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支持大学生云就业服务的财政政策实践分析
2022-12-18彭琳惠
彭琳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一、引言
就业形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影响,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另一方面是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实现更高质量、多渠道灵活就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然而,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使就业形势更加紧张,我国经济面对巨大下行压力,GDP同比下降6.8%,环比下降9.8%;众多企业出于成本考虑,缩减招聘岗位甚至取消线下招聘。后疫情时代下的毕业生面临就业新困局。
为缓解这一局面,我国政府结合“六稳六保”中央指示及疫情防控要求,并积极完成于2016年提出的目标,建立能够针对求职者精准推送的就业服务机制,实现就业服务的个性化、信息化,顺势推出衍生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新型就业方式——线上云就业,摆脱了时空限制,从深层次上改变了就业服务生态。
二、地方财政支持云就业的背景分析
笔者选取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九省通衢之地、国家科教中心城市——湖北省省会城市武汉市进行研究。武汉市在疫情应对和大学生就业两个方面均具有典型价值和研究意义。2020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高校名单,武汉以84 所高校数量排列第二,仅次于北京,年毕业生数量也位居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大学生之城。2020年,武汉GDP下降明显,第一季度武汉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受到巨大影响,下降明显,比2019年同时期的生产总值低40.5%;武汉市在此时期还进行经营活动的企业数量急剧缩减,仅为2019年同期的4.9%,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严重,多数处于业务停滞状态。企业收入受疫情冲击后下降了约90%。
早在2002年,我国就提出通过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特困人员就业托底机制、优化创业环境等积极措施,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目标。现今,为应对疫情给就业形势带来的冲击,国家推出了一系列超常规举措,进一步保障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多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湖北省政府也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促使创业带动就业、提前进行职业培训、帮助企业减负稳岗等方面,不断实施相应措施以保障大学生稳就业。
当前处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加上疫情冲击,面临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减少线下接触双重困境,云就业服务应运而生。选用更科学的方法及手段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设高质量就业服务平台,推进供需对接平台精准化建设,改善就业服务环境,提高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云端就业服务的主要职能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其所需要的就业服务,同时,良好的云就业服务需要完善系统化体制,而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可知,云就业服务需要政府引导。本文选取地方对云端就业服务进行财政支持的武汉市为例。
三、地方财政支持云就业的政策实践
政府为云就业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同时,在云就业服务中承担了宏观引导、规范和协调的责任。在稳定就业规模、增加岗位供给、保障就业质量三方面进行了政策实践。
1.减轻企业压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稳定就业规模,落实优惠政策
为保就业、促就业、稳就业,政府通过完善教育、财政和岗位扩收等政策,提供政策支持。对促进就业服务的机构,提供水、电、气、通信等方面的优惠,降低机构运营成本。为减轻小微企业负担,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稳定岗位、降低成本为指导实施多项政策,为促进就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提高稳定岗位回报率。与此同时,切实减轻小微企业负担,对小微企业进行资金支持,降低其贷款的申请条件。政策指出,如果小微企业当年所招聘的员工人数超过50%,公司总人数在100 人以上,贷款额度未超过500 万元的,可获得基本资金的五折优惠。若有小微企业受疫情冲击暂时无法还款,还可申请延期还款,免去暂免罚息的压力。
2.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刺激企业招聘积极性;增加岗位供给,实施精准帮扶
为促进发展多层次就业服务体系,中央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社会招聘机构、平台企业等多方力量集中出动,同高校深入联动,高校毕业生岗位潜力得以开发。
武汉市采用多种方案鼓励高校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展就业资源、就业生岗位对接,增强就业群体的就业获得感、用人单位的招聘积极性,就业面得以不断扩展。据统计,武汉市共举办网上招聘会超过600 场,线下招聘会70 余场,提供就业岗位超过3 万个。增加就业岗位供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调动企业、新增岗位等措施筹集25 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从岗位供给端的政策来看,为动员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招收职工,近两年对引进毕业生(包括未毕业于武汉高校或在武汉无户籍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一次性就业补贴,一般为一人1000 元,同时,按照实际的缴费数额,为低于标准的人给予1年以下的社会保险补助。
另外,为想要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分担一线城市就业压力,武汉市将新增提供超8000 个岗位,并增加招录公务员和选调生计划,利用事业单位的空缺计划积极招收高校毕业生。从岗位需求端的政策来看,为确保学生从学校到社会、从学习到就业的平稳过渡,政策提出,将家庭经济困难、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纳入武汉市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范围之中,将分派工作人员一对一联系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现定点帮扶。对于失业毕业生,允许其将户口和档案在学校无条件地保存两年。在一定的基础上,为处境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帮助。
3.健全专项基金扶持,加强云就业服务监督管理;保障就业质量
为规范云端就业服务各参与主体行为,就业服务机构信息披露机制显现新格局。政府一方面积极健全行政救济制度,针对不同地区面临的情况,区域性发展、重点解决地区化问题。各区纷纷出台了符合本地区情况的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例如,作为科教大区的洪山区,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发展,为洪山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注入新鲜血液,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专项资金,该专项资金设置金额每年不少于1000 万元;青山区也因地制宜地设立了专项资金,为解决大学生住房租房问题,特向大学生提供5000 套公租房;江岸区也鼓励大学生创新性发展,在专利方面有所成就的大学生,可向江岸区相关单位申请减免位于该区域的房子的房租,最长减免年限长达4年。另一方面,加强对云端就业服务的监督管理,政府定期监督检查就业服务机构成为新常态,积极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经济监督。
四、地方政策支持云就业的优化建议
1.做好宣传工作,优化就业政策普及面
