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信息技术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2022-12-18赵小雨

中小学电教 2022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学科信息技术

赵小雨

(义乌市新丝路学校长和校区,浙江 金华 322000)

今天,信息技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初中作为学生学习信息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科素养的重要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当下提升,还是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受到应试教育、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偏执,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重视程度都不足,更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简单的学习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些许知识,但是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技术的内容,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处于表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深度学习课堂能够极大地改变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方面的知识,逐步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一直渴望并且追寻探索才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深度学习。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时期,每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能落下。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则有着特殊意义,首先,当今社会的发展,小到“修图”“看路”,大到“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2]。另外,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已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但是这种认知仍然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打牢基础、发展自己的重要时期。虽然说信息技术的掌握对于学生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因为“副科”身份的影响,学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并没有充足的重视,其课程安排相对较少,而且课下学生几乎没有接触电脑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因此,要想学生学有所得,就必须把握课堂时间,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3]。

二、信息技术课堂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

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而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学科,学生不得不学,对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很大一部分学生注意力只集中在如何玩游戏、听音乐、看闲书,或者做主科作业等方面,不认真听讲、交头接耳现象十分常见,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课堂视为难得的求知机会,在此认知下,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机会与效果都会明显减低。同时,由于在初中升高中的入学考试中,信息技术并不在其考试范围内,这就导致学校、教师并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学生也对信息技术科目学科掉以轻心。学校虽然会提供相应的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却始终将信息技术以“副科”身份对待,课时安排能少则少,鼓励学生以其他考试科目为重。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初中时期让学生接触电脑,有让学生陷入风险的可能,这些问题的叠加,导致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和主动性不佳[4]。

(二)学生主动性较弱,基础参差不齐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及以前学习中,学生多为被动获取,导致学生的学习对教师具有严重的依赖性,即学生的知识获取完全按照教师的规划进行。学生本身对信息技术学科存在一定的好奇心理,这种思维的指导下,使得学生的兴趣一点点被消耗,导致学生没有主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使得班级内学生因为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知识的掌握具有严重的区分性。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而基础一般或是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些问题似乎不在教师考虑之列[5]。单一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并不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阻碍。

(三)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较弱

初中时期,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大多数知识的教学需要依托软件进行,学生对于教师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信息技术知识及教师的操作,却无法将所学内容转移到其他地方,在实际的应用中,则显得知识十分匮乏。这就暴露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整合及迁移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即当学生在获取大量的知识时,并不能很好地将其整理归纳进自身的知识体系中,使得学生无法正确利用。

(四)教师对教学设计考虑较少

课堂作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师的教学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并非中考科目,所以一些教师也就存在随意的心态,并不会在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付出较多的心血。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紧贴书本,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丝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及需求程度,导致教学没有实质性效果。

三、教学策略

(一)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性

初中时期,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已逐步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知会给学生带来学习与探究的欲望,所以,此时是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时期。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思维,为学生营造深度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6]。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书本内容为依托,以实际生活环境为元素,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情景中不断探索信息技术知识,构建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另外,教师要改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思维模式,改变课堂主体的自我认知,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共同展开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如在“PPT 音频与动画”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以最近的节日日期为背景,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制作电子贺卡或是节日PPT,在上课之前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对于有创意的作品,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通过作品的展示,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自定义动画、音频的制作与运用教学。

(二)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促进课堂交流最好的途径则是教师提出问题。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内容、管理课堂纪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系列的无关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无法起到实际效果,更会浪费课堂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进行衡量。首先,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紧贴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问题,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次,问题的设计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以保证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深度的思考,在解决任务、回答问题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巧用生活实例,促进学生深度感知

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作为副科,其学习价值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具有一定的差距。这一错误认知在初中学生中大范围存在,为了转变学生的想法,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贴近生活的实例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以此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合理地挖掘素材,并将二者进行有效地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如在“图像编辑”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混入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现班级的合照,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询问学生是否满意自己的样子。这时会有一些学生提出不满意,觉得照片把自己给拍丑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那么你有没有办法将自己的图象从合照中分离出来,然后编辑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呢?并将此项任务当作课堂知识讲解的主线,所有的操作都围绕着学生的照片进行。在此过程中,由于关系到自己的“颜值”,学生的学习会极度认真。除了学生自己操作,教师也应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任务。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加之后续的探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

(四)注重拓展延伸,达到深度迁移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各学科的任务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而是需要教师以学科内容为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而这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多的处于表面,即简单的技术与方法,最多可以应对相应的考试,并不能有效地完成知识的迁移,这样的教学效果则违背了初衷,同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书本内容,设置一系列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真正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上不要一味地讲解,而是要恰当地设计一些拓展性任务。这样任务的设计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也能够使得教学更加高效。

例如,在讲授“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相关内容时,因为教学内容包含了太多公式,导致教学时课堂气氛十分枯燥,这样的教学内容再加上教师单一的讲解,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接受,此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让学生每两个小时测量自己的体温与室内温度,以此数据为基础,绘制出相对应的体温表和气温表,通过直观的图表进行呈现。这样的拓展活动虽然会有一定的难度,却具有一定的拓展性,通过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的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有效关联,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运动会的相关数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处理,而后进行数据排列、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

(五)引入适宜主题,推进学生的深度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诸多环节,需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展现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此时教师就可以寻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一步步进行不同环节知识的讲解。在选择主题时,应当尽可能选择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才能实现更为高效地探究与学习。

比如在“简历创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班委选择的背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想要参选的班委,准备自己参与选举的简历。即通过Word 进行文字设计及版面设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竞争简历。在简历的制作中,教师可以不固定格式、字体等内容,只需要给出一个较为完美的模板即可,并且让学生在制作结束后,进行展示。学生为了展现最好的自己,都会积极投身于简历设计中,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能够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字体、字号、符号、排版等技能,更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学习。

四、总结

中学时期,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任务之一,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应有的重视。在实际的过程教学中,因受到“副科”地位的影响,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所排课程较少,要想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深度学习。面对当今存在的对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视,学生主动性较弱、基础参差不齐、知识整合和迁移能力较弱,以及教师对教学设计考虑较少等多种问题,本文提出了创设深度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主动性;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巧用生活实例,促进学生的深度感知;注重拓展延伸,达到深度迁移及引入适宜主题,推进学生的深度探索,以期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深度学科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