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态金课下的电视新闻实务改革
2022-12-18刘瑞亮
刘瑞亮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 211100)
一、新形态金课的基本要求
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所在地防疫政策收紧,新生或在校生推迟报到或分批报到的入学形式时有发生。这也直接影响到了高校教学方式的调整改变。对电视新闻实务而言,如果想要打造金课,那就需要根据实际防疫要求,线上课程、线下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同时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重新组合,能够适应当前防疫形势,也是必然要求。从具体操作基本要求看,打造金课,尤其是电视新闻实务的“金课”,必须有“温度”。也就是上课的内容要紧跟时代主题、紧扣时代脉搏,宏观到国计民生,微观角度更要注重新闻报道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群众生活的主题能够吸引学生的讨论积极性、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达到或超出上课的预期效果。另外,电视新闻实务的“金课”需要创新性,主要是在授课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比如沉浸式授课方式。这需要当下比较流行的基于网速的虚拟仿真技术普及和应用。比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原空洞乏味的新闻实操话题,在教室内就可以还原经过电脑处理的虚拟场景。技术的恰当合理运用让学生有印象深刻的沉浸式课程体验。再有,电视新闻实务的“金课”更要有高度,也就是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这里的高度有两层理解,其一是报道理念的高度,就是要响应国家号召、把握时代主题、颂扬具有中国精神的新闻内涵。比如“十四五”规划、国家治国理政策略、国家2113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香港国安法等热门新闻话题。其二是报道实际内容除了贴近原则,也要有高度。关注国内新闻的同时,也要关注国际热门事件。中国是开放的,那就要求电视新闻实务具有宽阔的视野进行报道,天下大同形如一家,在报道过程中把握国内、国际新闻的比例尺度。把这些带入或者融入“金课”教学或打造“金课”教学实践中。
二、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培养目标
(一)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满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和爱国敬业精神,具有建设祖国文化和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科学文化素质: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素养,熟悉国家新闻传播行业的政策与法规,熟悉与视听节目的采制与传播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专业素质: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及在本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媒工作领域所需的业务素质,具备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社会职业认同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
4.身心素质:具备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心理素质合格、身体素质良好。
(二)知识要求
1.具有人文社科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哲学、美学、宗教、文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的知识素养。
2.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了解本学科发展历史、现状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国家新闻传播行业有关政策与法规,兼有新闻传播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交叉优势。
3.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实务方面的理论及媒介融合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熟悉视听节目制作与传播的基本规律,学会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体融合相关专业知识。
4.具有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应用文写作、社交媒体的交流沟通、一般文献检索、社会调查研究等基本知识。
(三)能力要求
1.能够将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用于新闻、纪录片、综艺等各种视听节目的采制与传播,有效运用视听元素进行影视创作的能力;
2.了解受众和市场需求,有从事视听平台与媒介运营与管理的能力;
3.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创造性整合能力;
4.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检索、阅读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外文技术资料。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一般沟通和交流,有对外学习和适应世界发展的能力。核心课程:电视新闻实务、广播新闻实务、广播电视概论、电视画面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微视频制作等。式予以打分归档。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只是简单的组织话题讨论、校内采访完成小命题等形式。无法紧跟网络高速发展的当前环境,无法从考核方式、实践内容方面突破,不能以灵活的形式培养学生采、编、播的综合能力素质。
(三)授课效果弱化
基于第一、第二点存在的问题,导致授课效果弱化。详细的说,就是没有紧跟电视新闻实务人才市场需求步伐、没有很好的把握课程内容针对性、没有积极改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上课时积极性不高、目的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考勤结束就自行其是:玩手机、看
从上述表内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是重点,次之是公共基础课程、素质拓展的教学实践课程。
三、电视新闻实务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内容单一
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专业选修课,教师备课任务艰巨。由于教学条件,更主要的是教学专业资源的缺乏,导致教师在准备专业选修课的时候,处于被动选择位置,选择教材资源的空间有限,课程设置选择空间也不多。另外,与学生未来就业市场有一定脱节,换言之,就是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导致专业选修课很多时候形同虚设。再有,就是课程内容老化,无法与当下实际人才质量需要匹配。一门好的选修课是教学的第一步,其次才是如何教。选择内容比实际操作更为关键。
(二)教学模式单一固化
从当前教学实际情况看,该专业与其他本科类专业类似,教学方式单一,从教学、考核、实践三方面看: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单一教材备课、课上讲解。从考核方式看,无非是期中纸质测试、期末作业短片幅论文的提交形课外书,课堂纪律散漫无序,为了拿到指定学分,应付式的期中、期末考试。这样的授课环境有形同无,专业授课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四、改革路径
(一)课程思政导向是关键
鉴于电视新闻实务专业上述存在的系列问题,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改善、改革。首先就是要从课程思政入手,切实把握电视新闻实务的课程导向性。坚持弘扬主旋律、把握时代声音。积极响应报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个文明建设报道,更要将报道方式大众化,形成大众传播合力。高校角度看,要站在为国家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高度,牢牢把握新闻专业为人民、新闻人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统筹教学培养方案、高效解读国家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各种制度要求,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把政策导向性和培养人才方向有机结合。具体而言,民生新闻要从民生之取向、民生之视角、民生之生活实际角度加以报道,反映新闻真实。报道内涵与特点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次,要积极定期组织新闻专业教师培训,学习国家新闻政策,在教学实践中丰富、改进、发展教学培养方案,更科学合理地把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学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二)抓住课程是核心路径
