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记者的“变”与“不变”
2022-12-18赵国新
赵国新
(作者单位:原平市融媒体中心)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当今时代,媒体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并渗透影响到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编辑记者要想在媒体融合时代勇立创新潮头,做好信息传播工作,就必须在“变”与“不变”的环境中认清自身,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另外,编辑记者要想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就要了解融媒体的传播特点,即传播及时,渠道多元化,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信息传播主体不再受限制,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或转发者。基于这些特点,编辑记者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守初心、变思路,固守核心价值,在求新求变中实现发展。
1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记者的“不变”
1.1 党性原则不变
媒体融合不仅是指新技术、新平台的融合,也是指党性意识、政治意识、人民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的融合。媒体融合时代,在诸多变化中,编辑记者必须要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旗帜鲜明地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党性原则不能丢。“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守党性原则,是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记者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人民的需求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要在采访报道中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1],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1.2 内容为王不变
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内容生产者的媒体融合时代,专业化内容生产仍然是内容产业的主流,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内容为王永远是媒体发展的基石,始终是吸引大众关注度的根本。对于新媒体平台来说,无论技术怎样变化,都需要内容的支持,内容依然是推动媒体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编辑记者要坚定不移地把内容生产作为媒体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创作有品质、有内涵、有价值的内容,并开辟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凭借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在媒体融合时代守住阵地。打造优质内容作为核心竞争力,是媒体重塑影响力的利器,同时也是媒介融合的基础,编辑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提供符合时代和用户需求的高品质内容,才是根本的根本、核心的核心[2]。
1.3 社会责任不变
当今社会,公众对媒体传播的依赖度和参与性越来越高,编辑记者始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积极进行舆论引导,发挥“舆论喉舌”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要坚持公平正义,做好舆论监督,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媒体人的重任。坚守新闻记者职业道德是每一位媒体人的基石,要坚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坚持创作正能量的新闻作品,要利用新媒体的影响力,承担起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使其社会功能得以体现,真正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1.4 质量标准不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编辑记者作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闻的发布者,在把握新闻质量、传播新闻导向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闻质量关系着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融媒体时代,只有高质量、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才能在受众中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共鸣,才能在传播媒介环境中提高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施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既可以实现对新闻的客观、公正的评价,又有助于对新闻质量的严格把关,而编辑记者只有创作出高质量、严要求、有深度、有内涵的新闻作品,才能成为新媒体领域的重要传播者。
1.5 公共性与服务性不变
编辑记者作为主流媒体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用户普遍信息需求的同时起着公共服务的作用,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产生广泛而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因此,编辑记者应培养公众意识,把握新闻媒介的公共性特性,通过信息传播增强与受众的联系,为受众提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条件与途径。媒体的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人民群众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应坚持以服务人民为己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新媒体信息的生产力,做好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目标要求。
2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记者的“变”
2.1 采编技能的转变
媒体融合时代,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除掌握文字、视频编辑基础外,还要利用自身优势学习新媒体采编技巧及运营模式,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以移动媒介传播优先,以先进技术为重要支撑,多平台发声,多渠道传播,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讲好本土故事,从而打破原有创作模式的限制,成为全媒体新型采编记者。并积极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平台和技术,在选题、调查、统计等方面做好舆情分析,解决传统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等问题,及时、准确定位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使信息得到高效的传播。
2.2 生产方式的转变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是技术生产方式与社会生产方式的统一。技术与社会相互影响,产生互动,新技术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从而影响了媒介在社会形态中的变化。随着新媒体内容生产端与用户端发生的变革,编辑记者的新闻信息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单一的内容生产转变为生产复合型产品,从传统单一化入口转变为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信息精准推送,从传统生产体系转变为共享式生产体系。新兴技术的涌入改变了传媒形态,也改变了新闻信息的生产方式,利用新技术、新观念创作出符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产品是媒体人不懈的追求。
2.3 传播方式的转变
新兴技术手段倒逼传统媒体深入转型,在主动求变中谋求突围,在守正创新中推动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新媒体的传播多样性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两微一端、H5、短视频、直播等众多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固有传播方式的限制,形成了多元化、多态势的传播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凭借新媒体的交互性,用户可以针对某一事件进行观点评述及讨论,互动性、参与性得到提高,新媒体与用户之间实现了“零距离”接触。如今编辑记者可以充分以“中央厨房”为依托,做到“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形成一套完善的采编播流程,丰富信息传播的渠道与手段,多渠道、多元化地向用户提供新闻信息,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2.4 思维理念的转变
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编辑记者要树立全媒体思维理念,传统媒体思维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移动化、碎片化、生动化的内容更符合大众的需求。因此,编辑记者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将“内容”当成“产品”,不仅要重视内容价值,更要注重产品价值,不断利用新技术拓展服务空间,满足用户需求,创造新闻价值,实现传播效果。当今时代,“受众”的概念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受众”转变为“用户”,不仅可以随意选择消费新闻产品,还可以参与到新闻传播的全过程。基于此,编辑记者要树立“用户至上”思维,挖掘用户需求,编辑内容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偏好,准确定位,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多层次、多角度制作新闻产品,赢得用户支持[3]。编辑记者只有站在媒体发展新的高度,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和传播新理念,才能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
2.5 体制、机制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媒体在长期运营中形成的固有体制、机制已不适应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顶层设计,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对媒体融合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彻底改变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以此突破体制的壁垒,实现融合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创新会带来“伤筋动骨”的影响,编辑记者需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效创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聚合和优势互补,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的互融共通,激发主流媒体的活力、动力和潜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激发编辑记者的创作热情,推进媒体资源整合运营,探索产业经营多元化和媒体的跨界融合,最终实现“脱胎换骨”的 转变[4]。
3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记者“变”与“不变”的注意要点
新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虽然新媒体是新型舆论阵地,但仍然属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践行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根本原则[5]。无论媒介如何融合发展,媒体“党的喉舌”这一政治属性不会变,因此,编辑记者要时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群众呼声、走群众路线,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坚守“不变”阵地。同时,编辑记者要把坚守新闻真实、报道事实、求真务实作为工作职责与使命。只有守正固本,坚守初心使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新时代舆论宣传工作。
当前,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较大冲击,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背景下,编辑记者应积极寻求创新。值得注意的是,一味地求新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坚守自己的底线与原则,切实做到守正创新。编辑记者要坚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守正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出新。另外,编辑记者在融合与创新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惯性思维与工作模式,求新、求“变”,具备应用多种媒体的操作技能,将单一平台服务工作向多平台方向转变,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发展需要。长期以来,传统媒体运营形式单一,主流媒体的发展受到限制,而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原有的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媒体资源大幅整合,传播介质协同运作,新兴技术迭代更新,形成了多维的传播空间。基于此,编辑记者要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创新能力,树立全媒体思维,具备驾驭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并且要积极利用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的发展,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佳化。此外,编辑记者在创新发展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融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准确找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点,整合优势,创新求变。
总之,媒体融合时代对编辑记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编辑记者要“以不变应万变”,既要拥有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变化,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内容与技术双向驱动、融合与运营双管齐下,从而通过守正创新,实现多种媒体的有机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主流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媒体融合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编辑记者应因时而变,顺应技术革新的潮流,把握新形式下的新闻传播规律,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理解“变”与“不变”的内涵,坚持守正创新,认清自身,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要求,为受众提供真实、正确、及时性强的新闻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