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融媒体观念写好人物通讯稿
2022-12-18宋秉琴
宋秉琴
(作者单位:宝鸡新闻网)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中心报道对象是人物。通过对一个或多个中心人物的报道,来反映发生在对象人物身上的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很多时候他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舆论引导方向[1]。
1 人物通讯采写误区及应对策略
1.1 信息源单一
信息源单一,可能造成稿件采写比较片面,真实性得不到保证。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稿件的采写要客观、公正,不掺杂采写者的个人情感。人物通讯稿件的采访对象大多都有自身发光点,甚至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所以对人物的采访一定要扎实,力求客观公正,给读者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那么,在采写人物通讯稿件时,如何才能尽可能地还原被采访对象的真实一面,做到客观公正?这就要求在稿件采写中,不采用单方面信息源,不偏听偏信,要多方求证,求证对象可以是人证,也可以是物证。一篇好的人物通讯信息源应该是多方的,人物通讯采访要避免所有的事迹都由采访对象一个人来陈述。
笔者曾以《的哥日行一善坚持8年每天免费拉一名乘客》为题报道了宝鸡的哥杨建鹏的善举。笔者最初得到的信息是杨建鹏把刚领的工资拿出来3000 元买了饮料,并免费发给出租司机和公交司机解暑,受到大家称赞。
采访中,杨建鹏说小时候家里穷,吃过苦,现在日子好过了,就想尽自己的能力为大家做点事,他从开出租车起,就要求自己每天坚持做一件善事,即免费拉一位客人。朋友眼里对自己特别抠的杨建鹏怎么给别人花钱这么大方,他说的坚持每日一善事,是真的吗?
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杨建鹏,笔者走访了他的同事、朋友及家人。从大家口中得知在一个尿毒症病人急需救命钱时,杨建鹏毫不犹豫将攒下来的1 万元钱捐了出去。来自安徽的一家人,在宝鸡没找到工作还花光了钱,没住的地方也没钱买票回家,他便将对方拉到朋友旅社免费住了一晚,并给对方买了回家的火车票……
如此大方的杨建鹏,是不是家里经济条件很好?笔者从他妻子处得知,他家收入并不稳定,但日子还过得去。
这篇稿子的成功之处,是采用了多个信息源去证实了主人公所说的“每日一善事”,增加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和可读性,稿件发出后,各大网站及中央级媒体纷纷转载。
1.2 对人物形象过度拔高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采写人物通讯时,有人习惯性地放大被采访对象的优点,而忽略缺点,这无可厚非,记者就需要将对方的闪光点展现给读者。但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报道时,要切忌人为拔高或者编造一些所谓的“显著性事迹”,一些违背了常理的人为拔高不但经不起仔细推敲,甚至会引起读者反感,所以在写典型人物时,一定要秉承适度原则,具体、生动、客观地进行报道,避免不切实际地人为拔高,让读者感到采访对象是虚无的,不真实的。
例如:有些报道想突出一个人的敬业精神,会说这个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持干一件事。这种表述明显就是过度拔高,经不起推敲,几十年里不可能没有一次例外,过于绝对的表述反而让读者觉得不真实,让采访对象远离了真实生活。可以改为“他几乎是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坚持干一件事”,“几乎”两个字就说明也有偶尔的例外发生,这种表述更加合乎常理,也更能取得读者的认同。
这也要求记者在采写稿件时,要有辩证思维,不能在强调人物好的一方面时,人为忽视了同时存在的另一面,这种片面性新闻报道,最终会在众声喧哗中随波逐流,丧失思想的引领力。
1.3 拿材料堆砌
一般在一些特定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日子,媒体都会做一些针对表彰人群的专题报道,这些报道都要赶着在特殊节点刊发,很多时候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好在受表彰人群一般都有事迹简介,为赶进度,有些记者会从个人事迹简介中找信息,材料充足的,甚至都不需要和对方电话沟通,就将稿件完成发表。这种拿材料堆砌的稿件,内容刻板、质量不高,很难将一个生动的典型人物展现在读者眼前,所以在写作中应该避免拿材料堆砌。
典型人物评选每年都有,是常态化的工作,这种报道不求覆盖到所有人,只需从中选出一些行业最具代表的典型人物进行采写。为真实还原人物故事,一定要到一线去采访。2021年笔者以《宝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范伟:用汗水浇筑城市通畅路》为题报道了市政工程养护员范伟的先进事迹。