课程是教书育人的核心和关键。所有的高校都是从最基本的课程开始,执行教学闭环规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生从大学里受益的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2],它是教学实践效果的微观体现。优秀的高校培养人才行为始于课程、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始于课程。没有了好的课程设置,也就无所谓有好的大学,它关乎培养人才的宏观走向。上千所高校之所以能有质量的区别,根本上说是课程设置的区别。重点高校高度重视课程的探究,紧紧围绕课程为学生发展这条主线,探索研究科学、精细的专业课程。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这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倡金课的动机所在,精益求精的金课能够为立德树人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反之,内容空洞、走形式主义的课程浪费教学资源的同时,更为育才之路设置了最大障碍。从电视新闻实务专业课程内容看,遵循培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广播电视媒介素养,掌握视听新媒体制作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台、传统媒体中的新兴媒体、网络视听平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网宣等,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制、微视频自创传播、纪录片创作、自媒体运营、融媒体等业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可以把《广播新闻实务》《电视新闻实务》《广播电视评论》《电视节目策划》《电视深度报道》《纪录片创作》等核心课程体系化融合,适应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加入《创造性思维》《影视后期制作》《自媒体运营》《融媒体设计与制作》《VR新闻》《平面广告实训》等拓展性课程;同时,在课程深度设置方面予以考虑,可以增加《中西方哲学》《数据可视化》《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才能够最大化的培养具备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及在本专业相对应的新闻传媒工作领域所需的业务素质,具备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社会职业认同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的电视新闻实务专业人才。
(三)电视新闻实务实操理念
对实际电视新闻实务专业的实际操作层面,可以从3个方面对其理念予以改变。
1.对当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理念、传播模式要予以改变。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原有传统媒体传播理念,不再是简单的报纸、电视、广播平面媒体单向传播,而是出现了“新媒体”传播方式,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理念;“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在任何终端上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内容以及进行互动。”[3]这种传播方式的变化必须要求电视新闻实务教学理念跟着发生改变。
2.对传播方式的理解要随之改变。原来传统媒体是物物传播,也就是简单的平面媒体之间的传播,当先网络4.0时代的技术革新,打破原有的传播方式和格局,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多样性、传播内容广泛性。使得万物互联的趋势即将出现。通过立体性渠道,如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加之终端为PC电脑、手机、游戏平台的全覆盖网络传播环境。
3.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具有互动性特点。当下由于网络技术的提升,技术的支持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和实际操作可能性,比如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能够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和交流。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在授课过程中,拓宽授课视野、增加授课内容、开展多样性实践形式。比如在电视新闻的栏目设置方面,可以做一些时间性改革,消息类电视新闻短消息可以为1分20秒、长消息可以为3-4分钟内;连续(组合)报道类可以为10集内;新闻评论或调查类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3组左右。
(四)把握专业特点,提高授课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的专业,要站在宏观授课角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知识、理论沟通和技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4]。首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调动课堂学生积极性。在授课环节,通过汲取精彩案例、多形式研讨、多媒体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思考、全方位思考。比如针对后疫情时代新闻报道课题,展开新闻撰写、新闻采写、新闻报道、新闻播报等多方面讨论。其次,班级授课上限量控制在20人左右,小班化授课带来的益处是把控的便利性,使得学生互动频率提高,也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再次,教学实践环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深入到社会中寻找报道课题,引导学生把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实务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报道环节,达到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沟通能力。
(五)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结合
近两年两个不可抗因素,导致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作出被动性调整。其一是网络技术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实践应用。其二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性暴发。病毒的产生强制很多高校本科线下上课形式被动性调整为线上,这里面当然包含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网络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线上课程提供了技术上保障和实现的可能性。线上授课方式的灵活性是当下外在环境的产物,变成了普遍性行为。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传道授业的老师端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高速网络设置,组建专业班级,一对多的视频方式授课。这种方式高校可鉴、可用、可倡导学。高校可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已经入校的学生,可以展开线下授课;未到学校的学求,可以通过网络线上授课方式,达到授课目的。当然,这种授课方式,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顺势而为、量力而行。从长远规划看,这种线上授课方式可以积累教学模式的经验,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内又多了一种可能性和选择性。
(六)高校引领,打造新闻实务金课
从立德树人的长远角度考虑,高校制定广播电视新闻实务专业的建设方略,引领打造校级、校联合级、省级金课。专业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高校要从资金支持、人才筹建等环节提供便利条件,打造具有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实务专业金课。响应国家下发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新文科建设中打造“金课”,把“金课”建设作为“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鼓励师生积极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高校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高校要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推进开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增加评估检测机制。专业建设方面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评价的落地结果。
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改革任重道远,但针对性地改掉现状问题,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目标之本,通过充分利用技术便利手段、科学合理布局课程设置、高效运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总能看到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改革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