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纪录片中“生死选择”的人性视听表达
——以《人间世》第一、二季为例

2022-12-18曾明兰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8期
关键词:暴风雪观者人间

曾明兰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与死亡有关的议题长久以来属于禁忌话题或是被忽视。不过,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诸多因素促使人们开始逐渐重视与死亡相关的诸多议题。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与死亡相关的研究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1]。

“死亡”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或者说它开始为人们所“看见”和“思考”,但我国依旧缺乏死亡教育,在各中小学、大学中也鲜有死亡相关课程的开展。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则是在20 世纪50年代末[2]。死亡教育的目的是从学理上引导个体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死亡,并且帮助个体形成生死智慧,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死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保持生命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等。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医疗纪录片中展现的死亡影像,总结死亡视听呈现的不足,并给出相关建议,探索媒介死亡视听呈现和死亡教育的新思路。

1.2 研究对象

本文所选取的素材为《人间世》第一季(以下简称《人间世1》)、第二季(以下简称《人间世2》)。两季《人间世》聚焦了在医疗领域内的不同病种,拍摄对象也囊括不同年龄段、不同医疗系统的人群。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中人们面对死亡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缺失的分析,以及对《人间世》第一、二季里有关“死亡”的视听影像的分析,来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纪录片是如何看待运用视听元素表现“死亡”的?通过视听手段展现了“死亡”的哪些维度?“死亡”的视听呈现有哪些不足?

2 医疗纪录片中“死亡”的视听表达

2.1 “死亡”的视觉呈现

“死亡”在纪录片中最直观的再现形式莫过于视觉呈现。制作者运用镜头语言,如死亡画面的构图、画面色彩与镜头景别等讲述了不同的死亡故事。我们在视听语言中也感受到了不同的死亡叙事,这些画面语言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情绪感知,同时也通过媒介传递了医疗纪录片承担的死亡叙事与死亡教育功能。

2.1.1 画面构图辅助影像叙事

画面的基本形态是受四边框架的制约与限制,平面四边形把人的视线同画面周围的空间隔离开来,而画面构图就是指在一个较为稳定的长宽比例框架内对拍摄对象进行布局。在影视作品或纪录片等以视频形式呈现的媒介作品中,同样注重通过摄像机的取景框对拍摄内容与对象进行建构。

在《人间世2》“烟花”与“团圆”中,纪录片通过弱化主体,避免对死者形象的直接呈现。例如:器官捐献者位置处于画面下方,游离于九宫格线条交点之外;对遗体进行弱化和遮蔽呈现,避免了将遗体直接呈现在画面中,对逝者起到了保护作用。

在《人间世1》第4 集29 分54 秒处,出现了较为规范的对称性构图,记录了患者梁金兰逝世的场景:画面被病房中间的窗帘一分为二,窗帘的左边坐着家属,而画面的右边则是躺着遗体。以窗帘为视觉分割线,引导观者的视线同时注意到生死相隔的场景,画面的对称构图辅助了影像叙事。

2.1.2 画面色彩暗示死亡事实

观看色彩给我们造成了视觉冲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主观的感官感受。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文化之中,同种颜色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比如,在中国社会中,黑色主要表示沉重、神秘和权威等,而白色则表示死亡、哀悼和纯洁等。社会规约加之于颜色固有的含义特征,反过来在无形之中也定义了观者对色彩的联想及情绪反应,从而巩固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因而我们看到黑白画面也会引发沉重的思绪,让人联想到生死。

《人间世2》“烟花”一集中,镜头对准安仔面部不断拉近的同时,画面色彩逐步消逝,最后定格在黑白画面上,也暗示安仔的生命就此停止,影片也走到了末尾。在“命运交响曲”片头,叙述了一名因医治无效而去世的病人家属与医生之间的纠纷,黑白画面交代事件由来和病人已逝的事实,辅助了镜头的死亡叙事,以此推动情节发展。

2.1.3 景别变换建构死亡场景

景别是指被摄物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大小和范围,可分为“远、全、中、近、特”5 种,不同景别在叙事和表意功能上有所差异。在纪录片等影像之中,如果能利用不同景别的属性,将会对视觉叙事的完整、顺畅表达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不同景别的镜头共同营造了对“生”的争夺和对“死亡”的宣判。《人间世1》“救命”一集中,7 分16 秒至8 分25 秒记录了医护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画面,景别来回在医护人员抢救的中景、手术实施的近景画面,以及监护仪、医生面部汗珠的特写画面之间频繁切换,始终将画面框定在狭小的抢救范围之类,凸显出抢救的紧迫性,对医生面部汗珠与监护仪数字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患者生命危在旦夕与医生的紧张感,最后对监护仪数字的特写也交代了患者已逝的事实。

2.2 “死亡”的听觉呈现

2.2.1 背景音乐烘托叙事氛围

在纪录片有关死亡的画面中,视觉呈现是一种能直接作用于观者情绪的形式,但作为刺激观者听觉的配乐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配乐具有渲染环境氛围、塑造人物形象、传递情绪感情和深化影像主题等功能[3],是纪录片中情绪情感传递的主要载体。

《人间世1》“告别”一集中,34 分35 秒至36分0 秒,记录了主人公王龙送别离世父亲的片段,从最开始的葬礼配合环境音,到王龙手捧父亲遗像开始,同期声逐渐消失,背景音乐《父亲》钢琴演奏曲响起,此时整个死亡叙事伴随着王龙对父亲最后的送别达到了高潮。背景音乐不间断地陪伴,也向观者传递了悲伤的情绪,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2.2.2 现场环境音增强死亡临场感

