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的作业设计与使用

2022-12-17连忠友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革命课文文章

摘要 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革命文化类课文的篇目,目的是让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此类课文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学生认知层面有“代沟”,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不佳。在“双减”背景下,可以以预习作业为导向、以辅学作业为支架、以拓学作业为载体,带动课堂、优化课堂,真正实现“减负增质”。

关  键  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双减” 革命文化 预习作业 辅学作业 拓学作业

引用格式 连忠友.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的作业设计与使用[J].教学与管理,2022(35):65-6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共五个方面,其中“革命文化”是重要的主题载体形式,它有现实的教学价值,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此类课文与学生认识层面有距离,存在教学难以深入等问题,造成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那么,在“双减”背景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如何提质增效,如何以作业改革来撬动学教方式的改变,是教师面对这类课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以预习作业為导向,拨动教学“切入点”

革命文化类课文所描述的事件大都是革命前辈的故事,而且发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远离儿童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制约着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儿童立场,借助课前布置的作业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存在的困难、误区以及期待。并在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汇报来拉进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文,为后面的理解与感悟做好情感上的铺垫。这项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单,教师备课前要精准掌握他们的认识起点,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科学的预习单,这样就能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例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回忆录,李星华在父亲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回忆了父亲被害全过程。文章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学习理解课文最大的障碍是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关键词,如“李大钊”“张作霖”“宪兵”“军阀”等内容。这成为制约学生进一步阅读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通过设计“人物资料研究单”(见表1)和“事件研究单”(见表2)为学生储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再通过课前分享,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这样的预习单需要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在课前通过调查、收集和访问等形式完成相关作业。教师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与分享进行课前学情的诊断,根据不同的答案直击疑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以辅学作业为支架,驱动教学“深入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传统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忽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所以在进行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而作业支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并关注表达、积累语言,是与作品进行对话碰撞,激发思维的辅助。

1.借助导图式作业,梳理文本内容

革命文化类课文记叙的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表现的都是真实人物,教学时需要首先对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能帮助学生厘清文本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和文脉,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作业支架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扶手。教学时,可以通过这个扶手帮助学生寻找思维支点,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成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操作步骤,把文章中很难看出的思考路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借助这个扶手梳理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而感知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梅兰芳蓄须》一课时,如何让学生对梅兰芳有一个整体感知?课文阅读提示提出:“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所以,揭示课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借助导图式作业——时光轴,厘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实施教学,是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基础上,再次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文章写了几件事,每件事讲了什么,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扶手,而上面这个时光轴就是学生的扶手。它把梅兰芳1937年~1945年各关键时间点所发生的事件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用三个概括性的语言把梅兰芳拒演的方法提炼出来。有了这样的示范,学生就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从相应的段落中去提取信息。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把以上信息按时间段进行串联,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升阅读能力。

2.借助表格式作业,体会英雄的革命精神

革命传统类文章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样的人文教育不能凌空蹈虚,而要立足于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革命题材类文章有鲜明的故事性,作品往往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细腻的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品质。所以,教学时要想领悟文章的深层主旨,需要教师全方位地关注文本中的人物外貌、神态、动作以及心理,从而感受人物品质、走进人物的内心。教学时,我们可以试着运用表格式作业,通过品味这些细节描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笔者根据阅读提示第二项任务:“与同学交流,课文中的鲁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设计如下作业作为展开教学的支架,辅助学生学习:

本课为长文,如何在短短的1~2个课时中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做到长文短教。以表格式作业推进学习任务的布置、展开与落实,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在难点的突破上,落实单元要素,引领学生划出描写鲁迅先生语言、动作与神态的相关句子,升华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3.借助思辨性作业,感悟作者独特的表达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此类课文的教学要做到“言”“意””融合。所以,教学时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人格养成教育以外,还要在此类课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时,借助“思辨性”作业,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本文写法很有特色,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场面描写,但文章第2自然段与第4~5自然段的表达上又有所区别,第2自然段“痛击来敌”这一部分是典型的场面描写,有“点”也有“面”,作者进行“点”的描写时是对五壮士进行逐一描写,生动展现了各自特点;而第4~5自然段“顶峰歼敌”却与前文不同,这个场面集中描写马宝玉。所以,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道思辨性作业:

议一议:同样是点面结合的描写,“痛击来敌”与“顶峰歼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写?

