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笔下的秦岭野居图
2022-12-17陈华文
文/陈华文
《秦岭记》插图 贾平凹 绘
书名|《秦岭记》
作者|贾平凹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
作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人物、故事和场景,均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要素。当前很多小说,在人物刻画和故事讲述方面绞尽脑汁;但是对于自然场景的再现,要么轻描淡写,要么潦草不堪。所以有人感叹,自然场景是什么时候在当代小说中退场的?!在很多中外经典小说中,自然场景往往为小说添光加彩。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是在一定的自然场景中演绎的,淡化自然场景的描写,不仅是小说创作的遗憾,深层次来讲就是自然认知的迷失。
从事文学创作已近50载的贾平凹,是从陕南农村走出来的作家,从小便对自然万物充满好奇。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地域,便是秦岭的一部分。在他的创作中,对自然的观察和描写一以贯之,几乎都有精彩细腻的表达,如《浮躁》《商州》《高老庄》《怀念狼》《古炉》《山本》《秦腔》等作品。人和自然交融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岭记》这部小说,是作家对自然集中而深入的思考,是其文学自然观的一次整体亮相。
二
贾平凹的新作《秦岭记》,从标题就开宗明义,将自然场景推到了叙事的前台,山川河流草木飞鸟走兽,成为小说文本的最大看点,所有的人物隐身其中。不得不说,这部小说是作家对自然的再度回归,也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种自然转向。重返自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时代赋予文学的新使命,也是小说创作的新机遇和新路径。
《秦岭记》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秦岭中人与自然的近60个故事,其中有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还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的物事、人事、史事。小说既写秦岭的天文地理、村落山民、鸟兽虫鱼,也写花草树木和人生之悟。读者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有《山海经》《聊斋志异》等中国传统文学的基因,也蕴含着作家生长于斯的生命密码。其境界开阔深远、笔法摇曳多姿。在写作风格上,小说借鉴了散文式更加自由的表达,多点透视成了小说的鲜明特征。
对于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而言,创作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地域因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讲,让作品最后形成独特的气质和面相。对于这一点,贾平凹深以为然。2017年他创作长篇小说《山本》时说:“秦岭是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2021年他创作《秦岭记》收官之时,反倒不知如何去描述秦岭,“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写秦岭,写它历史的光荣和苦难,写它现实的振兴和忧患,写它山水草木和飞禽走兽的形胜,写它儒释道加红色革命的精神。先还是着眼于秦岭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个秦岭。如果概括一句话,那就是:秦岭和秦岭里的我”。这不难看出,作家对于秦岭的深情,藏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
无论小说还是散文,贾平凹所写的故事,皆发生于文学地理意义上之秦岭南北,而中国大历史之重要事件,亦大多发生于此。为了写小说,在数年里,他去过秦岭起脉的昆仑;去过太白山和华山;去过从太白山到华山之间的七十二道峪;还去过商洛境内的天竺山和商山。在他看来,这和秦岭的瑰丽与磅礴都不能相提并论。在秦岭里行走,贾平凹能体会到一只鸟飞进树林子是什么状态,一棵草长在沟壑里是什么状况。他的笔端对准秦岭,既写自然的秦岭,也写人文的秦岭,给人以“双向奔赴”之感。自然的秦岭绿水青山、物产丰富,就是一座大型的宝藏。对自然秦岭的文学呈现,他当然不会直奔主题,更不会简单表达热爱之情,而是如数家珍,对秦岭风物进行“记录”。这种记录,不是学者们田野调查式的采集数据,而是发挥文学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加之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
三
秦岭对于贾平凹而言,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野居图”。《秦岭记》的每一行字,感觉都是有生机的、奔腾的,这样的小说根本就不可能做到速读,而是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小说开篇,写到秦岭有一条倒流河,河流一般是由西往东流淌,而这条河由东向西。倒流河边有一座白乌山,山是一块整石形成,山上只生长楷树和模树。如此特殊的河和山,其实是为整部小说定调——秦岭的一切是不凡的,自然万物的各种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小说中写道,有一棵古银杏树,原本被老人照看得挺好的。可一个商人绞尽脑汁雇人砍掉,在运输途中,一系列离奇的遭遇让商人不寒而栗,他悟出一个道理:古树虽不会说话,但也有生命的气场,糟蹋古树必遭天谴。小说中没有多余的感慨和议论,在叙事中传达着一种质朴的自然观:人与自然万物其实就是生命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平衡若被破坏了,就会遭到自然的惩戒。
连绵起伏的秦岭,不仅是树木繁茂,也是动物们的乐园。《秦岭记》对于动物有精彩的描写。小说中写道,在秦岭南坡,一个接一个的村落,质朴的山民一代又一代在此安居,这里常有各种动物出没。“在黑暗的深处有了许多星星,光点微小,还是一对一对的,游移不定。那不是星星,是星星的眼睛。要么是狐狸,要么是獐子或獾。”如果说这样写动物还算中规中矩,接下来的描写,读来更是让人脑洞大开:“他面前是一只鹅,鹅在叫着自己的名字……一头猪前腿搭在圈墙上,哼哼唧唧在笑。”拟人的手法,把动物写得惟妙惟肖,尽管显得夸张,但在这山林的语境中显得恰到好处。在贾平凹的眼里,树也好、动物也罢,都通人性,都能和人交流。
《秦岭记》呈现出的自然与人,就如同一个魔幻而传奇的万花筒:能听懂人话的忠犬;高僧进入便会流出泉水的山洞;人抱着哭,叶子就会一起流眼泪的皂角树;甚至还有可以进入别人梦境的小职员……小说中,类似这样看上去匪夷所思的人、动物、植物比比皆是。在贾平凹的笔下,自然界一切生命的进场和退场,都自有安排。
这部自然主题浓郁的小说,让笔者更加感受到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性。
《秦岭记》既传统又现代,既质朴又高远,语言朴拙、稳健,充分彰显了一位作家老道的文学内功。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是贾平凹的座右铭。“不论是人是兽,是花木,是庄稼,为人就把人做好,为兽就把兽做好,为花木就开枝散叶,把花开艳,为庄稼就把苗秆子长壮,尽量结出长穗,颗粒饱满。”这形象生动的表述,值得所有作家去仔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