同期声,是指纪录片等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音响效果等,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4]。真实感和现场感是纪录片同期声最基本的特点,正因如此,在《人间世1》《人间世2》这两部纪录片中,制作团队在拍摄和制作时,都注重对同期声的运用。

《人间世2》“暴风雪”一集中“黄健之死”同样采取收录真实的监护仪报警声,对死亡场景真实环境声的记录,如家属悲痛的哭诉声、医生对患者死亡的宣判、逝者弥留之际的气息声等,声画配合真实地再现病床前的死亡场景,共同作用于观者的视听,给观者最真实的视听感受,也让我们对“死亡”这一事实怀有理解与敬畏之心。

2.2.3 解说词弥补画面表达的不足

影像中解说词最基础的功能是叙事,依赖于画面视觉方面的表现力,填充和解释画面无法说明的信息;解说词还可以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把创作者需要让观众理解的内容通过解说词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期达到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的效果。

《人间世2》“暴风雪”一集中,讲述了两个家庭失去亲人的故事。亲历亲人离世的家庭就如经历了一场大的暴风雪,暴风雪结束后,家人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继续生活,解说词说到:“暴风雪终将结束,经历过的人们,可能不会记得,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他们甚至都不确定暴风雪是不是真的结束了。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当他们穿过暴风雪后的时候,就不再是之前的那个人了。”此处的解说词配合了逝者离世后冬天下雪的画面,以及经历了亲人离世的人们的日常生活画面,与之前的画面形成对比,逝者的缺位无疑再次交代了家人已逝的事实,同时也通过较为恰当的比喻——将亲历家人离世之痛比作是经历一场暴风雪,让观者也在思考如何看待和面对生死,让观众最大限度地对制作者想要呈现的意义感同身受。

2.3 剪辑建构“死亡”事实

2.3.1 声画配合

通过对声音和画面的剪辑、配合,调节受众注意力的指向。当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有些时候更注意画面,有些时候更注意解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众的“跨通道注意转移”[5]。《人间世2》“呼吸”一集中20 分58 秒至21 分28 秒,更多指向的是医生吹的口琴声和廖云龙在父亲医治失败离世后的哭诉声,配以汽车行驶路上从车窗看出去的天空画面,通过声画分离的表现手法,用较为单一的天空画面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声音上面,更为突出地表达了主人公话语中面对父亲离世的哀痛[6]。

2.3.2 画面剪辑

纪录片中制作者通过对不同场景组接和后期剪辑能够完成对所记录事件的重新建构,从而突出重点或是传达思想[7]。《人间世2》“生日”一集中32 分25秒至34 分10 秒,对吴莹生子逝世的叙事组接了医护人员的抢救画面、家人悲痛哭诉的画面和清洁工感到惋惜的画面。在亲人的哭声中吴莹躺在床上盖着白布被推走的画面组接了宝宝在保育箱中睡觉的画面,一对母子一死一生两个画面的组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母子还未曾谋面就此阴阳两隔,死亡带来的悲伤被渲染得更为深刻。

2.4 “生死观”的呈现:采访与解说词解读

医疗纪录片中的采访与解说词,从第三方的角度谈论了生死观念,丰富了纪录片中死亡叙事的维度,推动了纪录片对“死亡”主题全方位的表述,同时有助于引导人们在画面之外对纪录片所传达的生死观念进行思考[8]。

采访镜头对准医护人员时,会着重谈到对疾病治疗与死亡的看法,包括病人为追求生存质量放弃治疗,而家属则希望积极治疗等,通过采访形式呈现医护人员在面对病患的生存与生存治疗的思考。

除采访外,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也能传达生死观念。生死观念影响视听呈现,在我国,医疗纪录片通常借由相关意象和解说词等间接方式表现死亡,传递生死观。《人间世1》的解说词中,杜可萌说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像烟花一样。烟花绚烂却转瞬即逝,繁盛时期绚丽多姿的画面和凋落之后悲凉凄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9]。导演用易逝的烟花象征患有骨癌的小朋友短暂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叹。

3 纪录片中“死亡”视听表达的总结与思考

在以上两部纪录片中,对视听手段的综合运用让我们从不同维度了解了“死亡”:从纵向的“死亡”来看,声画配合与剪辑完成了对濒死场景的建构、对死亡过程的多样化叙事及对死后状态的呈现等;从横向上看,面对死亡,不仅是临终者,同时也包括其社会关系内的亲属和朋友,因此记录了家属的悲痛、医生的无奈和旁人的惋惜,借旁人之感加重死亡的悲痛叙事。

医疗纪录片运用视听手段对“死亡”进行呈现,向受众传达积极的生死观,承担起部分社会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众死亡教育的缺失。但我国医疗纪录片也存在一定局限:对“死亡”的探讨局限在固定的医疗环境之中、画面呈现的社会效益考虑不足等[10]。因媒介本身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所以医疗纪录片在拍摄我国的医疗现状之时,如何更好地扩展“死亡”的认知维度、探讨本土医疗与社会问题、开展死亡教育等,是纪录片利用视听语言对“死亡”进行探索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暴风雪观者人间
春暖人间
人间第一情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暴风雪
端午节观龙舟赛
你是对的
冬日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心中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