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源数据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探讨
——以深圳为例

2022-12-17林晓捷

智能城市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活圈服务设施覆盖率

林晓捷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00)

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作为社区生活圈规划的重要内容,如何践行生活圈理念,有必要转变过去以抽象人为对象,依据规划人口进行千人指标的底线配置方式[1],利用居民调查和信息化手段,精准判读社区存在的短板和缺口[2]。以人的尺度、需求和体验重新认识社区服务设施,优化调整空间供给。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相较于国内其他城市,深圳是一个高密度的移民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深圳常住人口1 756 万人,平均常住人口密度约1.8 万人/km²。深圳外来人口多,人口整体年轻化,儿童和青年人比例高。此外,深圳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现状形成非常多元化的社区,包括早期政府主导的福利房社区、市场商品房社区、城中村社区等,需求呈现差异化、多元化。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多源数据架构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情况,除了空间大数据分析,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访谈,以充分了解居民对各类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感受和需求。

1.2.1 空间数据分析

通过空间数据分析,评估现状社区服务设施的类型、各项设施覆盖率、设施综合覆盖率等特征。本次研究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数据来源于各专项规划数据及行业主管部门数据,社区菜市场数据利用百度地图API进行POI数据抓取,并进行数据处理。居住用地数据源于第三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1.2.2 问卷调查分析

发放并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 759份,包括对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调查问卷203 份,居民调查问卷5 556份,调查样本涵盖了深圳市各个行政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对象包括不同年段居民,采用线上问卷和样本社区现场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 空间配置分析

2.1 设施类型分析

深圳社区服务设施配置主要依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3],包括了管理服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医疗、养老六大类设施。相较于国家《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4]以及上海等城市标准,社区层级服务设施侧重居住社区的基础保障类需求,比如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活动室、社区体育活动场地等,缺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多元化、差异化的设施类型,比如社区文化、体育设施类型单一,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服务设施较少。

2.2 各项设施覆盖率分析

基于道路网,通过GIS缓冲区模拟人的步行路径分析各类社区服务设施步行覆盖情况。结果表明,现状居住社区社康中心步行覆盖率较好,步行15 min覆盖居住用地比例约87%;教育设施步行覆盖率有待提升,特别是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步行5 min覆盖率约66%,小学步行10 min覆盖率约67%;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亟须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步行5 min覆盖率仅3%,目前深圳人口结构尚年轻,随着未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显现,应提前统筹谋划;此外,社区文化、体育设施步行覆盖率约70%左右,仍有待加强。

2.3 设施综合覆盖率分析

为测度各社区生活圈可获得服务的综合水平,以居住区为起点,测度15 min步行范围内可同时获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便民商业设施服务的居住用地占各标准单元居住用地面积比例情况(深圳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极低,此处不纳入综合评价)。

分析表明,深圳不同地区生活圈设施空间均衡性、可获得服务差异较大,原特区内福田、罗湖、南山华侨城片区生活圈设施可获得水平较高,设施较为齐全,综合覆盖率达80%以上的单元数量较多。原特区外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宝安中心生活圈综合水平尚可,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存在服务设施缺项或可达性较差等问题,如图1所示。

图1 社区生活圈设施综合覆盖率评价

3 样本调查分析

3.1 居民使用体验评价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在设施步行可达性要求上,居民对幼儿园、社区菜市场、体育健身设施的步行可达时间要求高于社康中心、文化活动设施、小学、初中,85%左右的居民希望在10 min以内到达上述设施。在使用频率上,青少年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小学、初中、体育活动场地、社区图书馆、游戏场地,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菜市场、小学、幼儿园,成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设施是小学、菜市场。在满意度上,早期建设的居住区设施满意度要高于城市更新等高强度开发的新建小区,高于城中村,主要反映的问题和诉求是设施数量不足、规模小,对体育健身、文化活动、儿童游戏场地、学龄儿童养育托管点、托育机构等多类型的设施需求较高,如图2所示。

