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对冲调适模式探析

2022-12-18卢倩李沁盈

新闻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对冲舆情舆论

卢倩 李沁盈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武汉 430074)

舆论对冲是建立在信息对冲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舆论现象,信息对冲是舆论场中某一个主题成为矛盾焦点之后,舆情爆发,正反双方各自通过观点交锋,形成意见市场,成为公共议题,获得舆论关注。2020年国内国外暴发严重疫情,全国人民都通过互联网关注病毒、武汉、疫苗等话题,谣言与真相齐飞,多方舆论与观点交织碰撞,封闭政策下中国意见场自发生成了罕见的舆论对冲现象,舆论引导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对冲的话语主体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主体

在舆论对冲当中,大多表现为多数意见的流动,这是一个公共议题如何被提出、产生冲突然后进行妥协与包容的过程,现在我国舆论对冲中的网络情绪仍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消极情绪影响。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舆论主体大致可分为四个:1.官方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及新媒体渠道的官方账号。官方媒体代表官方舆论场,自上而下的报道具有公信力与权威性。2.自媒体:各领域头部大V达人、中腰部达人以及公众号,代表民间舆论场,作为各圈层的舆论领袖在社会大舆论场中占据百分之六十的音量。在以往的健康报道中,专家和官员往往是消息的主要来源,精英的声音淹没了患者话语。3.权威专家。无负面新闻且私德无败坏的专家,在舆论场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深受人民拥护,例如疫情中的钟南山等各类院士、教授。4.公知:拥有高级知识分子的标签称号,且有留学经历,主张自由民主平等的精英。

(二)舆论对冲的发生机制

公共突发事件中的新动力来源于数字技术工具的发展,技术赋权下公共的互联网平台使舆论监管的难度成倍增加,其匿名性伴随的是个人责任的漠视。

在舆论对冲当中,大多表现为多数意见的流动和网络情绪的蔓延,这是一个公共议题如何被提出、产生冲突然后进行妥协与包容的过程,现在我国舆论对冲中的网络情绪仍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消极情绪影响。主要网络舆论现象特点有:1.舆情热点应接不暇。后真相时代,由于网络舆论具有难以避免的随机性、广泛性与匿名性等特质,情绪化且挑战公权力的泄愤表达造成了网络中屡见不鲜的冗余的无序信息。这些公开的情绪信息引爆了广泛舆论的议题,规范引导舆论的难度被提高。2.舆论暴力攻击体制。公共平台突破时间与空间壁垒,公众情绪在匿名性在流言下被撩拨。3.恶搞围观搭车炒作。单一的危机事件经由网络各种信息的汇集与“再构建”,逐步演变为网民争相围观参与、n次传播的恶搞炒作搭车。

二、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舆论对冲调适意义

权威言论与多数意见所产生的舆论对冲此起彼伏,若众声喧哗成了舆论常态,那么舆论场之间将愈发割裂,舆论的合意无法达成,甚至意见的对立难以弥合,舆论空间将成为龟裂板结的巴尔干地势。舆论引导的迫切需求要求主流舆论场掌握和提高网络舆论战场上的话语权,使互联网成为一个明辨是非、讲实话、解疑惑、疏导情绪、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主要场地。

(一)公众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

由舆论对冲引起的焦点话题具有内容的公开性、立意的敏感性和传播的可及性三个特点,最先发声的网络用户角色至关重要,他所制造的议题本身所附有的价值取向直接和率先影响着其他网民对事件的首要判断。因此,无论是从改变目前主流媒体话语权旁落抑或是公众对于真相内容的需求探知,主流媒体都应在议题生成和传播的第一步占据舆论发声位置,优先考虑民意,在公共议题生成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舆论监测引导民意表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现有舆情准确地把握是提高舆论的预警与监测水平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主流媒体不应该消极被动地接受舆论对冲的现象并且丧失控制权,应该重视加强舆情监测与应对的能力,与专业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例如清博舆论合作,第一时间掌握舆情,提升对负面情绪的排除能力,强化对舆情危机爆发的应对能力和对社会共识的凝聚能力,将舆论可控化,避免次生舆情。另外,在引导舆论的过程当中,应该积极回应民众关切问题,不仅要利用大数据技术、算法技术还要深入社群聆听民意、广纳民意,对极端化的舆论表达予以规制,与群众深切交流引导民意的理性表达。