通过以上作业,学生品读、感悟相关语段,发现文章作者表达上的不同用意:“痛击来敌”这一部分对五壮士进行逐一描写,目的是让读者对人物形象有总体的了解,这样有利于群像的塑造;而“顶峰歼敌”则把重点聚焦到主要人物身上,凸显了主体人物,以一人之“壮”折射群体之“壮”,让其更加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从而以点带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一道思辨性作业的设计,引领学生体悟作者表达上的精妙,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章中的人物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这是一篇长文,也是本单元语文要素“通过事情写一个人”的典范之作。教师要根據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在教学上实现长文短教,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写作范例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发挥了其作文的样板作用。为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两道思辨性作业:

议一议:细读“笑谈《水浒》”和“趣谈‘碰壁”这两个事例,你发现作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议一议:写文章选择事例,一般不超过三件事,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却选择五件事。说说你的理由。

第1道题的设计目的是引领学生感悟作者在叙述事件时的多样性表达,“笑谈《水浒》”这一事例中作者采用叙述的方式,而“趣谈‘碰壁”这一事例采用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能使文章表达灵活多样。教学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何 “笑谈《水浒》”这个事例中仅保留一句话来进行直接叙述呢?从而感悟出作者表达的精妙之处:即把最能体现伯父幽默、风趣的特点呈现出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第2道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在布局及选材上的特点,让学生从众多事件中学会挑选和甄别,通过讨论,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作者之所以选择五件事,是因为这些事有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些是作者亲眼所见的,还有的是作者亲耳所闻的。这五件事又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明确了作者之所以选择五件事情,主要是想将鲁迅这一人物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两道思辨性作业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辨,也能感受到文章的表达特点,将阅读习得的表达技巧迁移运用于习作之中。

三、以拓学作业为载体,联动教学“延伸点”

课堂所学到的毕竟是“小语文”,而“大语文”强调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及渠道。这就需要教学时增加一些与所学课文类似的联动阅读和活动,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以这些拓学作业为载体,达到巩固知识和补充认识的目的。

1.联动阅读,从一篇走向多篇

革命文化类文章一般描述发生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学生很难通过单篇阅读了解历史或人物,而需要将课文描述的事件放入历史长河中才能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教学时需要教师拓展延伸到多篇,才能串联起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深刻认知。如《金色的鱼钩》一课生动刻画了老班长这一英雄形象,为了让学生完整而准确地把握这一革命英雄形象,进而全方位体会此类人物在长征途中所折射出的革命精神,教师需要设计课外阅读拓展作业,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途中更多的英雄事迹。如阅读《草地夜行》《倔强的小红军》《丰碑》等文章,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整件事,也在品读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的理解。

2.联动活动,从单一走向综合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梳理与探究”中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资料,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革命文化教育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与环境交互活动、亲身实践,需要学生亲闻、亲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作业设计与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使学生视野得到拓展,而且加深了认识。随着资料的完善,学生对英雄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学作业:

活动一:读作品,谈感受。

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五壮士跳崖后的情景;了解到人民通过哪些方式来纪念他们。当我来到纪念碑前,我最大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观电影,品作品。

我观看了电影版的《狼牙山五壮士》,与课文相比,我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我更喜欢文章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综合性作业设计,使学生在不同任务中拓展阅读,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联动练笔,从习得走向运用

小学中高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人物或事件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看法。而学习革命文化类课文后,心中的情感往往会受到激发,产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在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通过练笔及时输出自己的感想,内化对革命历史的情感认同,外化对革命文化的弘扬与庚续,从而将英雄人物具象化。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后,为了联结生活,把这种革命精神与现实生活对接起来,升华学生对当代革命精神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一道小练笔:

课文向我们展示的五位壮士以身殉国,用悲壮的方式维护了生命的尊严,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在当今社会同样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壮士,请你写一写你们心目中的壮士?

学生思维是多元的,有的写道:在当新冠病毒来袭时,无数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当国家、百姓有难时,能够迎难而上就是新时代的壮士;有的写道:中印边界冲突,敌军侵犯之时,戍边将士用他们那坚毅果敢、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告诉我们这就叫壮士……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历史走向当今,从国家的英雄走向身边的英雄,在书写之中根植英雄精神,获得成长力量。

总之,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要打破学生与文化、文本、文体之间的隔阂,在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将无痕地渗透爱国情怀。教师可以将作业分解、整合成若干个学习任务群放到课堂之中,从课前的有效预习,到课堂的精准教学,到课后的拓学,以每个环节的作业来带动课堂、优化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 章桂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融学作业”的设计与使用[J].小学语文教师,2022(02):23-27.

[2] 林敏.有效设计练习 提高课堂实效——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浅谈“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2(31):17-18+20.

[3] 方红香.“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J].新教师,2022(03):41-42.

*该文为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的阅读教学改进研究”(JSZJ21167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革命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