图2 需改善或增加的设施类型调查结果

3.2 典型生活圈样本分析

3.2.1 增量发展阶段建设的居住区

1990—2000年建设的居住区,既有大量的政府福利房,也有市场商品房,该阶段建设的小区规模普遍较大,容积率较低,布局规整,通常设有较大面积的体育健身和公共活动场地。由于早期设施标准相对粗放,初期居住区设施配置未必类型齐全,但随着后期逐渐完善,除了按照标准配置的设施,还增添了多样化的设施和便民商业业态,如老年兴趣班、社区食堂等,文化体育设施类型也比较丰富,包括健身广场、篮球场等,生活气息浓厚,如图3所示。问卷调查反映,居民对设施满意度相对较高,达80%以上,但存在部分设施老旧、规模小等问题。

图3 1990年建设的居住区配套情况

3.2.2 存量发展阶段建设的居住区

2000—2010年,商品住房成为住房市场的主要供应,2010年后,深圳开启存量发展为主的阶段,受空间资源制约,小区规模普遍变小,开发强度大幅提升。社区设施配置上,标准相对完善,但实际建设中,由于缺乏统筹和空间指引,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棚户区改造等实施性项目公共设施存在重复配置、设施规模小、空间布局碎片化和杂乱化、空间弹性和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例如某更新项目,面积约0.5 km²,配置数十处设施,包括3个文化活动室、3个社区体育活动场地、3个社康中心、3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每一处面积都不大,设置于角落,空间可达性差,使用不方便,整体服务品质并不理想,如图4所示。

图4 某城市更新项目居住配套情况

3.2.3 城中村

城中村是深圳一种独特的生活圈形态,中心城区及邻近地区的城中村,以上下沙村、白石洲、布吉为代表,为移民人口提供了低成本居住空间,人口密度高,年轻人比例高。原特区外城中村,密度适中,原村民比例较高。城中村服务设施的共性问题:一是多数城中村服务设施空间不足,以租赁或股份公司无偿提供使用为主,缺乏政府产权物业的长效支撑;二是服务设施只服务于原村民,不对外来人口开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深圳的社区生活圈服务设施配置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和问题:一是社区服务设施侧重基础保障类型,多元需求设施缺乏,老年人、儿童、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不完善;二是现状设施覆盖率有待提升,布局均衡性有待优化;三是设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空间弹性和适应性较差,服务效能有待提升。

4.2 建议

(1)以需求和问题导向,丰富社区服务设施类型。在既有基础保障类型设施的基础上,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丰富服务类型,满足全年龄段人群差异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重点完善儿童、老年、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设施。

教育方面,在基础教育设施基础上,根据居民差异化需求,丰富社区教育设施,如老龄化社区设置老年学校,儿童比例较高的社区扩大婴幼儿照护、学龄儿童托管设施规模;健康服务方面,重点完善残疾人健康服务,残疾人较为集聚的社区可结合具体需求设置社区康复站;养老方面,完善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长者服务站、小区长者服务点三个层级的设施配置;文化体育方面,丰富完善图书阅览、老年人活动、儿童游戏场地、球类场地、健身跑道等各项功能;便民商业方面,支持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便利店、生鲜超市、早餐店、家政服务点等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

(2)倡导建设温馨活力的邻里中心,鼓励多种形式的设施复合利用。倡导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适当集中、组合布局,形成综合性的邻里中心。空间上,将多且散的设施适当集中布局,更具有弹性;服务上,为居民生活提供一站式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应依托中心塑造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吸引点。

除了邻里中心,鼓励探索创新各类公共设施之间、公共设施与商业服务设施之间的复合利用,包括医养融合、文体结合、商业+文体、老年人服务设施+儿童服务设施等特色组合模式。

(3)建立从评估—规划—实施—管理的公共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一是强化前期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施的配置,同时要契合居民出行规律和使用频率;二是规划与实施之间应有精细化的管控,管理部门除了审核服务设施用房的类型、面积等指标,还应对空间位置等进行审核,避免空间可达性差、空间使用不便等问题;三是实时监测服务设施运营情况和居民使用情况,通过定期开展评估,及时反馈需求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调整规划和实施计划。

猜你喜欢

生活圈服务设施覆盖率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生活圈划分研究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探析
我国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基于GIS的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与优化研究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为例
广州周边:价格洼地!“一小时”生活圈 7字头置业广州后花园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北京三山五园绿道综合服务设施系统调查探究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基于喷丸随机模型的表面覆盖率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