(三)维护政府形象和处理政务危机

互联网信息环境繁杂,作为社会的瞭望塔与党的耳目喉舌,尽可能避免政府与“塔西佗陷阱”接壤,主流媒体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主流媒体必须要做到通过报道真实及时的新闻来引导舆论,把握好时、效、度,才能以防万一发生政务危机时,利用自身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以公信力、权威性为基础,通过政务新媒体渠道与用户进行平等交流沟通,为用户提供最新的信息。除政务渠道以外还要扎根于社群、圈层等聚集人群较多的渠道,才能保持对话双方信息畅通,避免主流声音的缺席让恶意谣言趁虚而入,以求完成对政府形象的维护。

三、突发公共事件下的舆论对冲应对机制

在当下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网络舆论传播的意义不再仅是通过互联网呈现的意见表达,也是社会大舆论场的传播秩序和新格局重新建立的推动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不应仅限于内容的输出,应引导舆论合意,应致力于寻找具有适普意义的舆论对冲方式和应对机制。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在多种媒介混合传播态势下对可能出现的群众信任问题、网络暴力问题和舆情危机问题做出迅速的应对措施,是新时代给执政者提出的新要求。

(一)技术赋能的浪潮推动

技术赋能带来的颠覆不仅仅是提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时度广度,还简化了信息的获取与分发流程,实现了定制化信息接收与匿名化信息交流、增加了信息的反馈渠道,这整个流程构成了信息运作新模式,同时也向舆论生态系统的维护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数据技术实现舆论预测,算法推荐优化议程设置,利用新技术也不断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提高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切实填补用户对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的需求空间,从源头的改善去引导公众在参与社会讨论时更理性地表达。譬如Twitter利用时间序列的潜在源模型提高了对热门话题榜潜在的舆情热点的监测速度,使得预测有效性高达95%;疫情期间全天24小时在岗的媒体大脑疫情报道机器人;通过AI写作实现7X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播放新闻的新浪新闻APP,在提高了信息的生产与分发时效性和便捷性的同时,数字平台的多元呈现也帮助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实现新闻的定制化传播。除此之外,将大数据和算法推送技术使用于舆论引导,有效提高信息的有效到达和设置议程的深度嵌入,将传统的单向度媒介议程设置转变为基于用户的习惯和偏好的强针对性、高契合度的互动议题传播。

(二)多方舆论的共同体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目前,两个舆论场达成共识,逐步交融又求同存异。

央视网、《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精心打造了由报纸、两微两端相互融合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并联合多平台达成合作战略,塑造了人民视频客户端,自带流量、集聚党媒合力、共建传播矩阵。比如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4月8日零时起,在“武汉解封”的同时,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的多家地方媒体对武汉进行了关注和报道。例如《人民日报》公众号中运用了SVG动态效果采写的“点亮武汉”,展现了很强的交互性;新京报也进行了主题直播“武汉重启”。这种新兴主流媒体既继承了主流媒体的“主流基因”,又嫁接了网络媒体的“草根属性”,成为沟通“两个舆论场”关键一环。

(三)舆论合意的客观命题

无论是预防公共危机的发生、发展,还是危机之后的重建,拥有一个十分完善的预警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建立网络公约和自律机制,才能从信息海洋中警觉地感知危机。新时期媒介赋权民众,要求政府必须从公众情绪中梳理社情民意,在舆论引导中优化处置策略。首先要实行公众本位的宗旨。官员应当注意舆情素养培养,应在心理上放弃对被引导者的霸权压制,在口头上与被引导者达成相互尊重和共识,理解彼此的态度立场。同时通过舆论引导,树立起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只有让民众自身参与到社会建设中,自己给予自己安全感,才会树立对社会治理的信心。其次是官民舆论的整合,促进理性舆论空间形成、维护舆论稳定与和谐离不开舆论合意的作用,官民舆论场并非壁垒分明,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舆论合意,达成社会共识增强公民社会参与的重要环节。优化信源、信渠、信收各环节促使各话语主体对信息的科学把握,充分意识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断追求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外的意义,积极与他人进行理性对话而不是将自己包裹在意义茧房之内,将情绪表达禁锢,通过信息的不断交换,通过民主慎议获得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参考性意见。

结语

新冠疫情时期新闻传播暴露出的各种伦理失范问题都与互联网舆论场呈现的对冲现象表里相依,倘若政府和媒体不主动融入互联网舆论场或出现“真空”状态,舆论对冲会在各方杂乱的意见市场交汇中异化而导致舆论脱轨的后果。认知主体不同的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所持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但是增加两个舆论场中的“最大公约数”确是可行之策。将舆论管理机制引入对舆论对冲的预警、监测、引导,在话语碰撞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中提升主流话语的渗透,以认知共性凝聚情感共情,以保护舆论多样性促进社会文明,推动多方话语融合构建意识形态共同体,对大数据时代政府及媒体机构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舆论调适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对冲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