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辑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2022-12-18王雨菲张丽

新闻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书业社会效益出版业

王雨菲 张丽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陆费逵

寥寥数语,便清晰的阐述出出版业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而出版业的背后正是那些默默付出与努力的编辑们。出版业不仅是个商业领域,更是一个文化领域,通过出版物的呈现和出版活动的开展直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是历史记录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而在这张张书页的背后,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编辑们,他们用自己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书写着时代的文化篇章。

一、编辑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对于“公益精神”的理解,陶行知认为:“最伟大的精神,是跳出自己的范围而以别人的利益为中心。”梁启超将其理解为民主、自由。鲁迅理解为公共利益。

不同的人、不同的领域,甚至于不同的时代对于“公益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出版业,我们将其理解为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社会效益优先的出版原则。

(一)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感

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曾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为中华之崛起而做出努力。张元济认为:“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把人格的扶植放在脑后,去竭力追求物质的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便以为只要抢得富贵,免得贫贱……什么都可以不管了。长此下去,将造成整个民族的堕落。”也正因为如此,张元济选择以出版来推动教育,传播文化,启迪民智。编修无数有意义的书籍,创办了中国近代文化事业的摇篮—“商务印书馆”。

同样的,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先生,正是因为早年在湖北武昌教书的时候觉得买书难而开办了一家名为“新学界”的书店,从此涉足文化商海。其实陆费逵这一生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他曾形容自己:“幼时母教五年,父教一年,师教一年半,一生只付过十二元的学费。”忧国忧民的他还曾因在《楚报》上发表大量讥评时政的文章而被清政府通缉。而后创立中华书局,也正是因为当时还在商务印书馆任职的他认为清朝的旧教材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所需要,而商务印书馆又对此采取了保守态度,因此陆费逵与因教育理念相同而志同道合的戴克敦等人成立了中华书局,正是这样一位一生只付过十二元学费的人使中华书局成为近代中国出版业的重镇。诚如舒新城所言:“其一生事业固全在书业,对于书业各部门之知识,如编辑、印刷、发行各方面,均能窥其堂奥,在书业界可称全能。而其对于文化之贡献,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在这些编辑出版家前辈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初心或为教育、或为书业,究其根本是为了社会更好的发展。他们担着身为一名编辑的社会责任。

(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世界知识》曾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的复刊词中写道:谈到反动政府勒令《世界知识》“永久停刊”时,“大家感到的是快乐而不是悲哀,是骄傲而不是恐惧”,复刊词中提及“本刊的生命是永远的。”

金仲华在担任《世界知识》的主编时,迫于当时的抗战形势,杂志社辗转全国各地,停停办办历时八年。谈起创办《世界知识》,正是为了先进的思想,这样才能帮助读者了解当下的世界形势,告诉中国人民必须奋起战斗,才有前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发起了进攻,开明书店和美成印刷厂的房屋受到了炮火的攻击,美成印刷厂全部被毁。当时开明书店创始人章锡琛一方面采取紧缩开支的办法,一方面鼓励大家共度时艰。有些同志因此想要回家,他采取“留职停薪”的措施来保留他们的职务,而他自己则选择留下,领最少的生活费,支撑他的是抗战必胜的信念,是开明复兴。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决定了出版事业发展的艰难与坎坷。那些编辑前辈们凭着那份无私的奉献精神将纸笔为剑,鼓舞着民众,以出版人独有的方式为社会做着贡献。与其说“《世界知识》的生命是永远的”,不如说编辑们的奉献精神是永远的。

(三)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章锡琛创立了开明书店,他对当时社会上一些粗制滥造的出版物十分不满意,认为那些书商唯利是图,出版物作为精神食粮,要起到教育读者、传播知识的作用,而作为一种商品应在装帧设计、排版印刷上尽可能达到高水平,更要物美价廉。章锡琛办书店,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出书的目的首先为了读者,所以章锡琛坚持出好书。他选择原稿以稿件的质量以及对读者是否有益来考虑取舍而不是作者的名气,也正因为如此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

开明曾在早期出版了丰子恺的漫画集《子恺漫画》,这也是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正是因为其内容生动有趣,具有独特的风格,章锡琛决定帮丰子恺进行出版,而且要印得精致。最初印刷选用普通的纸张,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决定把已经印好的书页全部报废进行重印,态度十分坚决。尽管这个做法使得开明书店受到了损失,但是最终精美的《子恺漫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重要特殊性。这也决定着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同等重要,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在面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编辑们都遵循着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重要原则。

二、疫情之下出版业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

疫情之下,出版业一如数十年前前辈们所做的那样,也以独属于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

(一)迅速反应,稳定公众情绪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各家出版社迅速做出了反应。出版书籍内容涉及科普知识、疫情防控、健身防疫、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学作品等。

(二)开放数字平台,提供专业知识

在此次疫情期间,5G网络技术、智能教学、远程医疗、人工智能检测、大数据技术都为战“疫”速度与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与保障。出版业发挥了数字出版的线上优势,传播速度快且覆盖面广。数种出版物都推了电子版、有声版等。针对种种社会需要,出版社开放了多种数字阅读资源,内容质量高,更是免费提供给社会,使无数师生无偿观看网络课程、阅读数字教材,不仅大力配合了防疫工作需要,更是满足了社会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产业的坚守与相助

因为疫情的缘故,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版业也不例外。同时我们看到文化产业中艰难前行的还有实体书店。各家实体书店纷纷开展自救行动。在2020年3月,浦发银行与广西师大出版社携手启动了“书店燃灯计划”。无论是出版业的迅速反应、开放数字平台还是文化产业的坚守与互助,我们可以看到其初心皆是为了读者,也看到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有一批批的好作品向社会与读者呈现。

三、编辑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之于读者

出版业始终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始终陪伴在读者身边。几十年前如此,今天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肆虐,人民军医出版社仅用一周时间出版《“非典”防治指南》,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非典型肺炎防治指南》,免费向社会赠送17万册。2008年汶川地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在第二天就组织《建筑抗震减灾知识读本》的编写,同时还有《房屋建筑抗震减灾知识读本》《地震灾后重建指导手册丛书》,无偿送往灾区。

在这些特殊的时候,出版人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个社会,缓解人们的紧张情绪,帮助人们了解相关科学知识。不为名、不为利,凭着服务大众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社会效益优先原则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践行着出版人的责任与使命,更是公益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韬奋先生竭尽一生心力办报纸、刊物,开书店,那句“竭诚为读者服务”成为了几代编辑为之努力的宗旨,成为编辑事业的根本,真正赢得社会与读者的尊重与信任。

结语

此次疫情期间,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出版人的公益精神与社会担当,在前辈们的身上我们看到出版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这是几代出版人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

——邹韬奋■

猜你喜欢

书业社会效益出版业
书业再次盯上开团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寻找书业新流量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民营书业的资本盛夏
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