为了挖掘到典型故事,笔者联系到对方,跟随范伟到工作一线,现场看了他的工作内容,和周围同事及家人了解了他的故事。经过一天的采访,一个冒着生命危险下水堵漏点,为赶工期却一个多月没回家,因忙于工作,妻子独自到医院生产让他很愧疚,工作中善钻研、勇创新的有血有肉的劳动模范范伟展现给了读者。这些典型事迹在个人事迹材料里都是没有的,如果没有一线的采写,只拿材料堆砌,是无法将一个生动的典型人物呈现给读者的。
2 人物通讯采访技巧
2.1 列采访提纲,做足采访前期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道理也适用于新闻采访。扎实的采访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前提,是新闻实践的硬道理。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2]。采访前准备充分,等于完成一半采访任务,有经验的记者在做人物专访前,会先搜集采访对象的相关信息,通过外围信息先对对方有一个了解,再完善自己的采访提纲,做好采访的前期准备,这样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果采访对象是知名人士,且平日里很难再有机会采访到,这就更要把握好机会,要把稿件需要的信息提前列出来,以免在采访时漏问,后面又无法及时补充。知名人士的信息在网络上较多,提前搜集了解,有利于在提问时有的放矢,充分的前期准备,有助于在采访时围绕记者事先想好的议题展开,让采访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对采访时间较紧的采访对象,留下联系方式至关重要,在写作时有需要补充采访的信息可以电话补充采访。
2.2 面对面采访,掌握丰富的一手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新闻稿件也一样,没有前期扎实的采访,后期很难写出出色的新闻稿件。记者要永远怀有一颗像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对事件及事物的发展充满疑问,带着好奇心和新闻敏感去了解和破解疑问,这样的记者才能在日常工作中不错过好的新闻素材。
只有深入一线,和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才可能获得一些提前无法预知且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只有面对面沟通时,才能在抛出问题后,真切地观察到对方的神情变化,从受访对象的微表情里捕捉到一些细节信息。
采访过程中,如果发现采访对象没有按照采访预期去回答,不要着急打断,再耐心地听听,也许下面讲到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果发现对方回答确实偏离了采访主题,就要及时打断,将问题拉回到采访主题上。
采访中一般会遇到两类人,一类是擅长语言表达的人,一类是不擅长表达的人。
对于擅长表达的人,记者只需要在抛出问题后,做一个有耐心的倾听者即可。在面对这类采访对象时,做一名有耐心的听者是最重要的,很多稿件的重要信息就是在对方无意的话语中捕捉到的。
当遇到不擅长表达的采访对象时,不能急着给对方抛出问题。这类人群一般性格比较内向,想让他们打开心扉畅谈,就需要记者找到沟通双方思想感情的桥梁,走进他们的内心,这是采访成功的关键。记者可以从双方共同熟知的话题切入采访,话题打开后,在对方逐渐有了安全感,开始畅谈时,要找适当的机会慢慢将话题往记者的提问方向上引导。
2.3 采访中要脚踏实地,切实用好“四力”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在人物通讯稿件采写中,“四力”也至关重要。想要挖掘出好新闻,记者就要靠腿去跑、靠眼去看、靠耳去听、靠嘴去问。只有这样,才能采到好素材。
脚力到位,笔力方能雄健。拥有一副好的眼力,才能在众说纷纭的舆论中举旗定向、引领时代潮流。树立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才能练就一个善于分析的“新闻脑”。脚力、眼力、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实现[3]。因此,要写好一篇人物通讯稿,还需要记者练就一手好的笔力,这样写出来的稿件才会更加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以获评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一等奖《杨叔的脱贫日记》为例,这篇稿件的采写过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四力”。稿件的线索来源于记者在一次跟随扶贫人员走访脱贫户过程中,发现杨思笃老人用14 本日记记录了这个农民家庭的变迁,尤其是近5年他和帮扶干部共同努力,战胜贫困的经过。杨叔家距离市区有近5 小时的车程,为了这篇稿件的采写,记者先后6 次驱车前往老人家。白天,他跟随老人下地里采访,晚上,坐在炕头听老人讲脱贫故事。“活鱼”在基层,这个感人的故事是记者用脚力跑出来的,整篇稿件的采写用了半年时间。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彪炳千秋的历史伟业,在这一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一滴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杨叔家的脱贫故事就是那一滴水滴,而这水滴恰好被记者敏锐的眼力发现,最终一篇佳作面世。
