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22-12-17曲洪建谢红李艳梅田丙强阮艳雯李沛

关键词:服装设计应用型服装

曲洪建 谢红 李艳梅 田丙强 阮艳雯 李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服装生产和消费大国,服装行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2020年度我国服装零售总额达到1.54万亿元,占我国商品消费总额5%左右。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中国服装产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发展,设计方式呈现绿色、持续可环保要求,新的业态不断出现,产业链也由原先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发展[1]。随之带来的是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多样性、复合性、交叉性及国际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而原有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体系和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一产业需求。

2016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国[2],加入《华盛顿协议》,有利于中国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方向工程师,从而全面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但是如何按照国际工程认证标准来培养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在此背景下按照工程教育理念进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17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如何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服装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改革契机,加快培养服装领域工程人才,改造升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对国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0多年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坚持依托现代产业办学,以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三协同”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用型高校的示范单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1年在全国第一批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通过上海市专业评估,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在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在8年的专业改革和建设中,牢固树立了“以工为本、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科与学科交叉、工程与技术交互、专业与职业交融的多向融合方式,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螺旋发展,形成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始终紧贴产业发展,研判人才需求动向,以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优化培养模式。2003年启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在国内率先增设了数字化服装方向和服装营销方向,为建立“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在国内第一批开展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企业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推行“3+1”整件制企业工程实践教学。2014年引入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以产出为导向,建立内外保障机制,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图1)。

图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历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实施“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有:(1)目前生产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发展,设计方式呈现绿色、持续可环保要求,产业链多元化发展,如何制定符合服装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在传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三分离的状况下,如何在“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下,确立实施过程中的能力培养类型、路径与方法,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融合培养?(3)随着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工程认证如何对标国际标准,衡量服装“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以持续提高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3 解决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要方法

3.1 树立“以工为本,产出导向,多向融合”的“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紧贴服装产业的特点和业态发展,对标国际教育标准,提出“以工为本、产出导向、多向融合”的教育理念,通过学科交叉、工程技术交互、专业职业融合的方式,重构课程体系、改革第一课堂教学,强化二课堂实践,构筑“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以工为本”:回归工程实践根本,完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工程系统,树立工程实践教育理念。

“产出导向”(OBE):从外部需求(社会、产业需求)出发,设计和制定培养过程,实现“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的合理配置。

“多向融合”:强调培养紧贴行业需求,通过学科与学科交叉、工程与技术交互、专业与职业交融的多向融合方式,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能力、素质的螺旋发展,培养具备较强工程理论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胜任工程事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3.2 构建协同平台,形成“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产教快速响应机制

协同平台由四层平台架构而成,分别是平台指导层、平台运作层、平台资源层与平台产出层,四层架构相互作用,实现以三联动为基础,对接产业需求的培养机制。平台指导层由专业委员会构成,指导平台运作与平台资源,并与产业、企业与院校专家共同参与培养机制联动检验。平台运作层体现三联动的基础框架,平台资源层是指学校在平台运作的基础上,使整合资源后的平台直接对接产业、企业与行业协会的需求,实现快速响应服装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生复合应用型实践能力的三联动培养机制(图2)。

图2 产教快速响应机制

3.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螺旋式发展

从学科、技术、职业三个维度扩展服装工程的知识模块,强化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从一年级至四年级,构建了从兴趣班、强化班、工程实践、职业培训、项目制到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建立兴趣班,通过启发引导明确未来的特色方向;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班的训练,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特长;再次将专业特色与职业岗位进行匹配,加入相关职业训练内容,树立职业精神。最后通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环节,包括项目制、毕业设计、企业实习、创新创业等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特长实现融合提升。在每个实践环节都将学科、技术和职业很好地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融合进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螺旋式发展(图3)。

图3 三维融合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

3.4 对标国际工程教育标准,建立“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建立了严格的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强调以产出为导向,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细化各教学课程和环节的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持续改进的闭环。

首先,建立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质量标准;其次,针对兴趣班、强化班、工程实践、职业培训、项目制等培养环节的目标要求,制定监控细则,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教学环节的目标达成;再次,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保障毕业要求达成效果;最后,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机制,以持续改进服装设计与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保障人才培养适应产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图4)。

图4 服装设计与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与持续改进体系

4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主要内容

4.1 充分利用协同平台,聚焦服装产业发展新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

一方面“以动态持续调研为依托”,连续10多年持续跟踪服装全产业链最新发展动态和行业协会公布的产业发展数据,每年1次对不同类型服装企业需求进行问卷调研。另一方面“以专家指委员会为支撑”,邀请服装行业专家2名、服装企业专家5名、国内外院校的专家8名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2次专家委员会议,研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培养效果检验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50多项。

