巩固地方综合年鉴当年卷当年出版基础上推动所有地方年鉴实现当年出版。二要在协作上发力。握指成拳,强化配合,一方面在省级层面延续印刷厂提前进驻、同步排版的做法并向省内推介,另一方面推广省内部分市县由年鉴业务部门牵头,全办发力,团队作战共同完成年鉴审改的经验做法,解决目前海南地方志机构年鉴编纂人员少、任务重的瓶颈,为地方综合年鉴尽早出版见书争取主动。

2.聚焦“质”,提升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水平。质量是年鉴的生命,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议:一要强化示范引领。以海南省域精品年鉴工程建设为牵引,推动年鉴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公开出版的地方综合年鉴及专业年鉴参与省域精品年鉴评选及创建,并择优推荐其参与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通过省内“育种墩苗”“打磨提升”,为中国年鉴精品工程建设培养一批“种子选手”,充分发挥两大精品工程建设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全省年鉴编纂出版水平“水涨船高”。二要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新,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编纂框架进行微调。比如,近几年《海南年鉴》先后就自贸港的内容进行了单列及升格为部类的处理,并指导市县年鉴增加了自贸港的内容,体现海南当前发展的最大亮点。同时,通过指导年鉴编写人员根据年度特点、部门亮点,调整概况条目、常规条目内容,撰写动态条目,体现年度变化;要求撰写人员在本年卷中记载因上一年度工作在本年度获得重大表彰的内容;学习借鉴《上海年鉴》等在卷首图片专辑中设置当年主题体现跟进等措施;提升年鉴信息的时效性。力求鉴,通过在专记、特载中,适当增加调研报告、地情报告、资政成果等内容;在年鉴条目后,增加背景资料、链接等相关补充记述;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对社会关注度高、有较大影响的负面事件,尽量以正面记叙的方式予以适当刊载等做法,在拓展地方年鉴记述的深度广度的同时,确保地方年鉴真实、客观、全面反映地方的全貌,还原历史的真实,做到“堪查堪鉴”。近年,《海南年鉴》在纪检监察部分加入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介绍,在领导名录中加入了违纪违法官员被查处的附注,并通过正面记述手法对扫黑除恶重大案件等予以收录。三要强化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本领过硬的年鉴编纂队伍,提升省内年鉴编纂的整体水平。一方面向内发力,通过业务培训、日常指导、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年鉴专职人员的编纂水平及业务素质;另一方面向外借力,在坚持“盘子端在自己手上”的基础上,用好科研院所、专业出版社、行业专家、在海南度假、热心年鉴事业的“候鸟人才”这一支队伍,不断充盈年鉴人才蓄水池,借助项目课题、增加外审审次、聘请专家审校等方式,内外结合,共同发力,助力年鉴编纂出版质效全面提升。

3.拓展“面”,丰富地方年鉴编纂出版的供给。地方年鉴编纂种类偏少、主体单一,一直是海南年鉴编纂出版的短板。建议:一要丰富地方综合年鉴产品供给的类型。近年来,海南省级机构先后以年鉴全本为依托,以健全的年鉴编纂机制为保障,推出了年鉴分册、年鉴中英文简本、《海南省情概览》等相关产品。下一步,要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鼓励市县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结合各自实际开发年鉴简本、口袋书、地情读物、网络年鉴、掌上年鉴等相关的年鉴衍生品,同时推进地方综合年鉴向乡镇、街道、社区、自贸港建设重点园区(开发区)延伸。二要积极引导行业部门、专业机构开编年鉴。对于地方行业、部门年鉴的编纂出版,海南省没有统一规定,由各单位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编纂出版。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当前实施的海南史志资料征集制度,引导相关行业、机构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的资料征集、存储制度,为各相关行业开编年鉴夯实资料基础;另一方面,要摸清专业年鉴、部门年鉴的编纂底数,加强业务指导,支持鼓励有意向的单位编纂出版年鉴。近年来,我们先后对《海南法院年鉴》《海南公安年鉴》《海南农业年鉴》《海南水务年鉴》《海口海关年鉴》等编纂人员进行培训,帮助其开编出版年鉴。通过多措并举,促使地方年鉴工作向行业辐射,向多点延伸。

4.着眼“用”,发挥地方年鉴产品的社会效益。地方年鉴的编纂出版不仅是为了“存史”,更重在“致用”。建议:一要凸显服务性。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方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本地特点、年度亮点,调整年鉴的纲目和内容,体现时代主题;巧借年鉴“众手成书”的编纂体制,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撰写地情报告、资政报告、调研报告,做好年鉴资政工作。另一方面,服务现实、贴近百姓,在年鉴卷首彩图专题中融入更多的“民生色彩”,并结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需要,做好年鉴的“瘦身”工作,提升年鉴产品的“实用性”,增加人们的阅读兴趣。二要提升普及率。避免已编辑出版年鉴产品“束之高阁”。加强与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涉外酒店等单位合作,用好史志馆的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鉴用鉴活动,推动年鉴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提高普及率;借助博鳌亚洲论坛、消博会等国际化平台推广《海南年鉴》中英文简本、《海南省情概览》等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地方年鉴产品,提升影响力。三要引入新技术。适应多媒介、融媒体的发展趋势,通过视、音、像相结合的方式,立体化地展示年鉴成果,策划制作年鉴微课堂、VR、微视频、动漫、小程序等产品,在学习强国、抖音、头条、喜马拉雅等新媒体端推广推送;使用大数据、云技术,对海南地方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地情书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健全相应的检索系统和搜索引擎,通过科学的数据建模,发现、记载并形成规律性、定向性甚至定律性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各方检索数据、开展研究、撰写资政报告提供数据化服务。同时,适应分众化传播和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运用数据分析测算技术,对有关用户点对点推送,实现年鉴资源精准传播。

猜你喜欢

市县年鉴海南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年度赶考
——省审计厅召开市县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述职报告工作会议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多个省的市县机构改革开始实施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一图读懂贵州市县乡三级人大换届选举
为业余棋手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