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2-12-18谢洋李素云

河南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评价

谢洋 李素云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医理论传承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文件,均把中医药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重点,旨在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同时也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指明了新方向。随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教授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奖[1],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价值也越发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大型制药公司为了抢占中医药科研高地,正在利用其资金、人力和技术优势,不断加快中药研发的步伐,抢先开辟中医药新药资源、注册中医药国际专利、占领市场先机,导致我国中医药科研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迫在眉睫。

1 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整体概况

2006年,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开篇之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自2006年起,我国中医药科技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财政拨款、科学与发展经费投入、成果展出等均呈稳步发展的态势,尤其是财政拨款的额度大幅增加,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然而有数据显示,成果论文中也普遍存在缺乏理论依据、缺少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落后等现象,正是因为缺乏标准的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2]。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动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且大幅增加了全国各类中医药科研机构财政拨款的数目。同时,国家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了“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每年大约有20个团队获得资助。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每年大约遴选60个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支持。2012年,首次在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开展创新团队奖励试点工作,鼓励并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使得我国拥有了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团队。结合近年来国家政策法规以及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情况,总结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中医科技成为推动中医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中医药走向世界医学舞台,作为一个思想和资源宝库,促进其蓬勃发展[3]。

2 中医药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药发展面临挑战与危机,对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缺乏现代研究和创新,存在主观臆测推理。例如,抢救濒临失传的古医籍、全面系统地整理其学术精髓以及对中医学理论提炼与升华等工作开展还有待提升。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及中医院开展了部分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工作并运用信息技术整理中医古籍文献,但是在大数据互联网背景下,运用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中医药文献进行创新研究的工作仍有许多短板,基于文献整理挖掘的中医理论创新工作亟须加强[4]。

2.2 科技创新导向偏离

西医主导下的现代医学,疗效快、耗时短,相较之下,中医药临床治疗见效慢、疗程长,从而导致公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度更高。在评价中医时,人们忽视了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普遍采用西医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导致中医药科研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短平快”的研究内容,缺乏对中医药优势病种的课题研究,中医药创新探索性的科研课题少,围绕重大疾病防治联合攻关的课题少,转化为市场产品和临床技术的更少[5]。

2.3 中医药科研团队建设薄弱

当前,中医药科技创新团队大多是在学科、教研室、临床科室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学科和部门都较为单一,几乎没有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而且,部分创新团队的组建不是以研究为目的,而是为了获取科技资源。大多数是根据项目申请的需要,由项目负责人临时拼凑的,短期的行为注定缺乏深入的合作和相互扶持的精神,团队也就相对较为松散。项目结束后,通常会默认为解体状态。面对不同渠道的新项目,原有团队成员又形成了各奔东西的局面,重新加入新群体,组成新“团队”[6]。由于重大的科学创新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因此这种临时拼凑的团队难以形成集群效应持续攻克科研难题,距离重大科研创新成果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与此同时也就失去了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的功能。

2.4 评价体系尚未建全

目前,中医药科技创新评价基本套用或者照搬现代医学等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依然还是以量化考核为主,通常只是简单地针对论文、专利、获奖的数量来进行评价。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尚未能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考核目标也没有充分体现中医药自身发展客观规律。评价体系里中医药传统特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阻碍[7]。

2.5 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统观当今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领军人才的数量相对偏少。在中医药领域得到广泛认可的称号,例如,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主持评选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由教育部主持评选的“长江学者”,近10年来,获得这两项荣誉称号的中医药青年科学家的数量十分有限,能够承担国际重大科研项目的大师级领军人才更是只有寥寥数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做基础,更需要大师级的领军人才居前引领,故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亟待加强[8]。

