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情绪复杂性与获得感的关系:师生关系的作用
2022-12-17尹雨晴张乐萍汪海彬
陈 前,尹雨晴,张乐萍,汪海彬
(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高校教师队伍作为最特殊的教师群体,既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取向,同时需要推动高校发展建设。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营造健康的校园环境,因此其情绪复杂性、获得感和师生关系等方面需尤为重视。情绪复杂性的本质在于情绪概念系统的分化和整合程度[1]。获得感指个体对获取自身需求满足的内容、实现途径与所需条件的认知评价,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心理体验,获得感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存在一定关系。师生关系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为满足双方的需要,在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彼此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3]。因此,高校辅导员的获得感可能会受到师生关系和自身情绪复杂性的影响,本研究拟考察三者间的关系,为提升高校辅导员的情绪复杂性提供参考。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来自省内高校辅导员几十名,842名学生。剔除无效问卷11份辅导员问卷49份学生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极端与异常值后用于正式研究的辅导员问卷35份被试,学生问卷670份,每个辅导员与其班级学生呈对应关系,比值约为1:19。
1.2 研究工具
1.2.1 获得感量表
辅导员获得感问卷采用《中国人获得感量表》,由董洪杰等人于2019年编制的获得感量表。问卷采用李克特7级评定,题项共为28题,其中,包括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和获得分享五个维度[2]。
1.2.2 情绪复杂性问卷
情绪复杂性问卷采用《情绪体验范围和区分性量表中文版》,由汪海彬等人于2015年改编的中文版情绪复杂性量表。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定,题项一共14题,其中包括两个维度分别为,情绪区分性和情绪体验范围两个维度。
1.2.3 师生关系量表
师生关系问卷选用研究者周永乐2019年采用的师生关系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定,问卷包括三个维度(主动性、深度、亲密度)、14项题目[3]。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通过Mplus7.4软件研究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和情绪复杂性间关系对师生关系的跨层作用。
2 结果
2.1 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情绪复杂性的下属因子情绪体验区分与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分享五个维度都呈显著正相关。情绪复杂性的下属因子情绪体验范围与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途径、获得分享四个维度显著正相关。
师生关系的下属因子主动性与获得感及其下属因子维度获得途径呈显著正相关;深度与获得体验、获得环境呈显著负相关。亲密度与辅导员获得感各获得体验、获得环境、获得分享呈显著负相关。
师生关系的下属因子主动性与情绪复杂性的下属因子情绪体验区分显著负相关。师生关系的下属因子深度与亲密性对情绪复杂性其两个下属因子不相关(见表1,P286)。
表1 相关分析结果
2.2 跨层中介检验
鉴于师生关系为个体层面(level1),而情绪复杂性和获得感为组织层(level2),属于2-2-1跨层中介模型,采用Mplus软件对其检验。
首先,在零模型检验(NullModel)中,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前需要先检查因变量是否同时具有组内与组间变异,因此,先对师生关系进行零模型检验。可计算出师生关系的组内相关系数ICC(1)=0.754/(0.754+1.735)=0.303,表明师生关系方差有30.3%来自组间方差,79.7%来自组内方差,因此本可进行多层线性模型(HLM)分析。
第二,中介检验。由下表可知,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对情绪复杂性显著相关,回归系数为1.23。师生关系与情绪复杂性、获得感不相关,AB回归系数不显著,所以中介模型不显著。但高校辅导员获得感对情绪复杂性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379。
表2 中介分析结果
3 讨论
情绪复杂性对获得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情绪复杂性对生活满意度[4]、情绪觉察(命题性情绪复杂性)对幸福感[5]有着很大影响。高校辅导员情绪复杂性越高,情绪的觉察与体验等方面更为广泛、全面,因此辅导员对周身发生的事件、自身的生活状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获得满足自身需求的认知评价,进而提高自身的获得感。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面对大量大学生,辅导员情绪复杂性越高,对自身、学生的情绪越能够越敏感,能够察觉越多消极情绪等负面情绪,这促使辅导员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付诸行动,消除学生自身负面情绪。努力与付出的认知作为获得感的重要来源,辅导员努力与付出有着正向的结果,提高了自己的获得感。获得感部分维度与师生关系的深度与亲密度呈负相关。由于辅导员个人面对大量的学生个体,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需要因材施教。但这种横向数量相较于辅导员个体而言,直接负向影响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纵向深入、亲密的沟通。因此辅导员虽然某些获得感维度得分高,但其来源可能是横向的学生数量,而非纵向的学生深度。获得途径与师生关系主动性呈正相关,侧面反映了大量的学生愿意与获得途径维度得分高的老师接触,但只是停于表面。当然,在研究结果中发现,虽然最终未形成对师生关系的跨层中介,但在辅导员群组上,师生关系存在一定的组间差异,这可能存在样本量有限、量表选取不够精确、所切入的角度不够好导致最终结果一般。