3 人物通讯写作技巧
好的新闻稿件是用心打磨出来的[4],人物通讯更是如此。人物通讯稿件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写作过程中,记者可以创新思维方式,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将采访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情感等,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展示出来。
3.1 树立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说:“新闻,要永远给人新的感觉。”从内容到形式,新闻作品都不能拘泥于固定套路,要敢于独辟蹊径,不断创造出新形式、新的表达方法和新的语言风格。如果在动笔写作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样式,稿件就很容易写成“八股文”,许多生动和有趣的材料被束缚,很难赢得受众喜爱。
《英雄无言——95 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一稿写作手法新颖,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该稿件开始部分以71年前、64年前、7年前及现在为时间轴,仅用200 多字就对张富清老人的人生作了一个概括性介绍;接着,稿件被划分为9 个部分,这9 个部分采用纵横交叉结构,以时间为经线,空间为纬线,立体地体现了张富清老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退役后隐“功”埋名、工作上克己奉公、生活中平凡质朴的形象;后来张富清的累累战绩为人所知,从这里自然过渡到张富清淡泊名利、为国尽忠的精神品质;最后以张健全的抒情小诗结尾,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5]。在每一部分的开头,记者都巧妙地以类似于电影转场的方式过渡,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张富清老人当时所处的场景,代入感极强。整个稿件读起来脉络清晰,结构统一,一气呵成。
这篇稿件中的信息源较多,除了对张富清老人本人的采访外,还有对他的妻儿、同事、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员、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行长等人的采访,以及张富清老人的立功证书等佐证资料,通过引用他人话语及一些历史物证,成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3.2 精雕细琢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稿件,一定是作者精雕细琢出来的。以《杨叔的脱贫日记》为例,为了写好这篇通讯稿件,记者采写历时半年之久,而且是九易其稿,精益求精。记者在深入了解杨叔家在脱贫攻坚政策前后的变化和聆听帮扶干部畅谈工作收获后,将这些新闻素材以蘸满情感的笔触写成文。在文章的写作中巧妙地将日记内容穿插于故事的叙述中,全文行云流水[4]。
单说脱贫成绩是枯燥乏味的,如何通过杨叔的日记把杨叔的脱贫故事讲述得生动鲜活,才是记者所追求的。这篇稿件记者精益求精,九易其稿,在这个快节奏的新闻时代是鲜有人能做到的,也正是作者精益求精的坚持最终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杨叔脱贫故事。
获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字通讯作品《见字如面23年》一稿从细节落笔讲述主人公一家的动人故事,整个稿件1500 字左右,篇幅不长,却完整地呈现了一个普通铁路家庭聚少离多,但相互牵肠挂肚的温情故事。这篇稿件的采访,记者耗时近一个月,上门采访过程中,记者翻阅主人公家中保存的12 本“家庭日记”,一条条统计留言,挖掘每一条“留言”背后的故事。经过精挑细选,最终从12 本笔记本,共 6820多条留言24万多字中选出了一家三口的8条留言,直接引用到稿件中,完美地呈现了一家人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质朴无华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和劳动者的温暖情怀,带给读者久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