优化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夯实工程基础,强化了工程实践,融合了职业要求,形成了“1+3+N”的网络化课程结构。

1:一个学科基础平台。将服装设计与工程纳入纺织大学科中,与纺织工程、非织造专业形成学科平台。加强了自然科学和工程基础理论的教学。

3:三类特色课程群。充分考虑服装全产业链在各环节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同,将专业课程进行菜单式设置,通过课程组合形成三类培养不同能力特长的课程群,分别为:技术型、设计型和市场型。

N:若干拓展性课程。围绕人文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目标扩充课程资源,选课比例可达4:1(图5)。

图5 “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4.2 开放引智,打造了一支高质量“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

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注重学科多元化、学术国际化、教学多能化。打造了一支23名专任教师和20名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师队伍。校内教师具有高级职称13位、东方学者1位、具企业工作经验17位、具有企业技术开发经历18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4位,具有职业技能考评员资格3位;兼职教师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5个知名院校的8名教师和长三角多家知名服装企业的12名技术管理人员。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相辅相成,对于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都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是教学内容始终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步,满足服装产业发展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4.3 完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机制,构筑立体式工程实践基地和职业发展平台

满足学生融合渐进的能力培养需要,建成“黄克炎高级定制技术”、“武学凯时装设计”、“博克数字化服装技术”3个教学工作室支撑强化班教学;建成“时尚学习工厂”,分设5个项目制工作室,支撑项目制教学;建成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培训基地,支撑职业训练教学;建成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支撑工程实践教学,建成50多家稳定的校企合作单位,支撑企业实习。同时还建有3个省部级学科基地和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联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全面支撑创新创业教学(图6)。

图6 立体式工程实践基地和职业发展平台

4.4 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积极探索开展跨学科专业协同实践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倡导五级项目制、智慧课堂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的引入,推动五类金课建设,并通过线上线下资源教学资源互动、跨学科教学资源的交叉整合、国际教学资源吸收、企业教学资源引进推动优势教学资源的协同,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近几年,共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完善服装工程素质为本、多学科知识体系;建设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精品课程和金课6门。并通过政府、企业和学校资源的整合,将创新创业大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2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学生“第二课堂”,以职业素养提高推动学生就业,缩短职业与就业之间的差距。

5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成果实施效果和推广情况

5.1 全面提高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学生自我评价及专业满意度高

实施“工程+”复合应用型服装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全员覆盖,提高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与工程综合能力,近5年学生获得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赛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汇创青春服装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60余项,并在第10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进行典型交流。

近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调查学生的反馈结果,学生就业领域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度比较高,89.33%的毕业生认为专业符合市场需要,80%以上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现状的主观感受较好,同时近79%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8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起薪在5000元以上。尤其是学生反馈在校期间的工程教育学习经历对创造性思维影响较大,符合本专业工程设计、数字化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结合的办学特色。

5.2 依托行业联动育人,产教融合深入,人才培养获企业高度评价

强化工程+教育的工程师培养,深化推动校企全面产学研合作。以“卓越计划”、“工程认证”和“国家一流本科”为依托,通过共建校企联合基地、联合实验室、校企联合项目等方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实现了校企双方共赢。与上海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产教全面融合,联合获批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培养的人才已在红领集团、上海市服装研究所、依恋集团、之和服饰、乔治白服饰、红豆集团等知名企业成为技术骨干。

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对用人单位调查反馈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总体评价为很好的比例达到82.22%,尤其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指标上评价为好和很好的比例达到85%以上,获得企业高度评价,同时在2015、2016和2018年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评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

5.3 同类专业推广应用,示范作用公认

在《纺织服装教育》、《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关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论文30篇,得到同行广泛关注。主编“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服装材料与应用》《服装企业信息化工程》《服装人体功效学》《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创意成衣设计》,《服装材料学》获得上海市优秀教材,主编卓越计划系列教材《服装零售管理》《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服装设计》《创意成衣专项设计》,在全国多所服装院校应用,受到师生好评与肯定。建成“中国历代服饰赏析”1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和2门上海市高校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立体裁剪基础”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服装CAD应用”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

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有关服装工程卓越计划教育的培养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专家对服装人才培养的过程及质量给予了高度肯定。

猜你喜欢

服装设计应用型服装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让人心碎的服装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设计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