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出版的高质量发展
——从策划“琴梦中国”系列说起
2022-12-18刘滢
刘滢
(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 100010)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同时又是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时。在这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特殊时刻的两会上,习总书记多次重点强调“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就开始高度重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质量问题,逐渐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强调供给侧改革。可持续、优化与深度发展已经成为今后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式,也同样成为当下出版行业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因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巨大的国内艺术市场的需求点燃了出版界的热情——幼教艺培、美育需求、成人自学、艺术社区、老年大学……从青少年儿童、成年人到老年人,面对全年龄段的市场“蓝海”,引发音乐艺术图书的爆发式增长。两年前,国家对中小学“美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年龄段非音乐专业读者对音乐出版物的需求与日俱增,国内涉猎音乐图书的出版社已经从最初的不到10家暴涨到480多家,但其中绝大多数还在简谱大众歌本、流行弹唱这一内容范畴里徘徊,音乐出版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音乐图书的功利性与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音乐编辑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与音乐图书的高质量发展亟待提上日程。
作为一名在音乐出版领域打拼多年的编辑,对音乐出版发展的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革,总有不同的感触,但始终不变的永远是对图书品质的追求——相信这是所有出版人在入行时候的初心。虽然国家三令五申地在强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重要性,但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博弈始终在上演,且愈演愈烈,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再次被提出的现实背景。此次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出同时伴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充分显示出国家下大力气重拳出击的决心。
笔者认为,音乐出版的高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编辑担当创新,内容品质优良,品种结构优化,营销模式创新。第一,编辑担当创新,指的是当前对音乐编辑核心素养的高质量要求,就是文化担当与创新意识——文化担当就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创新意识就是学养深厚对创意的能力检验。第二,内容品质优良,包括了图书质量和内容质量双优良两层含义。第三,品种结构优化,指的是图书定位明确、特色突出,已从品种多样化转变为单品种的层次化的良性产品线发展结构。第四,营销模式创新,是指音乐出版具有符合受众审美需求的,创新性与高效率相统一的立体营销模式。以上四点从编辑与图书本体开始就贯彻着可持续的高效发展理念与经营思维模式:音乐出版能够依托自身编辑人才优势,差异化发展,不断拓展挖掘优质特色资源,提升品牌影响力。
出版的本质是文化选择,是做价值选择、价值塑造。出版的价值并不完全在于迎合市场,也不在于始终密切追踪读者的审美,而是在于有思想的出版人一定能够知道怎样进行有效选择,然后用自己选择的成果来告诉市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而作为音乐编辑,当然需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与市场动向,但不能简简单单地完全根据读者口味出版图书,而是能从思想、时尚与生活潮流之中,提炼出积极内容。音乐编辑的工作,实际上是专业性与思想性的同步选择,并将选择后的音乐专业知识社会化、大众化,以实现音乐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的引领。因此,音乐图书内容品质的优良虽然离不开出版技术的革新,但更重要的在于思想文化层面的高质量升华。
音乐出版的固有思维模式应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在出版总量缩减的大环境下,转变出版理念与发展方式,将过去的品种多样化逐渐向单品种的层次化进行转化,将一种好理念好产品做透、做全、做大,专业化精细化对应细分读者,然后迁移、衍化成成千上万种“新产品”,以适应所有的读者。只有将这一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做成规模才有可能产生集群效应,从而逐渐形成品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图书产品线结构的高质量发展。
好的内容需要配合好的方式去营销。音乐图书具有文字图书所不具备的有声视听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呈现、放大这一优势,将纸书内容进行有效传播和表达,让更多的普通大众通过赏听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艺术享受——这种体验不应该仅局限在自娱自乐的移动终端上,而是能让读者走出家门、走进剧场和其他场景感受全新的视听艺术盛宴。这种符合音乐图书气质的创新性营销模式必然会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虽然国内数百家出版社都在出版音乐图书,但“音乐”与“文学”毕竟不在一个量级上——音乐图书受众面较窄这一事实是长期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图书就只能固守专业内容而无创新。
2021年12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
我下面所分享的案例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出版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尝试性成功模式——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琴和中华优秀传统国学文化深度融合、对接,用当代语言进行解读,具有高尚品格、文化深度,同时创新营销模式,并能引领当下文化时尚的开放式精品图书系列——“琴梦中国”。
当今的中国传统艺术正在面临剧烈的现代性转型,传承与改革是其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两大问题。习总书记曾说过:“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上述精神的启发下,我选择用古琴来讲述中国音乐故事。为何将“古琴”作为内容切入点?因为古琴位列中国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历史悠久,而且在所有的民族乐器当中,它所携带的文化内涵是最丰富、最厚重的,具有的历史地位也是最崇高的。近年来,一批琴家致力于古琴及相关文化的普及工作,让古琴这件看似高不可攀的神秘乐器走出象牙塔,逐渐成为人人可以赏弹的乐器。随着国民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高,大众对于古琴的认知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古琴深厚的文人化特质、厚重的文化属性与“乐器”身份完美集于一身,注定了它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具有无以比拟的符号化优势。将古琴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传播经典文化的方式立意独特,具有独创性,将原本艰深的古琴艺术和国学经典与大众的需求做了极其有效和实用的对接,同时也与国家倡导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指导精神高度契合——“琴梦中国”系列图书就这样应运而生。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而“琴梦中国”正是这样一套面向大众的“寻梦”式音乐文化精品图书,即以古琴音乐的感性力量传播中华传统国学文化中的扛鼎之作,为中外读者展示出一个可以全方位立体化体验的文化盛宴。“琴梦中国”的定位是:用独特的“古琴语言”讲述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通过与当代人共情的方式传播古琴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
