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基层治理实践理路探析
2022-12-18曾昕皓颜怀坤
□曾昕皓 颜怀坤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而基层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同样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进入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紧抓实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构建起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尤为重要。
新时代乡村基层治理的逻辑理路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础。乡村基层治理作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和神经末梢,其“压舱石”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要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必须首先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我国农村地区承载着超过5 亿的人口数量,其治理成效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基层政权的稳固。如果不能达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也难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概言之,实现治理现代化,达到乡村社会的良性运转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目标。
——实现乡村善治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实现善治是乡村治理的实质。进入新时代,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着村民对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等方面需要的日益增长。这就要求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村民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村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反映迫切的现实问题,破解乡村治理水平不平衡、治理能力不协调的难题。村民对基层的情况最为熟悉,对基层的问题之所在最为了解,优化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需要牢记乡村治理是为了村民,实现乡村善治必须依靠村民,让村民在参与乡村善治中感受到明显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成为践行我们党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
——以乡村治理有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应有之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治理有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提纲挈领的引领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才能为乡村社会走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提供支撑,才能回答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这道必答题。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的结果,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有效”,以基层治理脉络畅通激活乡村社会活力从而撬动全面乡村振兴,有效促进产业、生态、文化、人才和组织等乡村振兴的资源要素整合,达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理想状态。
乡村基层治理的路径指向
——高质量党建引领:确保乡村治理正确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是乡村治理有效的关键核心,也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保障。一是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在支部设置、党员管理、议事决策等方面进行规范,使党组织在村级事务重点工作落实、重大事项决策中“唱主角”。二是延伸党建末梢。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如泸州市合江县择优评选挂牌“党员中心户”,以此辐射带动亲友乡邻;推动党组织设置与村组管理网格“双网融合”,开展党建促振兴常态化联系服务身边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同时,通过党员表现双向评价反馈机制,让党员在基层治理中亮出党员身份,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三是依托“村党支部+党员志愿者”的模式组建志愿服务队,例如将党员参与疫情防控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检验,针对春耕秋收等时节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以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调结构、创品牌、提品质、助增收,如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将党建作为重要工作抓手,规划建设“走马农耕文化—慈竹现代农业—长春果蔬基地”特色产业环线,打造柑橘博览园、十里渔湾等品牌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产业支撑,带动村民持续增收、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三治融合”构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一是激活乡村治理“自治”主体动力。乡村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常态形式,是村民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方式。自治的核心是在村级大小事务中依靠村民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监督参与到治理过程,促使村民这一自治主体积极有效地融入本村的社会事务中,营造参与型自治氛围,为乡村基层治理注入更多的活力。首先要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以村规民约作为民主治村的重要载体。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发挥好村民理(议)事会、监事会在村级事务管理和监督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完善乡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协会等组织,探索民议民管的村级事务项目管理新模式。组建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红袖标巡逻队等,群防群控构筑起基层阻击疫情的人民防线,让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在四川省绵竹市创新开展“院坝协商”议事,制定《院坝协商工作手册》,探索邻里协商、院坝协商、广场会协商、村民小组协商、重大事项会前协商等议事形式,明确调研走访、议事规则、公示公开等流程规范,将协商结果以建议书的形式为村集体决策提供参考转化落地。其次,挖掘成功人士、乡土人才和乡村振兴“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乡贤联谊会。选聘乡村振兴“特聘村主任”,不占村“两委”班子职数,不领取薪酬,设立一定的工作基金,通过问诊把脉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基层智慧,充分发挥“特聘村主任”自身资源优势推介招引项目,带动发展特色种养业、打造乡村休闲经济,带领村民共同发家致富。
二是培育乡村治理“法治”持久动能。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的环境,法治在乡村社会的体现是村民对规则的信任、遵守和用好法律制度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法治力量约束乡村治理过程,可以有效弥补道德规范等非正式规则的不足之处,培育起现代化法治精神,从而保证新时代乡村治理过程的公平正义,充分发挥法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优势,实现法治基础上的治理有效和乡村善治的有法可依。一方面,建立乡村法律顾问制度,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服务室,培育“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率先将在村党员培养为法律明白人。依托农民夜校、村组微信群等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活动,普及耕地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治意识。另一方面,开展“百姓法律顾问进千村”活动,如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在全区各村设置法律顾问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9%,开设“石榴籽”调解工作室,有效缓解法律条例相对晦涩、下沉困难的问题。通过专业法律人员进行释法和调解员情理劝和,用法、理、情相结合的方法使矛盾和谐调解,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升级。在矛盾化解的过程中,也使村民真正感受到法治服务、体会到法治之利,树立起了村民的法治思维和村干部的法治素养。
乡村治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村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治作为基层治理的常态形式,是村民实现自身权利的重要方式。
三是厚植乡村治理“德治”传统优势。德治在乡村社会有着天然的优势,乡村有着深厚的德治传统底蕴资源,其起到的“软约束”作用,实质上是村民自我道德修养的协调平衡以及对集体共同价值的一种追求。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德”,同时要落实到“治”,实现以德治之。发挥乡土文化、乡情家风中互助、关怀等有温度、接地气的治理因子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打造和谐互助、团结友善、平安幸福的温情乡村社会,推动乡村社会个人之德向公共之治转变。首先,如泸州市江阳区进行“道德模范”“江阳好人”“文明示范户”等先进典型评选,党组织协同自治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有效解决自治相对疲软、法治稍显刚硬、自治法治难以协同的困境,培养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其次,推行村级党组织领办“爱心超市”的新模式,建立“积分银行”,为每家每户设立“积分账户”,将村规民约中的德行善举进行积分量化,实行积分兑换机制给予表扬奖励和积极宣传。以此将德治作为一种思想上的正向积极引导对乡村自治、法治进行有效补充,并为自治和法治的具体实践做好指引,更好地节约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能、维系乡村稳定。
——“智治”赋能:聚焦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在乡村基层治理中,智治以其信息技术优势嵌入基层社会治理中,改变了传统治理被动式反应、滞后式反应带来的低效治理。在为乡村治理提供更为多元的治理工具选择的同时,智治的技术有效性也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是对传统治理的提档升级。一方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智慧治理一体化”,实现镇村信息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集成设置村务网上公开、在线村组会议、业务线上办理、社情民意诉求反馈、综治安防线索上报等功能模块,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上下协同整合联动智能化治理架构。在提升村镇智慧办公效率的同时方便村民通过手机即时了解到相关政策、村镇重大事务,为村民提供精细化、智能化的办事服务。另一方面,推动网格智慧管理规范高效,以网格为基本单元优化设置村组网格。优先配备年轻村民作为兼职网格员,将智慧网格化管理工作职责以工作指引清单的形式固定下来,利用信息平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保障,综合履行信息采集、政策宣传、安全排查等职责到户到人,并对数据更新、问题响应、反馈时效等情况开展抽查、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