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文化品牌夯实城市软实力

2022-12-17张苗

检察风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实力上海文化

文/张苗

文化彰显城市软实力

2021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发布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此后,《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相继发布,成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指引。对照上述三个文件,目前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逐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不断彰显。

文化建设取得成效,“魔都”辨识度高

上海时尚、雅致、高端、大气的都市风,精致的韵味与实惠的效率并行,优雅范和烟火气共存。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包容度和感染力,让“魔都”的吸引力倍增。对目前上海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的相关成效,上海市政协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邬惊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我们在利民为本中凸显了服务力。完成了建党“一馆五址”的建设与开放,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建成国家5A级景区;推出了100个“演艺新空间”和100个“家门口的好去处”,拓展了城市软实力的发力空间。其次,我们在培根铸魂中提升了引领力。连续两年开展上海文化品牌评估,甄选出235个创新案例并发布;建成了15个国家级、147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居各直辖市首位。再者,我们在产业发展中彰显竞争力。目前有7000多家影视企业落户上海,上海成为全国展会数量最多、效益最好的城市。最后,我们在延续文脉中扩大影响力。上海开放了历史建筑1056处;上海各类博物馆数量达140余家,与纽约持平;“一江一河”两岸贯通成为上海的亮丽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打响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驻场演出品牌;《攀登者》等11部作品入选第14、15届“五个一工程”奖,米哈游公司开发的《原神》以中、英、日、韩4种语言配音,有13种文字字幕,已登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上海软实力。

厚植城市精神,查缺补漏

对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上海在进一步彰显城市软实力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在提升整体文化能级,提高文化影响力、引领力和标识度方面仍有不足。据悉,今年3月以来,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助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思路举措”为题开展调研。在上海市政协领导的指导下,先后召开9次近百人参加的座谈会,对16家文艺院团进行线上调研,并开展10余次专题研究。

对目前上海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短板”,邬惊雷表示:人民城市理念有待进一步落实。人民城市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动能需要进一步增强。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效能还不够高,市民对文化多样性的体验、获得感还不足;文化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文艺原创品牌有待擦亮,民营文化发展潜力有待释放,“文化+”融合发展有待深化;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海参与国际竞争的影视类、演艺类等项目不够多;文化数字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速。重点文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速度不够快;文化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这表现在文化创新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以文艺院团为重点的艺术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等。

针对这些“短板”,邬惊雷从前提、重点、平台、动能、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举措,他认为——

要把握一个前提:坚持人民城市的文化发展导向。更加自觉地将人民城市理念贯穿于文化发展全过程。梳理出社会涵盖面大、综合效益好、市民参与度高的文化领域给予特别支持。依托大数据分析,动态评估重点场馆的服务质量,打造更多价格亲民、百姓消费得起的场馆。充分整合文旅资源,发展夜间文旅消费,努力满足人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夯实文化软实力。

要突出一个重点:实施激发文化活力的发展战略。实施文艺原创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上海文艺创作大师计划和文艺创作专项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市场准入服务,消除文化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营造社会主体参与的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文化建设,使上海成为全国对外文化开放度高、制度完善的文化城市。

要完善一个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交流体系。充分积聚国际文化要素资源,建立多种文化话语开发与传播平台,让更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集聚上海,构筑体现上海魅力、国际话语的文化要素汇集高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文化话语体系,开发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世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并在“创故事”“讲故事”“播故事”等多个环节共同发力,鼓励主流媒体增强国际文化传播能力。

要强化一个动能:推动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升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元宇宙场景下的国际化数字文化之都。建立对标国际的文化数字化标准体系,针对上海有领先研发优势和较大市场占有率的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数字广告等重点领域,率先研发对标国际的标准体系。

要构建一个机制:完善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保障体系。创新文化品牌培育机制,不断增强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显示度。创新建立供需匹配的文化消费品支持体系,大力开发“直播+演艺”“直播+会展”“直播+时尚”等新模式,扩大民众文化消费可及性。完善文化创新全过程的法治保障体系,加强立法研究,加快立法进程,注重用法治思维解决文化创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打造文化品牌,讲好文化故事

古语有云“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当下全球一体化中信息交流的密度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与连接形式,如何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和讲好上海故事成为关键。

上海市政协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陈海波认为,为了促进文化传播,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在对外交流中展示正面阳光的真实中国形象。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受众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时,需要与其本土文化衔接和适应。因此我们要有更多艺术表现力和文化穿透力强的作品,向世界展示真实、多元的中国。应当增强审美文化和叙事能力的结合,更生动地传递中国文化的丰富活力与时代线条。这样的文化传播才能真正做到“不仅走出去,更能走进去”,发挥文化交流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借助新媒体平台优势丰富对外交流的文化内涵。当前,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已经不仅限于官方传播平台,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每一个普通民众都有可能成为宣传中的主角。需要注意到的是,当前新媒体的群体数量巨大,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避免出现鱼龙混杂、输出内容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促进更多有感染力的碎片化文化信息生成,通过网络触及世界各个角落。

上海市政协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副社长陈启伟表示,英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之中,策略性地推出了威廉·莎士比亚,使人们更好地了解了英国人的“性格和脾气”。现在,中国在经济腾飞过程之中,也应该有计划地将中国文化名人推向世界。

上海文化要“走出去”,东方语言需要转换为国际语言。第一,要充分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戏剧协会总部落户上海的机遇,使上海成为国际戏剧、艺术和活动的策源地。第二,要将“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升级成为一个国际奖项,适度扩大外国演员在“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中的获奖比例,以吸引更多外国表演院团来上海演出。第三,目前上海聚集了一批著名的境外戏剧电影艺术家,建议充分发挥境外戏剧电影艺术家对于上海艺术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上海艺术的重要形象符号。

猜你喜欢

实力上海文化
上海电力大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上海之巅
软实力致胜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