“琴梦中国”系列图书为当代的音乐爱好者与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种易于践行而又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深度盘活了“沉寂腐朽”的文化遗产,全新解读了概念化的“中华传统文化”——这也是“琴梦中国”应该肩负的使命——它应当传达出更多层次的内容、更深更广的内涵。能够带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的立体综合体验。
定位明确,图书结构与内容核心就能水到渠成:文章、丹青、琴谱、视听是四大要素,在此之外根据每本书的特点增加书法、诗词、剧照等其他内容——文、画、琴、谱、歌、讲……种种元素叠加成一份实属难得的艺术收藏,升华为一种深邃美好的文化感受,拿在手里、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将诗、景、情、梦完美糅合,让人回味无穷。
“琴梦中国”系列作品已经出版的有《琴梦红楼》《琴颂诗经》《琴赏牡丹》《琴说古曲》《琴芳梅兰》,即将出版的还有《琴醉太白》等等。系列作品贴切反映了当代琴家、广大读者和出版人三方共同的心声。频频获奖,版权输出到日本和韩国。
独特的营销模式是“琴梦中国”系列的一大亮点。图书配合主题艺术音乐会,充分结合国家或地方文化资源以古风悠然的琴歌弹唱、步步生莲的文学解说、清新雅致的舞台设计,生动地传达出琴瑟和鸣、岁月静好的精神内核。如同在喧嚣的都市中品味一杯清茶般沁人心脾,让人沉醉其中——在悠长缓慢的节律中,凝神屏气,观众用听觉的触角轻触到每个音符的细节,体悟线条,入耳入心,在声音赋予的时间与空间里悄悄绽放,听众在静心聆听的同时透过书册达到理性上文化认知与感性上艺术体验的完美融合。艺术音乐会用文化表达中国精神,用艺术演绎中国形象,将静态文学作品搬上动态的声乐舞台,赋予了古琴以崭新生命力和时代韵味。“让国学走入生活,令传统成为时尚。”可以说,依托纸书的系列艺术音乐会以当代舞台方式致敬传统经典,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播方式上的一大创新,是弘扬国学艺术“正能量”的可贵探索与成功范本。
“琴梦中国”将是一个开放的跨界艺术图书系列,今后还会有更多更精彩的国学精粹与古琴深度融合,逐梦潮头、引领潮流,为广大爱好传统文化的读者创造出新的立体化产品。
做书寂静处,游思缥缈神游天外,不可捉摸处却随手可得,每处细节都跃动着多彩的光影,艺术的风雅意趣让人沉醉……通过策划制作“琴梦中国”系列图书,我深刻认识并体悟到:
第一,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传统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符合艺术本身规律的情况下进行有机的调整与创新,仍能够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跨界融合是传统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一种当代性演绎方式,将传统艺术赋予当代性诠释,不论从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古琴继承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非常需要这种符合当代语境的创新性作品。跨界交流达成彼此交融,在保持各自艺术特性下达到一种和谐融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成”的境界。
第二,要将专业音乐知识、理念用大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明确方向、找准定位,紧密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勇于破局、冷静出击,做出自己的特色。差异化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途径。当然,差异化发展的前提是要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定位到底在哪里,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差异化发展。要全面调研、积极思考、大胆尝试,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第三,如何围绕高质量发展,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走进文化经典、喜爱文化经典、传承文化经典,是我们需要常思常新的问题,也是笔者对编辑本体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出版人身负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之重任,将中华传统文化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立体化手法最大程度地进行传播,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方法与途径。编辑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不断拓宽编辑思路、开拓创新精神:首先,多位思考,敢于“小题大做”。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大众命题或是违反惯性和传统思维的某一种观点或产物,若换一种思考的角度或许就有另一番新的天地。不要放过可能带来创新的“蛛丝马迹”,大胆尝试。正所谓“放飞心灵,创意无限”。其次,准备充分,勇于“以身犯险”。从无到有的创意之旅本身就充满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判断,暂时性地打乱你的前进步伐,但我们要时刻牢记:所谓兵行险招的行动基础是扎实的市场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做书的最终目标切不可迷失,那就是一份文化担当与市场受众群体的真实需求。然后,思虑周全,精于“优胜劣汰”,能否选择好一位具有超强执行力的作者是选题成败的关键。再好的创意若没有能力落实完成,那依旧只是一个想法。作者的性格特点、执行水平、人脉关系、社会能量等要素直接决定着能否成功将想法变为现实。最后,掌控营销,善于“独出心裁”。图书营销的手段多种多样,针对每一本图书制定不同的特色营销策略,会对图书的销售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就是“创意营销”。
在做书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虽然音乐图书编辑受专业所限,想要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实现自身和图书的高质量发展实属不易,但是我想,只要我们不忘初衷、胸有情怀、勇于担当、脚踏实地、面朝大海,坚定地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勇敢向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坚守意识等综合品质的各方面的要求,发扬文化担当精神、开拓创新思维、修炼责任意识,顺应、适应文化大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在不断思考中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必将看见“春暖花开”,如此也才能不忘初心、不负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