疫情期间的实践与相关资料证明,大力发展云就业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网上就业服务平台的普及率仍有待提高。通过调查以及现场访谈发现,较多的人根本不知道有线上就业服务平台,这也直接说明了目前线上就业平台普及率不高的问题。原因有二,一是毕业生等对网上就业平台的关注度不高,他们更习惯于通过校内的一些招聘会或者宣讲会来寻求就业机会;二是网上平台自身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知名度不高,普及率不足。政府及相关部门,例如劳动就业管理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应做好大学生层面的宣传工作,增强大学生的政策意识,使其了解并掌握就业福利等优惠政策。要求学校在学校公告栏、学校公共活动场所张贴宣传海报,突出就业政策中有关住房、医疗等问题的相关规定,利用宣传普及手段调动学生就业积极性,提高人才留汉比率;充分利用互联网渠道,建立全面的宣传推送网络,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微信群、QQ群等向大学生定期推送,公布详细规定、新增政策等;积极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联系,通过高校官方渠道和社会媒体、网络媒体进行宣传,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影响力。
2.推动顶层制度建设,发展云就业服务产业
目前的线上就业服务平台中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被众多线上就业平台所承认的监管机构,这就导致了使用者在使用线上就业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及匹配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虚假宣传信息,同时使用者所登记的个人资料信息也会有极大的概率泄露出去,这大大影响了使用者的就业体验,增加了寻找心仪工作岗位的难度。在走访过程中,许多人不愿意使用线上就业平台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认为这种平台并不安全,这也说明目前的网上就业平台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督管理程序与体系,这是完善云就业服务体系的重点之一。
政府部门应当推进云就业服务产业的顶层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为云就业服务产业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规范云就业服务多元主体关系,明晰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鼓励政府部门以外的其他主体参与就业服务事业;做好整体层面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协调劳动保障、教育各部门利益和规划,明确各部门工作任务,做好分工协作,避免职能重复及部门失职问题;出台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云就业服务产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完善云就业服务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为社会资本参与云就业服务提供投融资支持。梳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展云就业服务产业,一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云就业服务;另一方面,政府找准定位,建立市场准入、退出、监管机制,推进就业服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3.建立监管评估机制,加强整治信息冗杂虚假现象
由于目前一些网上就业平台的发展技术不成熟,大数据建设不完善,因而在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推送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冗杂、信息虚假及信息不能自动匹配等诸多问题。这就导致使用者在使用网上就业平台的过程中,无法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少的精力来完成对就业信息的检索与归纳查询,搜索信息费时费力,难以在众多的数据中找到与自身精准匹配的数据信息,因而相比之下,目前线上就业平台的服务效率较低,难以满足受众的需要。
应加大对云就业服务模式构建和运行的监督管理,强化对用人企业和技术提供企业的准入、运营及退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建立监督管理评估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对就业服务经营企业和机构及从业人员建立量化考核机制,统一考核标准,并形成相关的配套奖惩措施,对模式构建和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进行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强化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组织大学生、应届应聘生、高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企业HR等积极参与,对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在内的多元主体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通信访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全面的社会监督,促进云就业服务内容不断完善,提升就业服务的质量水平,使就业服务体系的相关产业朝着个性化、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4.创新企业扶持方式,明确补贴资金来源
加大对提供云就业服务的企业和参与云就业服务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扶持方式,明确补贴资金来源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方面,采取多样化的企业扶持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建立补贴价格浮动制度,允许补贴在合理范围内随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实施以奖代补,通过听证会、信访收集意见,出台市级层面的奖惩措施,统一奖惩标准,激发企业管理积极性,兼顾公平效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提供综合云就业服务项目。另一方面,扩宽扶持资金来源,建立资金管理机制。将云就业服务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绩效管理机制;加强资金整合。例如,建立云就业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建设资金筹集统一平台。
五、结语
教育部正式全面启动“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重点从七方面推出了促就业措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高质量、信息化就业服务及平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题。从财政政策的角度,探索云就业服务的建设,对突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缓解就业需求不断增加的现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利用大数据时代背景,丰富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服务理论、拓宽就业服务模式的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云就业服务通过多个主体联合建设,多个环节统筹协调,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造成的长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是由于该服务复杂性,现在也面临着普及率不高、信息失真分散、监管程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其可持续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我们开展地方财政政策对云就业服务支持的政策实践的研究,同时结合相关问题,提出积极宣传就业政策、推动顶层制度建设、建立监管评估机制、创新企业扶持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优化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