2.6 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有相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在50%左右,而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仅只达到发达国家的一半[9]。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较为单一,缺乏充足的动力支持。当下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主体依然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占据了科研创新一半以上的比重。市场营销快速赢得的高利润导致多数大中型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其下所设置的科研机构研发的拥有自主产权的新药数量严重不足,往往只靠一两种新药抢占市场,诸如大品牌、大品种的研发更是少之又少。反观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方面,虽然科技创新的比重较大,但是大多数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创新仅仅只是为了发表论文、申报项目以便顺利地评职称。脱离实际需求的选题是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一项重要原因。此外科研人员与实际脱轨的学术研究也造成了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即使在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中,这类问题也普遍存在。最后,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缺失与不足以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 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中医经典传承,促进中医理论创新

一是推动数据化进程。目前较为流行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针对传统中医药理论下的证候分类、治法方药等进行客观、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中医药的学术发展脉络,创新发展中医药传统理论。此外大数据技术也能较为广泛地收集、归纳历代名医名家的医案,详细分析对比古今文献,从中总结中医理论框架,寻找创新立足点。二是重视经典名方的临床运用。经典名方的研究离不开中医辨证思维作为基础,而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疾病的变化。结合现代医学循证的方法深入探究疾病的发展及其机制,是让经典名方重新焕发活力的需要,也是为健康中国助力、更好地建设健康中国的需要,以至可为全球贡献“中国处方”[1]。三是传承发展名老中医经验,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收集、整理、分析名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病的临证经验,从处方中挖掘出药物的规律联系,构建用药信息网络,以便临床更好地学习应用。数据挖掘技术能有效地将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在中医经典传承研究中大有可为。

3.2 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中医药科技评价体系

摒弃目前套用或者照搬西医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来评价中医药的评价方法,认识到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方为正途,而盲目地套用或照搬西医的科研模式将会无疾而终。中医药的科技评价理应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之处,例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超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对现代医学的代谢物变化规律及中医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的规律进行融合交叉研究,建立中医阴阳五行现代阐释模型,从而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色的科技评价体系,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中医药科技创新效率的题中之义。

3.3 加强中青年领军人才的培养

首先,要健全领军人才的筛选及培养机制,创新有利于汇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不断引留拔尖创新型人才。其次,建设完备周全且各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平台,为优秀青年搭建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选聘表现优异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国内外知名大学相应学科中的青年学术骨干为学术带头人,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参加国际交流、申报各类人才计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和倾斜,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实现现有学术骨干的自我超越,造就一批学有建树的领军人才[10]。

3.4 更新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改进中医药科研绩效评价方法,明确评判标准,体现同行评议。绩效评估不仅要包括标志性科技成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任务书量化考核指标、团队组织机制、团队文化和团队可持续性建设等评价项目,而且要有所偏重地评估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成果[11],如以基础研究为主的,评价时主要侧重其原创性中医药科技成果及其科学价值,其次关注潜在经济价值;侧重应用研究的,在评价时要学术创新和经济效益两手抓;对于试验发展研究类的,会更多地注重其经济效益,学术创新相对而言仅供参考。

3.5 优化对创新团队的管理办法

严控管理和考核,获得批准建设的创新团队需要填写任务书,明确创新团队总体目标、年度目标和量化考核指标。在建设过程中,科管部门应对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追踪和中期考核,及时反馈可能或已发生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立项部门要向创新团队定期收取《年度进展报告》。建设总体完成后,立项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根据该团队的建设目标,从六个维度对创新团队绩效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研究方向明确稳定、创新成果优异、团队优势突出的团队可适当给予滚动支持。

3.6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政府层面应以组织实施中医药重大科技专项为引领,积极支持企业、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中药产业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和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等,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机制,推动中医药产业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集成示范。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应借助国家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契机,随着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加强合作,将安全有效的临床经验方剂、疗法等转化为可供全球使用的具有中医特色的高质量产品,真正做到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提高成果转化率[12]。

4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中医药的科技创新是一个多方协调、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在政府、科研院所、医院及企业的共同参与和密切配合下,逐步完备中医药标准化与科研方法学体系,着力突破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障碍,克服中医药发展备受关键核心技术限制的困难,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中医药科技评价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科技在线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